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2 毫秒
1.
19世纪中叶,东西方文化正式打照面之际,当西方人看到中国男子拖着辫子,女人裹着小脚,那种惊异的程度,只有用“文化震撼”一词来形容.据说曾有一艘从广州驶回美国波士顿的船,船上带了一个中国小脚妇人,不知是绑来的,买来的,还是骗来的?那船主生财有道,在波士顿码头将她当作珍禽异兽来展览,看一眼收费若干.  相似文献   

2.
一、龙的传人 “东方巨龙”正在振翼奋飞!“龙的传人”正从昆仑山、蓬莱岛以及沧茫的海外仙山发出朝曦文化的共鸣。在汉文典故里,“龙”是神奇广泛的能量象征;“龙”这一多种动物“图腾”(totem)复合的神奇物,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经出现。“龙虎交会”大概是渊源于古史传说的伏羲氏与女娲(龙身)的合婚。后来形容人豪迈威武用“龙骧虎步”。形容地势雄壮险要用“龙蟠虎踞”。形容  相似文献   

3.
一西方基督教的“God”,同中国原有的“上帝”实际上并不相当。基督教是承袭犹太教的,它的“God”名为耶和华,被认为是独一的神,而不是群神之上的最高的神。明清之际来华的罗马宗耶稣会教士曾用“上帝”一词来称呼他们的“God”,十九世纪前半叶来华的改正宗即新教教士也用“神天上帝”、“上帝”、“皇上帝”这些词来称“God”。在他们,实际上只是名词的借用,并不是在“上帝”之外还承认别的神。“天上地下,惟有耶和华他是上帝,除他以外,再无别神”。洪秀全1843年初次细读的梁发所著的  相似文献   

4.
《文史博览》2007,(12):36
古代妇女因缠裹而成的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金莲”与小脚是怎样联系起来的?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只是感兴趣,却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 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南朝齐东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莲花的故事。东昏侯用金箔剪成莲花的形状,铺在地上,让潘妃赤脚在上面走过,从而形成“步步生莲花”的美妙景象。但这里的“金莲”并不是指潘妃的脚。  相似文献   

5.
杜培蓓 《神州》2012,(28):176-176
19世纪东方美术特别是日拳的浮世绘版画对欧洲绘画的冲击很大。西方现代艺术家反对传统写实,将东方水墨语言因素融进了西方绘画形式系统。中西绘画语言的互补,并不是一种中国式写意与西方式写实之间简单的“取长补短”。而是用东方绘画中那些有利于激活作者视觉体验的形式因素,来突破传统西方绘画写实程式时个性创造力的约束。  相似文献   

6.
“东方是东,西方是西,东西两方永远也撞不到一起。”如果再用这句古老的谚语来形容东西方世界的话,听起来就像讲笑话。但历史上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东、西两方的确是两个全然不同的世界。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即“天下”;而对于大英帝国,中国则在“远东”。只是偶然有一些商人或传教士来到这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留下了零星的记录,其中创造了十分新奇的,好的或者是坏的形象。然而自19世纪中叶东、西方在中国沿海相撞之后,中国显得大不如以前了。人们不可避免地要问:中国与外部世界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西方所扮演的角色与中国所发生的变化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关系呢?一百多年以来,学者们进行了多种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阶梯,使我们能站得高一点来回答这些问题。与此  相似文献   

7.
廖媌婧 《神州》2012,(15):69-69
作为城市文化集中代表的媒介,“东方卫视”对自身理想化的表述和定位在上海的历史性文化语境下困惑和摇摆着。东方符号的强调离不开西方话语的表述,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特征的彰显不能否认对其他地域文化的“盗猎”,“东方”元素所承载的文化含义让这个省级卫视如履薄冰。本文借以东方卫视的频道定位讨论“海派文化”空间认同的构建以及其本土化和全球化。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一场新文化运动,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时期。古代以来,中国的文化曾广泛影响周边国家,也曾影响到西方世界,以至于出现“东方学术渊源论”。但五四时期,则主要是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移植,表现在政治思想、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方面。要打破封建专制传统的束缚与禁锢,吸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爱德华·W·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提出了在西方实际上一直存在着与“先进的西方”相对的“落后的东方”,也就是所谓的“东方学”式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它在西方国家以东方国家为对象大力推进殖民政策的过程中,已成为一种霸权话语。日本是一个东方国家,但是它在比西方国家落后几十年的状态下学习西方,并发展到以中国大陆为主要对象推进殖民政策。从日本近代文学家当时关于中国的言论当中也可以看出有类似于萨义德提出的“东方学”的思维方式。因篇幅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借鉴萨义德在《东方学》里所提出的观点,重点围绕芥川龙之介这位作家,深入探讨他对中国的一些言论。  相似文献   

