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铁铮 《文史天地》2011,(10):65-68
我于1961年毕业于河北北京师院(现河北师大前身)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河北青县中学担任历史教师。"文革"前夕,报刊上连篇累牍发表的大批判文章火药味越来越浓,学术、政治气氛日趋紧张,有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势头。1965年11月的一天,我在《文汇报》上读到后来被称作"吹响了文化大革命号角"的姚文元的那篇《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我耐着性子读完这篇占  相似文献   

2.
我于1938年生于天津,1957年考入河北天津师范学院历史系,1958年暑假以后我们系和中文系迁到北京地安门,1961年毕业于河北北京师院.那几年,政治运动和各种社会活动一个接着一个,特别是我们文科生,“社会实践是最好的大课堂”,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就更多一些.  相似文献   

3.
1965年秋,我随系里到北京东郊星火公社参加“四清”运动。1966年春,史哨兵批翦伯赞,姚文元批《海瑞罢官》等等,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大灾难的前哨战已经打响。我在农村,也从报纸上感到山雨欲来之势。春节休假回北大,曾去看翦老。我们谈到《海瑞罢官》问题,对于姚文元硬把剧本往政治上拉扯都感到牵强,当然远未明了其恶毒用意。这时翦老处境已很困难,对于我去看望,似乎特别敏  相似文献   

4.
苏维民 《百年潮》2007,(11):18-21
1945年10月至1965年11月,杨尚昆在中央办公厅主任的岗位上干了20年。杨尚昆曾说,“中央办公厅是中央的办事机构,掌握党的全部机密,把我放在这个位子上,体现了毛泽东对我的信任”。然而,1965年11月10日,杨尚昆突然被免去中办主任职务。同一天,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文化大革命”拉开序幕,中办首当其冲,杨尚昆成为第一个“牺牲品”。  相似文献   

5.
郝怀明 《炎黄春秋》2010,(12):16-22
<正>中宣部对《海瑞罢官》的反映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署名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点燃了。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我在上海《报刊文摘》上读到该报摘编贵刊的一篇文章,题为《杨绛不起哄》,文中写道:1957年,吴晗、肖乾、浦熙修、姚芳藻都去鼓动杨绛大鸣大放,幸亏杨绛不起哄,……这几个人后来都被打成右派……这篇文章有两处失实: 一、我是1980年因编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去拜访钱钟书时,才见到杨绛一面的。在这之前,我从未见到过钱钟书和杨绛。1957年,我与浦熙修根本没有去鼓动杨绛鸣放过。 二、吴晗是北京市副市长,没当过右派,众所周知,吴晗是因为60年代写历史剧《海瑞罢官》而落马的,“文化大革命”就是从姚文元…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与《文汇报芦’这个题目,郑重想了几十年。1965年,毛泽东让《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时年30岁的郑重注意到毛对《文汇报》有很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登了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该文把历史学家吴晗于1960年写成的《海瑞罢官》与1961年的所谓“单干风”、“翻案风”联系在一起,说《海瑞罢官》“美化地主阶级”,“宣传阶级调和论”;代表地富反坏右“同无产阶级专政对抗,为他们鸣不平,为他们‘翻案’,使他们再上台执政”;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的一株大毒草。  相似文献   

9.
晓风 《炎黄春秋》2000,(6):18-20
1967年1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反革命两面派周扬》。这是姚文元继《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和《评“三家村”》之后,他的第三篇由向文艺界发难开始,进而全面开花指导当时“文化大革命”进程的“巨制宏文”。  相似文献   

10.
韩铁铮 《文史天地》2012,(11):71-75
我在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读大四时参加的1960底到1961初河北赵县的“整社运动”,令我终身难忘。 1958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全国刮起了“共产风”。1959年庐山会议的“反右倾”使这股风更加泛滥起来,国民经济出现了少见的困难局面。为了扭转形势,中共中央1960年11月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十二条”),要求在农村开展“整风整社”运动,  相似文献   

