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自光绪初年以后数次被提请从祀孔庙,直到光绪末年才得以入祀两庑,最后一次请祀更掀起了广泛的激烈论争。一方面,时代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先儒与孔庙祀典的认知,三人的形象越来越脱离原来的轨道,而被塑造为新兴政治理念的代表人物;另一方面,在清末预备立宪的时代背景下,急速的政治变革遭遇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质疑,因此当局试图以表彰他们来宣示立宪诚意,推动政治改革的进程。“孔庙”这个传统意识形态的核心符号,就此与“宪政”这个全新的政治理念产生了看似不可能的奇妙联系。  相似文献   

2.
万历十二年王阳明获准从祀孔庙,是明代思想文化史和政治史上的大事,但却因史籍记载混淆矛盾而产生几个认知上的困难。明穆宗、神宗两朝《实录》、《万历起居注》、《国榷》等书以及当时涉事人物的奏疏等公私文字,在记述曲折的从祀过程时发生了问题。其实,万历十二年廷议从祀之事,主持者礼部尚书沈鲤采纳了不利于阳明的观点、意见,认为阳明所获支持甚少,因而疏请不予从祀,而阳明之终获从祀,则是由于首辅申时行特别向神宗皇帝申说请求所致。廓清各种记述上的时序淆乱,是辨正此事的关键原委,进而说明学者引用明人记述来讨论此事时,不能径以所见作为根据。  相似文献   

3.
正郭嵩焘(1818—1891年),原名先杞,字伯琛,号筠仙、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推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之学,讲求经世致用,其学术思想与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非常接近。也  相似文献   

4.
李端菜(1833—1907),字宓园,贵州省贵筑人,幼年丧父,跟随舅舅何中宪学习诗书古文,后到河北叔父李朝仪家继续学习。同治元年(1862)在顺天分试中举,次年又中进士,入翰林院任编修。曾任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大学士。先后多次出任广东、四川、山东等地的乡试考官。光绪十八年(1892)升迁刑部侍郎,后权工部侍郎。因积极主张变法,改革旧制,被光绪帝擢升为礼部尚书。  相似文献   

5.
李端棻是晚清时期贵阳籍的封建重臣,他于清同治二年中进士后,选庶吉士,授编修,先后出任云南学政、转御史,迁刑部侍郎,一度任礼部尚书。他前后迭司文炳,四为乡试考官,一为会试副总裁,喜欢奖掖后学。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上疏光绪皇帝,请立京师大学,凡各省、府、州县遍设学堂,分斋讲学,力主派遣留学生。戊戌变法失败后,李端棻被充军新疆,后获赦归贵阳,主讲经世学堂,一生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6.
论明清之际三大学者治学经世致用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学者均以经世致用为治学宗旨。这一时期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决定三大学者的经世致用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其直接性与外显性;二是反映出强烈的爱国意识;三是代表着中国早期的思想启蒙;四是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分析明清之际三大学者治学经世致用的特点,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中国传统学术走向近代的朦胧曙光。  相似文献   

7.
曲阜孔庙祀田是历代帝王封赐给衍圣公府,用以承担阙里祭祀费用的土地。1928年2月,大学院废除春秋祀孔祭典后,围绕曲阜孔庙祀田归属等问题,南京国民政府、衍圣公府及社会各方展开激烈争夺,并逐渐演变为一场文化论争。在现代国家建设过程中,蔡元培等人将孔庙祀田收归国家、升科纳税的提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衍圣公府竭力反对祀田国有,除了试图保留自身经济来源外,尚有延续儒家祭祀、恪守祖宗家法的考虑。孔祥熙等政府要员及社会上关于祀田文化意义的讨论亦反映出祀田国有问题,不只是经济争端,还关涉其所维系的儒家文化价值体系。最终,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旨在收归祀田为国有的《改革曲阜林庙办法》以"暂缓执行"不了了之。孔庙祀田的境遇,为重新审视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政治文化生态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正>文庙又称孔庙。最早的孔庙,建于孔子去世之翌年,即公元前478年,鲁国在孔子故宅内所立之庙。之后,许多地方开始建孔庙或孔子庙。唐贞观四年(630),诏令各州县建立孔庙;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封孔子为文宣王,孔庙改称文宣王庙;明永乐八年(1410),诏命全国统称文庙,与祀关羽、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以社会的剧烈变革为背景,中国传统思想开始进入了总结、整理的时期。如果说,王夫之主要对古典哲学作了较为全面的反省,顾炎武着重在经学上开一代学风(奠定清代朴学之基础),那末,黄宗羲的注重之点则主要在学术史。黄宗羲曾对宋元及明代的学术思想史作了深入的考察与整理,他的《明儒学案》及《宋元学案》(由黄百家、全祖望续成)之系统与精深,是前  相似文献   