10.
加拿大蒙特利尔西南20公里有一个小镇叫LACHINE,翻译成中文的名字叫“中国”。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很奇隆,“中国”的英文名称不是“china”么?的确,一直以来西方就以china来称呼中国,与“瓷器”的英文单词是同一个。  相似文献   

11.
“你们未来可能面对着社会的变革,你将如何选择?当你做出选择的时候,你是不是一个明白人?”丛日云教授在中国政法大学开设了一门“西方文明通论”的通识课程,讲解西方文明的演进与特征,当然也少不了比照中国的历史进程。对低年级的本科生们来讲,听他的课“受启发”和“毁三观”大概是同一个心理过程,有学生觉得“耳目一新”,有学生“脆弱的民族感情受了伤害”.有的还向学校打小报告。  相似文献   

12.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过程,也是近代西方医疗卫生观念和制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当资本主义的浪潮席卷西方并猛烈冲击东方的时候,近代来华传教士充当了打破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急先锋。在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背景下,一方面,他们向古老的中国展示了建立在西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医药卫生观念和制度的先进性,引起了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热潮;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力向衰弱的中国灌输其医药卫生的观念和价值,并导致了中西医文化的冲突。伴随着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结果是封闭、排外、保守且具有较强内聚力的中华医药体系逐渐走向世界,并且相对先进的西方医药卫生观念和制度也逐渐被中国人所理解并接受。中西医文化开始走向融合,并由此促进了中国卫生事业现代化的启蒙。  相似文献   

13.
日本间谍早就来到汉口 用这样的题目并不是说我个人对日本人怀有多么深的厌恶,或是说因为汉口曾经被日本人占领的缘故。我在此无意恶贬日租界。而是在我看到的所有资料中。在老人们的回忆中,日租界就是给人这样的印象,这个印象甚至用“低档”二字都有所拔高,实际上的日租界.用“藏污纳垢”一词来形容恐怕会更加合适一些。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1991年春国际比较文明研究大会在美国宾州期夸堂(Scraton)大学召开,美教授米考(M.Melko)提供如何把人类文化分类时,用东亚一词,包括日本在内。日本明治大学教授腾贵立即指责说,应当用儒家或者中国。米考答辩说:“用东亚一词有如说西方文化拜占庭文化为罗马文化边缘的意思”。腾贵说:“是的,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边缘。”这使我回忆1987年秋在日本京都大学国际形而上学大会上讲阴阳辩证一元观时,日本九州大学松延庆二教授、东京大学今岛从夫教授忽然站起来说:“日本欠中国一千年文化债”。今天的日本人已代美国人为天之骄子,但仍然以日本为儒家文化国度而自豪,是要人猛省的。  相似文献   

15.
《湖南文史》2011,(10):34-34
斗蛐蛐,也即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即用蟋蟀相斗取乐的娱乐活动。斗蟋蟀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武传强 《神州》2013,(20):35-35
东西方处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中。东方儒、道、佛重礼,主张禁欲主义;西方基督教教讲究原罪,主张人的自觉性。本文列举东西方经典爱情故事中的女主角刘兰芝(《孔雀东南飞》)、祝英台(《梁祝》)、索雷尔夫人(《红与黑》)、苔丝(《德伯家的苔丝》)的爱情悲剧经历来阐释东方“礼文化”与西方“罪文化”对爱情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讲周杰伦之前,我们想先讲讲他最主要的粉丝群体——80后.以及他们的这10年。2007年7月26日,美国《时代》同刊刊登了一篇文章:《中国的“我世代”》(China’s Me Generation),用“MeGeneration”一词来形容中国当时处于20岁到29岁之间的年轻人(基本上指80后这一代),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东方专制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科学著作中,经常可以碰到“东方专制主义”(或曰“东方专制制度”)这个名词。尽管迄今“东方专制主义”一词仍然没有为大家所公认的确切含义①,但大多数使用这一名词的人,是把“专制制度”与“东方”这样一种地理概念联系在一起②。自从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以来,大多数主张存在特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人,都强调“东方”国家政体的普遍专制性质③。“专制制度”是否与“东方”结有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9.
黄小蜂 《中华遗产》2013,(3):148-151
遇到胜景,人们常说,“江山如画”。存西方,18世纪以来也出现了“如画”(picturesque)这样一个词。不过,相比起西方的类似观念,中国的“江山如画”要意味深长得多。什么样的自然风光才能被称为“江山”,而什么样的“画”才能够被指认为“江山”?  相似文献   

20.
斗蛐蛐,也即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即用蟋蟀相斗取乐的娱乐活动。斗蟋蟀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