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冯天瑜《封建考论》一书出版以来,赞成废弃中国中古时代为封建社会的人日益增多,并相继提出各种提法来取代封建社会这一概念。2010年5月,《文史哲》编辑部举办的秦至清末:中国社会形态问题专题学术研讨会,更是推动了这一进程。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中古中国社会形态或社会性质,已经提出了诸如封建帝制时代、帝国时代、帝制时代、专制个体型家国同构农耕社会、皇权社会、帝制农民社会、郡县制时代、选举社会、专制社会等等各种提法,而每一种提法都没有赢得多数人的认可,相关研究呈现出理论解放之初百家争鸣、莫衷一是的局面。在不同提法背后所潜藏着的是不同的判断标准、不同的方法论思想,如果就此问题展开探讨,则可能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因此,本刊邀请相关学者撰文,就中国中古社会性质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探讨,并希望有更多学人参与进来。  相似文献   

2.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冯天瑜《封建考论》一书出版以来,赞成废弃中国中古时代为封建社会的人日益增多,并相继提出各种提法来取代封建社会这一概念。2010年5月,《文史哲》编辑部举办的秦至清末:中国社会形态问题专题学术研讨会,更是推动了这一进程。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中古中国社会形态或社会性质,已经提出了诸如封建帝制时代、帝国时代、帝制时代、专制个体型家国同构农耕社会、皇权社会、帝制农民社会、郡县制时代、选举社会、专制社会等等各种提法,而每一种提法都没有赢得多数人的认可,相关研究呈现出理论解放之初百家争鸣、莫衷一是的局面。在不同提法背后所潜藏着的是不同的判断标准、不同的方法论思想,如果就此问题展开探讨,则可能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因此,本刊邀请相关学者撰文,就中国中古社会性质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探讨,并希望有更多学人参与进来。  相似文献   

3.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冯天瑜《封建考论》一书出版以来,赞成废弃中国中古时代为封建社会的人日益增多,并相继提出各种提法来取代封建社会这一概念。2010年5月,《文史哲》编辑部举办的秦至清末:中国社会形态问题专题学术研讨会,更是推动了这一进程。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中古中国社会形态或社会性质,已经提出了诸如封建帝制时代、帝国时代、帝制时代、专制个体型家国同构农耕社会、皇权社会、帝制农民社会、郡县制时代、选举社会、专制社会等等各种提法,而每一种提法都没有赢得多数人的认可,相关研究呈现出理论解放之初百家争鸣、莫衷一是的局面。在不同提法背后所潜藏着的是不同的判断标准、不同的方法论思想,如果就此问题展开探讨,则可能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因此,本刊邀请相关学者撰文,就中国中古社会性质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探讨,并希望有更多学人参与进来。  相似文献   

4.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冯天瑜《封建考论》一书出版以来,赞成废弃中国中古时代为封建社会的人日益增多,并相继提出各种提法来取代封建社会这一概念。2010年5月,《文史哲》编辑部举办的秦至清末:中国社会形态问题专题学术研讨会,更是推动了这一进程。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中古中国社会形态或社会性质,已经提出了诸如封建帝制时代、帝国时代、帝制时代、专制个体型家国同构农耕社会、皇权社会、帝制农民社会、郡县制时代、选举社会、专制社会等等各种提法,而每一种提法都没有赢得多数人的认可,相关研究呈现出理论解放之初百家争鸣、莫衷一是的局面。在不同提法背后所潜藏着的是不同的判断标准、不同的方法论思想,如果就此问题展开探讨,则可能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因此,本刊邀请相关学者撰文,就中国中古社会性质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探讨,并希望有更多学人参与进来。  相似文献   

5.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冯天瑜《封建考论》一书出版以来,赞成废弃中国中古时代为封建社会的人日益增多,并相继提出各种提法来取代封建社会这一概念。2010年5月,《文史哲》编辑部举办的秦至清末:中国社会形态问题专题学术研讨会,更是推动了这一进程。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中古中国社会形态或社会性质,已经提出了诸如封建帝制时代、帝国时代、帝制时代、专制个体型家国同构农耕社会、皇权社会、帝制农民社会、郡县制时代、选举社会、专制社会等等各种提法,而每一种提法都没有赢得多数人的认可,相关研究呈现出理论解放之初百家争鸣、莫衷一是的局面。在不同提法背后所潜藏着的是不同的判断标准、不同的方法论思想,如果就此问题展开探讨,则可能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因此,本刊邀请相关学者撰文,就中国中古社会性质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探讨,并希望有更多学人参与进来。  相似文献   