11.
苏双碧 《百年潮》2003,(4):10-18
1965年11月10日,《文汇报》奉命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诬陷它是一株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引起文艺界、史学界、哲学界的巨大反响。吴晗被迫在报上作了自我批评。然而,社会上对姚文元文章和吴晗检讨的反响已无足轻重。政界或上层的态度成了人们关心的焦点。概括起来,围绕着评《海瑞罢官》及吴晗的检讨,上层主要有如下四种异见:  相似文献   

12.
《百年潮》1999,(8)
1965年11月10日,在江青、张春桥策划下,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揭开了所谓“文化大革命”的序幕。该文全盘否定历史人物海瑞,粗暴武断地指责吴晗撰写《海瑞罢官》怀有影射现实的政治目的。姚文发表后,《文汇报》又组织记者到北京大学历史系调查,并写成“内参”上报“领导同志”。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妙文”,现按原样曝光,相信它会有助于中国当代史的研究,并将引发人们的许多思考。  相似文献   

13.
1980年6月《新时期》第四期刊登了我写的《逆风恶浪中的雄鹰──遇罗克》一文。随后,《北京日报》又全文登载这篇文章。凭心而论,写这篇文章完全是出自内心对“四人帮”倒行逆施的义愤。近二十年了,写文章接触到的那些触目惊心发人深思的材料,至今仍历历在目。遇罗克母亲的一封来信1978年11月15日,我在《光明日报》发表《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第一个为《海瑞罢官》平反。文中在批驳“四人帮”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没有冤案”时,写了这样一段话:“冤案就是你们这些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制造的,今天我们就…  相似文献   

14.
元三 《湖南文史》2009,(12):41-43
姚文元,“文革”时期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本文作者系《解放日报》资深记者、编辑,在20世纪60年代与姚文元有过共事的经历。本文为我们讲述了“文革”前同事眼中的姚文元.  相似文献   

15.
江青为何找到姚文元毛泽东在1967年谈到批《海瑞罢官》一事时说过,江青到上海找姚文元他们搞了一个班子,写出这篇文章。姚文元的这个班子指的就是我们  相似文献   

16.
元三 《文史博览》2009,(12):41-43
姚文元,“文革”时期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本文作者系《解放日报》资深记者、编辑,在20世纪60年代与姚文元有过共事的经历。本文为我们讲述了“文革”前同事眼中的姚文元.  相似文献   

17.
冬夜来访的母亲 1978年冬天,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光明日报》编辑、记者苏双碧的家里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她就是遇罗克的母亲王秋琳。 王秋琳的到来,是因为苏双碧几天前(1978年11月15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相似文献   

18.
宋维 《百年潮》2003,(7):21-24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抛出了姚文元的一篇“火药味”很浓的大批判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引起了文艺界、史学界、新闻界的关注。军报编辑部的老总和编辑们,凭着新闻  相似文献   

19.
问:今年是河北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作为学校的资深教授,今天我们对您进行一次专访。苑老师,您是什么时候来到河北师院的?当时河北师院的情况是怎样的?历史系的情况是怎样的?答:我是1954年8月来学校报到的,当时叫河北天津师范学院。我去的时候学校有12个系,规模很大,在当时的师范院校中,系科设置这么全,规模这么大的没有几个。除了北京师大、华  相似文献   

20.
袁鹰 《炎黄春秋》2006,(12):31-36
1966年5月上旬,我正在北京市郊房山县罗家峪大队做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的收尾工作。那时候,“文化大革命”风暴已经轰然而至,批判《海瑞罢官》、《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文章铺天盖地而来,我们在那个小山村里搞“四清”,“清”了大半年,找来找去,也找不到一个政治上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经济上的贪污腐化分子”。“四清”没有清出辉煌战果,本已无精打采,每天看报听广播,雷声隐隐,山雨欲来,更被搅得心绪不宁,一心只想快点做完收尾工作好回城去。一天早晨,广播当天一篇《解放军报》的文章,又点了一些作品的名字,其中有一句:“《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长短录》里反党反社会主义毒草,统统要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