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6年6月的一天,一份重要情报出现在公 安部一局局长凌云的案头:台湾国民党“保密局”行动特务段云鹏近期已由台湾抵达香港,随时准备潜入北京活动。看罢这份情报,凌云浓密的剑眉跳动了两下,深邃的双眸中闪射出惊喜、昂奋的目光。他心中暗想,好哇,这个狡猾的“飞贼”终于露头了……只见他“腾”的站起来,伸手抄起那份情报,急匆匆来到罗瑞卿部长的办公室,高兴地向他报告:“罗部长,咱们久抓未获的老对手段云鹏有线索了!”说着,他把那份情报递了过去。 罗瑞卿部长凝神一看,微微点了点头,自言自语地说:“这个家伙建国前后…  相似文献   

2.
中国"两弹"试爆,都在新疆的罗布泊地区进行,但其研制的地点却是远在2300多公里之外的青海省西宁市附近的金银滩。将原子弹从研制地运往试爆场的过程,在当年来说堪称绝密运送。本文讲述,1964年,部队、公安、保卫部门人员,利用飞机、火车专列、汽车将第一颗原子弹从青海秘密运往新疆发射地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60年代,我曾三次参加我国核武器试爆的拍摄工作。当时,周总理在百忙之中,对我们摄影人员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心。这些往事,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但是,经常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接受任务1956年,毛主席庄严宣布: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之后,中央政治局作出了研制两弹(原子弹、导弹)的决定。毛主席的话和中央的决定,像巨大的磁石一样,吸引着一批高科技领域专家,他们肩负  相似文献   

4.
正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朝军队与美韩军队除战场上血战外,暗地里还进行着一场情报战。敌人冒充我军截获情报1951年夏季的一天,一件意外的事发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从截获的美军发往华盛顿的电报中,多次发现有我军通讯被窃听的迹象,立刻向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通信处做了通报。紧接着有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无线电第三区队区队长李东祥急匆匆赶到通信处报告:当  相似文献   

5.
佚名 《文史月刊》2013,(12):5-10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爆炸当天,新闻公报只宣布:中国“在本国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第一次核试验。直到20多年后,人们才知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在我国西部新疆罗布泊戈壁滩上试验爆炸成功的,那里是我国核爆炸试验基地。但大家对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细节了解甚少,本文今特此披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试爆成功,但其研制地却在距离罗布泊数千里之远的金银滩。首次核试验前,如何将核弹从生产地安全而秘密地运送到核试验场区,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安全保密工作,公安部和总政保卫部成立了首次核试验安全保卫保密联合办公室,下设秘书、保卫、保密和运输4个组。本文作者当时任运输组组长,负责将核弹安全可靠地运到试验场区。他为我们回顾了中国首次核试验中核弹的绝密运输过程。  相似文献   

7.
情报刺探历来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表面平静的中美国际交往,其背后实际上正在进行着一场隐蔽的斗争——美对华情报战可谓无孔不入,无时不在。情报系统提供的信息,影响着外交政策,美国政府急需通过情报来权衡利弊得失,从而做出有效的对华决策。然而,情报也是一种制约。一方面,关于中国的情报内容,影响着美国政府对中  相似文献   

8.
1947年4月上旬,为了打通南北满解放区的联系,从根本上扭转东北战局,东北民主联军准备向国民党军发起夏季攻势。,按照作战计划,在南满和北满的民主联军主力行动的同时,以第6纵队向拉法、吉林一线出击,歼灭分散孤立之敌,收复小城市和广大乡村。拉法至吉林的铁路线长百余里,为了打通拉吉线,在炮兵力量有限的情况下,6纵首长决定由工兵配合步兵部队使用炸药摧毁沿途守军的碉堡等军事设施,为大部队开路。为此,特地用大车从哈尔滨运来3万斤炸药。没想到第一次试爆用了7个雷管都不能起爆。这个情况报告到纵队司令部,洪学智司令员、杨国夫副司令员等几位首长十分焦急。作战计划已定,发动攻击的时间迫在眉睫,怎么办?情急之下,杨国夫想起有一个现在16师48团当参谋的老部下霍兰田,他曾在鲁南抗大一分校学过工兵专业,或许有办法。  相似文献   

9.
网络科技及其承载媒体的高速发展与普及,正在越来越深入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方式。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一直是大学生获取重要社会信息与情报的重要来源。受网络应用发展的影响,高校图书馆的功能模式正在逐渐变化,正在从传统的纸张式阅读模式向电子数字式模式发展。图书馆所提供的情报与资料由传统的限于书籍报刊印刷内容,也逐渐扩展到互联网上的信息,且获得资料情报的渠道来源更广泛、时间更及时灵活、尤其信息量更加庞大。针对这样的发展变化,高校管理人员应当高度重视新时期下图书馆的情报管理工作,在保持原有优势与长处的基础上,迅速适应网络环境的时代特点,将图书馆的文献情报资料与网络服务合理结合,建立起现代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情报管理工作理念,不断适应社会与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成为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里程碑。为记录中国原子弹和氢弹试爆的伟大瞬间,多位摄影记者深人试验现场,冒着核辐射的危险,为国家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其中,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郑治国不顾个人安危,深人试验现场出色完成了3次核试验拍摄任务。勇担抓拍重任1964年10月16日,我  相似文献   