6.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冯天瑜《封建考论》一书出版以来,赞成废弃中国中古时代为封建社会的人日益增多,并相继提出各种提法来取代封建社会这一概念。2010年5月,《文史哲》编辑部举办的秦至清末:中国社会形态问题专题学术研讨会,更是推动了这一进程。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中古中国社会形态或社会性质,已经提出了诸如封建帝制时代、帝国时代、帝制时代、专制个体型家国同构农耕社会、皇权社会、帝制农民社会、郡县制时代、选举社会、专制社会等等各种提法,而每一种提法都没有赢得多数人的认可,相关研究呈现出理论解放之初百家争鸣、莫衷一是的局面。在不同提法背后所潜藏着的是不同的判断标准、不同的方法论思想,如果就此问题展开探讨,则可能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因此,本刊邀请相关学者撰文,就中国中古社会性质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探讨,并希望有更多学人参与进来。  相似文献   

7.
中日译者以中国故有的“封建”概念,对译西语中表述西欧中世纪社会制度的feudalismus一词,后来在中国将秦汉以后至明清时期的历史称为“封建社会”。此说在中国近代社会及学术界形成主流认识。然而,中国秦汉以后至明清时期的历史是不是类似西欧中世纪的社会形态,中国的这段历史应该不应该有自己的特殊性表达,长期以来一直是学界有所关注的问题。冯天瑜教授《“封建”考论》一书的出版,再次将这个问题的讨论推向了高潮。两年来,关于封建译名以及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讨论,不断见诸报端,并形成了尖锐对立的不同意见。本刊认为,这场讨论,从“封建”译名引申到学术概念的界定,更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再认识,不仅关系到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问题,更关系着我们对中国秦汉以后社会性质的判断,关系重大,意义深远。所以,本刊决定以笔谈的形式参与这场讨论,并欢迎学界同仁热情赐稿。  相似文献   

8.
《"封建"考论》引起的学术争论,展现出学界对"封建"名实问题及社会形态学说的不同理解。日本京都学派代表学者谷川道雄与《"封建"考论》作者冯天瑜就此展开对话,取得相近的认识,他们以为,将秦至清中国社会称为"封建社会"的"泛化封建"观是教条主义产物,不能谓之"马克思主义史学成果"。从中国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斯大林规定的"五形态"说出发,是论析中国前近代社会性质的健康起点;尊重马克思的封建观,恢复其本来面目,是正确对待马克思历史学说的首要前提,不应将马克思尖锐批评的泛化封建观强加到马克思头上。对"封建"概念的阐释和运用,应取古今演绎、东西涵化的正途。在精准概念与真确史实的相互观照中,显现中国前近代社会的非封建性及其与西欧、日本前近代社会的封建性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封建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封建主义”本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赖以存在的社会形态便是封建社会。对于“封建社会”定义的阐释,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理解不同,学术界对中国是否存在封建主义社会,中国何时进入封建主义社会,如何看待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封建社会的差别等问题一直存在分  相似文献   

10.
过去,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中国古代和中古社会称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主要是为了证明"五种生产方式"理论对于中国的适用性,同时也是出于革命的需要,要给社会定性.从而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之说长期成为定论.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学者挑战传统的"五方式论",奴隶社会非人类历史必经阶段以及中国历史上不存在奴隶社会的观点已成众多学者的共识,但是中国有无封建社会(另一种说法是中国中古社会是否为"封建社会")的问题尚未解决.近来对此的讨论逐渐升温,表明学界日益发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围绕秦至清的社会属性问题,学者提出了不同主张。近年来,李振宏教授发表了系列论文,认为秦至清的中国社会是典型的"皇权专制社会"。他的论证是从国家政体角度考察秦至清的社会性质的,是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在重建中国历史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讨论沉寂多年的情况下,这一观点值得重视,尤其是他的研究方法值得借鉴,即研究重大历史问题,首先应当谋求在方法论上实现突破;社会性质的宏观研究必须回归到历史层面的实证研究;历史研究要有整体性思维。  相似文献   

