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4年,蔡锷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在江西、湖南、广西等省训练新军.他在任广西测绘学堂堂长时,一个当年日本士官学校同学的日本人,改姓李,投到蔡锷门下.这人做事认真勤谨,受到蔡锷的赏识.由于他的长相跟中国人没有什么区别,其他人都不知他是一个外国人.  相似文献   

2.
1915年底,袁世凯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复辟帝制,举国哗然。时为云南都督的蔡锷率先登高一呼,发起"护国战争",全国立刻应者云集,终致袁世凯在人们的唾骂声中死去。可以说,是蔡锷给了袁世凯致命的一击。然而,蔡锷和袁世凯并非一开始就水火不容;相反,两人刚开始很是英雄相惜。蔡锷最初甚至是袁世凯的"铁杆",而袁世凯也对蔡锷青睐有加。蔡锷是一个职业军人,而且是一个优秀的职业军人。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时,蔡锷与蒋方震、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还是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他就深受军国主义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出身于普通的农家,13岁中秀才,17岁东渡日本求学,18岁时弃文从武,并改名蔡锷。21岁时以一文弱书生考入号称"东亚将星摇篮"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繁重的学业与残忍的训练面前,身体瘦弱的蔡锷不但没有倒下,而且成绩名列前茅,与蒋方震、张孝准并称"中国士官三杰",得到了日本军界的认可,为国争了光。回国后,蔡锷在广西苦干了5年多,  相似文献   

4.
蔡锷将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在辛亥革命爆发之际,他率部在云南起义,以作策应;在被袁世凯羁绊北京,袁世凯妄图称帝之际,他在梁启超、小凤仙等人的协助下,巧妙地逃出北京城,回到云南再次高举义旗,以致后来有人将他和宋教仁、陈其美、黄兴并称为民初“忠...  相似文献   

5.
关于蔡锷早年在广西的情况,特别是1910年由广西干部学堂风潮而引起的“驱蔡”浪潮,由于材料缺乏,学术界识认颇为纷歧。最近我在云南竹历史研究所见到一册手抄资料集,题名《云南辛亥护国史料丛钞》,李文汉编辑,云南省文史研究馆藏本的复写稿。这册史料丛钞之后,附录了一组“前清宣统年间广西干部学堂风潮始末文件”(计八份)。这组珍贵的文件,大体上说明了这次风潮的原委和“驱蔡”浪潮的始末。据李文汉(护国战争时蔡锷所部营长,  相似文献   

6.
袁世凯当了83天的皇帝下台后,黎元洪当上了大总统。蔡锷反袁有功,黎元洪任命蔡锷为四川哈督军兼巡按使。蔡锷就位不久,托病辞职,推荐罗佩金为督军,戴勘为巡按使兼会办。罗、戴任职后,刘存厚以武力反对罗、戴,致使罗佩金被撤职下台,戴戡被截击在去黔途中自戕。后来,王文华又率领黔军打败刘存厚占领重庆。以上事实,反映了川滇黔军阀之间争夺四川的剧烈,也反映了进步党和国民党权利之争。蔡锷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攻打四川北洋军阀,并无统治四川之意。罗佩金是蔡锷的参谋长、国民党人、云南军阀之一,与唐继尧甚为密切,他参加反袁…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中国军事史上,蔡锷可说是个突出的人物。从他19岁东渡日本学习军事起,至34岁逝世止,短暂一生中闪光的时刻都是在军队中度过的。他的军事思想,在其著作《军国民篇》、《〈曾胡治兵语录〉按语》、《军事计画》中多所阐述。对于我们全面了解蔡锷其人,了解他在近代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均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1 少年时代的蔡锷,生活在一个国衰势微、外患频仍的历史时期。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压榨,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使得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诚如蔡锷的一首诗里所说的那样:“天南烟月朦胧甚,东极风涛变幻中。”  相似文献   

8.
说起邹容(1885-1905,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宣传家),还有他的遗作《革命军》,只要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说起蔡锷(1882-1916,湖南邵阳人,曾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期的杰出军事领袖),大家也都如雷贯耳,但说到蔡锷的《腊肠书》,知道的人也许就不多了. 其实,蔡锷的《腊肠书》,就是邹容的《革命军》. 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思潮波浪翻涌.一代知识分子开始通过书报宣传革命理想,并制造革命舆论.邹容和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的高足蔡锷,都是当时宣传革命思想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9.
万发真 《文史博览》2009,(12):46-47
在清末“新政”中比较重要的一项便是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改革军制,训练新军。在清政府的鼓励下,兴办新式学堂之风吹遍大江南北,广西的学堂之花也纷纷绽放。当时,广西主政张鸣岐年轻有志,他四处招纳人才,先后有钮永建、李书城、蔡锷、马君武等人来投靠。在这些人的积极参与下,广西“新政”取得了绝无仅有的实效。一些新式学堂也先后成立,广西陆军小学即是其中的一例。  相似文献   

10.
《文史天地》今年第一期《蔡锷与唐继尧谁是护国运动首功》一文,认为护国运动的首功是唐继尧而非蔡锷。事实上,从辛亥革命中的云南“重九起义”到“护国运动”(非仅指护国战争),蔡锷的功劳都在唐继尧之上。蔡锷一直是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中的革命派,而唐继尧不过是投革命之机而成长起来的地方军阀。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何南史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私人秘书,现任台湾监察院顾问,世界诗人大会主席。何先生自1952年直至1964年11月于老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于右任老先生的私人秘书。他从台湾来安徽,我陪他到各地参观访问,他向我讲述了于老晚年动人的生活点滴晚年的“三乐”何南史博士告诉我:于老晚年把看书──写字──聊天作为乐事。于老平易近人,平时一些亲朋故旧常来聊天。故国的风物,故人的近况,往昔的珍闻,家园的悬念,等等,都是聊天的主题。“南社”诗人李根源老人,云南腾冲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他协助蔡锷将军共谋…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云南近代地方历史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这就是若干头面人物之间的关系,对近代云南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例举蔡锷与李根源、蔡锷与朱德、李根源与朱德、蔡锷与唐继尧、唐继尧与龙云、朱德与龙云、龙云与卢汉之关系,依次阐述这一问题,以为历史之借鉴。  相似文献   