11.
MSN签名秀     
《风景名胜》2010,(11):15-15
小帅哥刘辉:今天跑进超市,逛到海鲜区,突然看见一只五花大绑着的螃蟹,努力地从18.9元的冰柜里往28.9元的柜子里爬,我顿时泪流满面,你丫太TM有上进心了!  相似文献   

12.
快乐与痛苦 荆南向马昙照禅师开示时,总是喜欢对信徒说:“快乐呀,快乐呀!人生实在是好快乐!” 有一次他生病了,期间不时地叫着:“痛苦呀,痛苦呀!人生实在是好痛苦!”  相似文献   

13.
坚持     
邹俊 《神州》2008,(12):5-5
偶然,读到了一篇网文,它讲述的是一个让人触动的故事。一根丝线悬着的一个软木塞,撞击着一根垂直固定着的钢索。软木塞有节奏地摆动,一次次地撞向钢索。时间静静地流走,软木塞一如当初地、故我地、有节奏地坚持着撞击钢索,撞击着与它无法比拟的坚强。时间在累积,期待也在累积。终于,钢  相似文献   

14.
9月11日,俄罗斯军方出人意料地宣布,他们成功试爆了一枚杀伤力堪比原子弹的"超级炸弹"——"炸弹之父"。两天后,美国一名退役将领宣称,美国早已拥有比"炸弹之父"威力更大的炸弹……美俄两国互不示弱的"较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担忧:它们要干什么?新的军备竞赛开始了吗?  相似文献   

15.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弹.核恐怖的阴影从此开始笼罩在人类的头上。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最大的核武器国家曾多次给予中国核威胁。在朝鲜战争、台湾危机、试爆核武、珍宝岛冲突等一系列重大历史关头,中国的上空战云密布,多次承受着挨原子弹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当俄罗斯的"超级炸弹"——"炸弹之父"从天而降时,就连它的总设计师尤里·博连科都没料到,它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那么多关注。"炸弹之父"初次亮相9月11日晚,莫斯科郊外的俄罗斯国防部武器研究所——第30中央研究所的食堂内,所有人的眼睛都盯向大厅中央的电视屏幕。电视台正在播出一条重磅新闻:俄军成功试爆了当今世界威力最大的常规炸弹——"炸弹之父"!  相似文献   

17.
三代民兵     
爹爹的死我家住民权县元大公社双井村,一九三八年民权沦陷后,这一带群众由李培堂领导着树立起了革命红旗,进行抗日斗争。我爹贾连元,也秘密参加了李培堂领导下的民兵组织。其主要职责是传送情报,沟通县区连系。他工作很积极,每当接到任务后,不论是白天黑夜风里雨里,从来没误过事。一年四季走南闯北,全县大小角落,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脚印。伴随他渡过艰苦岁月的有一件宝贝,那就是走动不离身的铁线枪,为了掩盖敌人耳目,通常还打几只兔子带在身上。这样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一九四六年,是内战祸首蒋介石向解放区发动全  相似文献   

18.
核裂变材料主要包括钚-239和铀-235。生产钚-239主要有铀-石墨反应堆和铀-重水反应堆两种方式,生产铀-235主要有气体扩散法、电磁法和离心法三种方法。1945-1949年间,苏联建成了A铀-石墨反应堆和ОК-180铀-重水反应堆的817综合厂、813气体扩散厂和814电磁厂。817综合厂为1949年试爆的第一颗钚弹提供了钚装料,813厂和814厂共同为1951年试爆的第一颗铀弹提供了铀装料。苏联核裂变材料实现工业生产离不开国内科学家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政府给予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物资等全方位的支持;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苏联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核裂变材料的工业生产,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导读是以文献资料为纽带、以优秀期刊为基础,对读者进行读书指引和辅导,图书馆工作人员配合学校教育计划的实施,面对浩瀚的文献资源,有目的、有步骤地向读者传播资料,推荐读物,指导读书,帮助他们迅速找到所需的书刊,缩短检索时间,增强情报意识和查找利用馆藏文献的能力。导读是高校图书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一种指导读者阅读的积极主动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20.
9月11日,俄罗斯武装部队副总参谋长亚历山大·鲁科申将军,高调宣布俄成功试爆一枚杀伤力堪比原子弹的常规真空炸弹——"炸弹之父"。随后,美国一名退役将领称,美国已拥有比"炸弹之父"威力更大的"超级炸弹"。美俄两国在此问题上互不示弱,其中有什么深刻背景和原因?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著名军事装备问题专家张召忠少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