12.
2007年10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经济研究所和《历史研究》编辑部协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中国古代史论坛暨“‘封建’社会名实问题与马列主义封建观”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史学月刊》编辑部、《读书》杂志社、《光明日报》社,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马研院、世界史所、近代史所、经济所、《历史研究》编辑部、历史所等多家单位30余位学者与会。会议围绕如何看待“封建”、“封建社会”概念的演变、如何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的封建观、中西方封建社会的比较、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以及“封建”名实问题讨论的意义与实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一、如何看待“封建”、“封建社会”概念的演变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编辑部)认为,“封建”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近期内恐怕也看不出能够获得统一的认识。关于“封建”概念的演变区分一下不外乎三种:一名实之争,一内容之争,一牵扯到社会形态。名实之争相对好解决。内容之争比较复杂,这个问题要取得一致认识可能比较困难。而第三个问题则更难,它涉及到社会形态,牵扯到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3.
叶文宪 《史学月刊》2001,4(3):34-40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一直被看作是“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其实是中国社会发生了转型。这一社会转型是中国从封建分权的王国时代进入了专制集权的帝国时代。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宗法性的政治体制的"封邦建国"、"封国土,建诸侯"的"封建",和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封建"是有根本区别的.<"封建"考论>对侯外庐先生"语乱天下"一语的引用,是不全面的,因而并不符合外庐先生本意.中国秦汉以后直至明清的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封建社会的特点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中古时期社会经济、阶级关系的研究中,奴婢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认识我国中古社会的性质,认识奴婢在当时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对于认识我国封建社会转折时期阶级关系的一些特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现存的传世文献中,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封建史观的影响,有关奴婢的情况在正史中极少得到反映。封建文人笔记小说中,虽然奴婢的资料相对多一些,但这些资料大多支离破碎,凌乱芜杂。据此要对中古时期的奴婢问题得出一全面清晰的认识,是有不少困难的。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6月20—21日,由中国史研究杂志社、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帝制时代社会结构与历史趋势暨农商社会/富民社会学术研讨会"在长春举行。一、中国帝制时代社会结构与历史趋势。李振宏认为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是中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世纪末以来,秦至清的帝制时代的中国政体为专制政体、皇帝为专制皇帝的论断影响广泛,流行不衰,并成为中国史研究的基本观点之一。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对这一说法产生、传播的历史及其后果加以分析,指出此一论断并非科学研究的结果,而是亚里斯多德以来的西方人对东方的偏见。18世纪时个别西方思想家开始以此来描述中国,19世纪末以后经由日本广为不同立场的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并通过辞书与历史教科书渗透到大众中,罕有质疑者。这一说法实际未经充分的事实论证,不加反思地用它来认识帝制时代中国的统治机制只会妨碍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先秦古史分期和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讨论近年以来的逐渐沉寂,关于中古社会变迁的研究却日益热闹起来。这些年海内外每年都要举行数以十计的学术讨论会,讨论唐宋变革或中古变迁问题。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中古”时代虽然迄今仍然莫衷一是,但若说中古社会的变迁,大体都会包括“汉唐”的历史走向和“唐宋”历史变革等问题。过去贺昌群、侯外庐、胡如雷等大多着眼于这个时期的土地关系、政治口号的变化。最近的讨论一般以社会变迁为论题。这里发表的几篇笔谈,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谷川道雄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张国刚从家法伦理观念、吴丽娱从“礼”与书仪形制的关系分别讨论了汉唐历史的走向问题。王利华则试图将中古以后的宋代和中古以前的汉代做一个大跨度的对比,讨论中古文化与环境的互动。王永平从文化方面对于唐宋变革进行了概括。学术界一般认为最早提出唐宋变革问题的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葭森健介结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学习西方文化的大背景,叙述了内藤史学受到西方文化史学影响的具体史实,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认识。由此可见,本期笔谈的一组文章,虽然不是也不可能对于“中古社会变迁”这一主题作全面探讨,但是来自中国和日本不同年龄段的诸位作者都展现了比较新的观察视角,或者试图提出一些新问题。这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专制君主制”的译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封建”和“专制”这两个词联在一起,在中国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封建社会”或者说“封建”君主制越发达就越专制,这似乎是东西方通例。这似乎可以在中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及其成长间关系问题,几乎一直是我国史学界和经济学界的热点。(在国外,类似的有关于封建社会过渡的热门话题)这三个问题的探讨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相互隔绝状态,未见有综合性考察。笔者认为,这三个问题是三位一体、紧密相关的。从全人类社会变化的视角出发,本文把上述三个问题相应转换成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前工业社会形态延滞问题和工业社会形成问题,试图在大时间尺度(本文拟定以社会阶段为单位时间)的参照系内,以一元化的理论一并解决。由于观察者所位于的参照系不同,或考察对象的角度不同,各自分析概括的结果便难于一致。本文从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