13.
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李烈钧和蔡锷在云南举兵讨伐袁世凯,但因离北京过远,军事上对袁世凯的威胁不大。当时身在日本的孙中山先生与日本友人梅屋庄吉等人分析了国内形势,认为应在袁的近膝之处的山东予以军事上的打击。于是决定组建中华革命党讨袁军东北边防军,任命居正为总司令,陈中孚为参课长,设司令部于青岛。在东北边防军下,设中华革命党航空顾问和航空队总司令(授陆军少将军衔)。担任该职的是日本人坂本寿一。坂本寿一其人坂本寿一曾三次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活动。他是日本民间航空的创始人之一。1907年毕业于山口县立工业学校,次年…  相似文献   

14.
1910年10月下旬,广西省会桂林发生由陆军干部学堂第二期广西学生首先发难,迅速扩大到整个学界、持续10多天的“驱蔡”风潮,蔡锷在广西遇到人生旅途的第一道坎。迄今为止的蔡锷研究,皆依据60多年后的个人回忆,认为此次“驱蔡”风潮,起源于广西同盟会支部为对付“表面没什么革命味道”的蔡锷。但历史事实并非如此,引发这次“驱蔡”风潮的真正原因,首要的是清季以来盛行于各省的“省界”观念,其次是广西军界内部派系与个人之间的权力之争,与蔡锷革不革命毫无关系。真正的策动者是广西谘议局,而非广西同盟会支部。  相似文献   

15.
正1915年12月,蔡锷在云南首举义旗,拉开了护国战争的序幕。由于云南护国军早期准备充分,士气旺盛,开战后连连告捷,但至1916年2月,前线主力在泸州纳溪战场遭到袁世凯优势兵力的顽强抵抗,战事进入僵持状态。最初护国军分为三个军:第一军军长蔡锷,第二军军长李烈钧,第三军军长唐继尧。护国军分左右两翼出发,蔡部入川,兼图两湖,李部入桂,图粤、赣、闽等地。贵州宣布独立,云南有了联盟,蔡锷  相似文献   

16.
蔡锷任职袁世凯北京中央政府期间,结识了年仅十六七岁的风尘女子小凤仙。小凤仙本不是"名妓",更非助蔡出京的"侠妓",这些"美誉"皆源于为反袁称帝献出了年轻生命的蔡锷的英名。蔡锷与小凤仙的交往,只是他返回云南发动护国战争谋略中的一环,不存在所谓"相恋"的问题。其京津脱险,经历了出京和离津两个步骤,出京并未逾越袁世凯所允许的范围,唯有离津才称得上"潜逃"。小凤仙对蔡锷的成功返滇起了一定的掩护作用,却是她始料不及的,但其祭奠蔡锷的行为理当受到尊重。历史研究不能盲目随"后现代"理论起舞,应高度重视史料辨伪和史事考证工作。  相似文献   

17.
正1915年12月,王伯群与蔡锷、戴戡同船从天津回到云南,即代表贵州出席了蔡锷、唐继尧召开的决定云南起义的第四、五两次军事会议,并参加歃血为盟的宣誓。12月23日,按照天津会议的决议,以云贵两省军政领导人名义向北京政府发出警告电,敦促袁世凯取消帝制,恢复民国。署名的有蔡锷、唐继尧、王伯群、任可澄、刘显世、戴戡。贵州护军使刘显世的签名由王伯群代写。当时,对于袁世凯称帝,刘显世的态  相似文献   

18.
蒋英口述 《纵横》2009,(8):46-49
1938年,抗日战场烽火燎原。而在大后方,广西宜山,一位将军与世长辞。虽然此将军身死不在沙场,但是他身后的荣耀却异乎寻常,章士钊、黄炎培、邵力子等名流宿彦纷纷送上挽联、挽诗。而几年之后,他更是被国民政府以国哀之礼风光大葬。纵观民国历史,能够得此殊荣者,唯其一人。他就是蒋百里,民国最负盛名的军事战略家、陆军上将。他的一生,可以说是风云激荡、堪称传奇。他是文人,他和梁启超亦师亦友,和蔡锷多年同窗,和徐志摩更是交情莫逆。他做过保定军校校长,被誉为国民革命军的“智囊”,蒋纬国曾经做过他的副官,连德国的兴登堡都非常赞赏他。  相似文献   

19.
王尧礼 《贵州文史丛刊》2013,(4):F0002-F0002
这幅翻拍的照片,是贵阳供电局的退休工程师吴尚志老师提供的,他说是王伯群先生之女王德龄赠送他父亲的。他父亲吴照恩先生是兴义人,抗战期间毕业于贵阳大夏大学,深受校长王伯群器重,聘为大夏附中部主任。又说照片上的三个人他只知道中间着戎装的是蔡锷,另两人不知,我告诉他蔡锷右手边的是戴戡,另一个不知。  相似文献   

20.
民国五年(1916年)11月,大总统黎元洪提笔写了一副挽联:"正倚济时唐郭李,竟嗟无命汉关张",他借联中的"郭李、关张",来悼念先后逝世的两位湖南伟人。先是10月底,开国元勋黄兴病逝,时隔9日,"护国将军”蔡锷也因喉疾卒于日本。黄兴享年43岁,蔡锷年仅35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