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故宫博物院于2014年6月21至22日召开了"故宫博物院学术史研讨会"。与会代表分别来自境内外的高校、博物馆以及研究机构,如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以及故宫博物院等,共提  相似文献   

2.
赵庆云 《近代史研究》2008,4(1):131-135
《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5期刊登了朱宗震先生的文章《不要在“假设”上浪费时间》,此文针对房德邻先生的《评“‘假如’史学”》及王也扬先生的《客观历史的可能性与研究者》两文而发。三位先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历史研究中的“假设”问题。他们的观点既有交锋,也有共识。受三位先生的启发,笔者作为后学末进,不揣冒昧,提出自己的一点谫陋思考,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关涉中国报刊史的学术研究由来已久。自改革开放学术兴盛以来,与中国报刊史研究相关的著述越来越多。随着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报刊史研究的重视,目前在历史学界和新闻传播学界,报刊史的研究日益凸显出学科交叉的特点,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了解之同情”与人地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一种研究范式的分析:人地关系演变的“三阶段论”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简称“人地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与规律,长期以来一直是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各个学科均逐步形成或正在形成有关人地关系研究的某些“范式”(或“范型”,paradigrm)或“共识”。人们普遍相信:人地关系是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均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而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当中。人地关系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在人社会学科领域,学术规范问题近来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原因是在如潮涌般出版的着作和刊物中,学术“失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记得在一次研究生导师座谈会上,有位理科教授对某些人社科学论着之多感到惊异,表示科学术着作的水平很难评判。我冒昧发言,认为人社会学科研究成果水平的监定也有明确的标尺,和理科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6.
7.
覃琮 《民俗研究》2012,(5):58-69
在人类学的语境中,民间信仰的概念界定虽具动态性,但却有约定俗成的研究范畴。基于此,关于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相关议题:民间信仰与现代化,民间信仰领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的互构。学者们在不断拓展民间信仰研究内容的同时,也在寻求研究范式的转换,这表明在人类学语境中,民间信仰研究已有共同的问题、方法和学术取向,初具学术范式的意义。但是,在“非遗”之后的民间信仰研究要获得进一步学术推进,必须不断探索新的分析框架,深化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8.
9.
10.
狭义的"翻译"多指语言或文字间的转换,而广义的"翻译"可以延伸到文化上,将抽象的概念表达为更易理解的形式,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有效沟通,进而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今年9月即将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论坛(CHCD2014),以"翻译:将消逝的遗产带回当代"为主题,旨在搭建一个开放的学术平台,交流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沿理论,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专业领域走向公众,促进多元文化的传播和,将文化遗产事业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1.
20 0 2年 1 0月 ,受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的委托 ,由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办的“新视野中的世界古代史”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 ,探讨新世纪我国世界古代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方向 ,通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最新动态 ;并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古代世界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 ,内容涉及古代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教育、城市、休闲、音乐以及思想文化、婚姻家庭、性别关系和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一注重学术创新是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特点 ,会议提交的论文反映了近年来史学变…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12月16—17日,由厦门大学历史系举办的"中华文化的跨境传播:海外华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举行,来自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两岸三地的20余名学者与会。会议围绕中华文化跨境传播的路径、方式等议题展开。(一)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与方式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梁元生以儒学在海外传播为切入点,通过对港台"新儒学"、"新加坡儒学"及"波士顿儒学"三者进行比较,认为港台"新儒学"是继承的典范;"新加坡儒学"是整合的典范;而"波士顿儒学"则是创新的典范,并由此引申出对"文化迁徙"与"跨境传  相似文献   

13.
14.
历时三年的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第一阶段,终于在2009年12月宣布结束了。在三年的过程中,中日两国学者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以比较冷静的心态就两国关系的历史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就其中部分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了坦率的讨论,公布了研究报告。总的来看,学术界和舆论界对这一研究成果的反映还是冷静的,说明大多数人对学者进行的研究采取了信任和肯定的态度。可以说,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为推动新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5.
<正>散存于民间的各类文书的抢救、收集、整理、结集出版,以供相关学科领域研究利用,无疑是近年来中国学界最为引人注目的学术努力和带有方向性的重要学术动向;而由此引起的主要表现在历史人类学、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等学术研究领域的拓展,更是成为了相关学科研究的新  相似文献   

16.
冯亚光 《黑龙江史志》2012,(5):18-19,21
<正>一、跨世纪的展望中国的档案事业正面临着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正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进而走向"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知识经济"的时代(1);回顾20世纪,展望新世纪,档案学的发展需要理性的总结和反思;同时,也需要对未来作科学的预测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的环境史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态:一是环境史专题实证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二是更加深入地探讨环境史研究的主旨关切及学科体系构建等问题;三是包括社会史、城市史、全球史和经济史等历史研究领域,生态转向的趋势愈发明显和突出;四是区域环境史继续受到重视,整体环境史建构也被提上议程。本期的“环境史理论与方法研究”笔谈,包括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生态文明研究院王利华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梅雪芹教授、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周琼教授、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滕海键教授的四篇环境史专题文章。王利华教授的《“盲人摸象”的隐喻——浅议环境史的整体性》探讨了环境史研究实践中如何运用多学科手段和实现“整体史”的学术目标这一令人困扰的问题;梅雪芹教授的《生态生产力标准——环境史研究中历史评价尺度的创新及其意义》从环境史角度讨论了历史评价尺度的转换和创新问题;周琼教授的《区域与整体:环境史研究的碎片化与整体性刍议》探讨了环境史研究碎片化与整体性的辩证关系;滕海键教授的《论经济史研究的生态取向》论述了经济史研究生态取向的内涵和趋势、价值和意义。这四篇文章聚焦于环境史研究的前沿问题,各自提出了独到见解,希冀对促进环境史研究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正《文化的帝国:20世纪全球"美国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以下简称《文化的帝国》)是王晓德教授历经多年的精心思考与研究创作的一部近千万字的鸿篇巨著。该书以其丰厚的学术含量、精到的创新性观点、宏大的论述构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堪称一部学术精品。20世纪以来,"文化"的内涵越来越深地注入到"帝国主义"这一概念之中。"文化帝国主义"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术语,围绕着  相似文献   

19.
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选编的《敦煌资料》出版50周年,以及大型敦煌文献图集《英藏敦煌文献(汉文非佛经部分)》完整问世,全面回顾总结社科院敦煌学研究取得的成就,联合各学术机构的敦煌学者共同推动中国敦煌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0月14日至16日“汉藏佛教美术研究;第二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隆重召开。此次研讨会由故宫博物馆、首都师范大学、法国国家科学院和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