10.
晋祠历史悠久,文化内涵蕴藏丰富,饱经沧桑积淀的历史文化散发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质、神韵。此地坤厚载物,人杰地灵,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傅山在此地曾隐居生活,先生寄情于山水,足迹所至,皆有墨痕,晋祠尤多。傅山的历史地位和总的成就不亚于他同时代的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然而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史学研究中,元史向以艰深难治著称,它不仅内容庞杂,资料亦复零散。年轻的史学研究者田虎先生,却在此领域进行了艰辛的耕耘,并取得了可喜的收获。这一切都体现在他的近著《元史译文证补校注》中。 《元史译文证补》系清代著名学者洪钧所撰。洪钧(1839—1893),字陶士,号文卿,江苏吴县人。“同治三年(1864)举人,七年(1868)廷对第一。”(《碑传集补》卷五)曾历任湖北学政、江西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光绪十三年(1887),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出任清廷驻俄、德、奥、荷四国大臣,十六年(1890)升为兵部左侍郎,归国后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光绪)十九年(1893)八月二十三日以疾卒于位,年五十有五。”(《清史列传》)《清史稿》卷四百四十六、《清史列传》  相似文献   

12.
旧时中国的孔庙(或称文庙),多以颜渊、曾参、子思、孟轲配祀孔子,其中颜渊、子思居孔子的右边,曾参、孟轲居孔子的左边,统称"四配"。唐朝初年,孔庙中尚只有颜渊一人配祀。唐睿宗时,孔庙中的配享者(孔子的门人或者在经学上有成就的人死后随孔子一起受到祭祀)增加为颜渊、曾参  相似文献   

13.
《南方文物》2002,(4):1-4
中国孔庙发端于公元前478年,至清末全国已有一千五百六十多所。在众多孔庙中,曲阜孔庙是最杰出的代表。公元前479年,孔子与世长辞。次年,鲁哀公将孔子的三间旧居改作庙堂,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而且又是影响最大的曲阜孔庙。当时的庙堂是一种“家庙”建筑与祭孔建筑合而为一的场所。《史记·孔子世家》对此作了明确记载“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书至于汉代二百余年不绝。”  相似文献   

14.
明、蒙冲突与祭礼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蒙长期的民族冲突 ,使丧失军事优势的明朝产生了危机感 ,进而影响到明朝国家祭礼的变化。礼祀岳飞、宗泽等宋代将相 ,是为了唤起忠义 ,抗敌报国 ;恢复明初停祀的武成王旨在“武教有所兴起” ;罢祀历代帝王庙中的元世祖君臣和孔庙中元代名儒吴澄 ,是“华夷之辨”思潮下明人仇视蒙元风气的直接反应。  相似文献   

15.
旧时中国的孔庙(或称文庙),多以颜渊、曾参、子思、孟轲配祀孔子,其中颜渊、子思居孔子的右边,曾参、孟轲居孔子的左边,统称“四配”。唐朝初年,孔庙中尚只有颜渊一人配祀。唐睿宗时,孔庙中的配享者(孔子的门人或者在经学上有成就的人死后随孔子一起受到祭祀)增加为颜渊、曾参二人。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立孟轲、扬雄像于庙廷”、  相似文献   

16.
<正>早年失怙,寄居姨家郑天挺,1899年8月9日出生于北京,原名庆甡,字毅生,别号及时学人,祖籍福建长乐。郑天挺的曾祖父郑迋珪是清道光甲辰年(1844年)进士,担任过知县、同知等官职,还曾钦加知府衔,诰授朝议大夫等。他的父亲郑叔忱,字扆丹,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郑家祖孙进士,在当地一度传为佳话。郑叔忱曾经在翰林院任职,光绪二十年(1894年)做过顺天(今北京地区)府丞兼学政,庚子年(1900年)以后在奉天(今沈阳)做过学政,  相似文献   

17.
一、从顽固阵营中分化出来的爱国者李端棻,号苾园,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市)人,生于清道光十三(1833)年,死于光绪三十三(1907)年十月十二。十八岁补博士弟子,廿九岁进士及弟,入翰林,历官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刑部侍郎,仓场侍郎,礼部尚书。李自幼丧父,赖叔父李朝仪教养成人。李朝仪是道光廿五年进士,以知县任用,以后官至山东按察使,顺天府尹,以道学吏治闻于当时。梁启超说:“京兆公(指李朝仪)以圣贤之  相似文献   

18.
正人称"昆山三贤"之首的顾炎武(另二贤为归有光、朱柏庐),一生信奉仁义,精忠爱国,并在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等领域均有深厚造诣,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不仅学厚,而且气高,为后人所景仰,被尊为"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19.
清朝的嘉庆、道光年间是清王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同时也是学术作风开始发生一场大的转变的时期。俞正燮(1775—1840年)字理初,安徽黟县人,他的代表性著作《癸已类稿》及《癸已存稿》,分别刻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及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同样显示了这种转变的倾向,只是还不大为人们所注意。本文拟就其治学方法及边疆史地的研究作一初步的探讨。治学方法清代的学风,几经变化,大体可分三个阶段:清初,是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相似文献   

20.
吴光 《古今谈》2006,(1):10-13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他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自然科学理论家。他在清代前期与孙奇逢、李颙齐名,并称“国初三大儒”,自清末以来,则与顾炎武、王夫之齐名,并称“明清之际三大家”,可见他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地位之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