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37年春,孔祥熙以国民政府特使身份出访欧美,欲借机争取外援,联络各国居中调停,迟延中日战争之爆发。在他出访期间,国内风云变幻,中日大战迫在眉睫,政治、军事、外交、经济诸事繁杂,各方与孔之间密电往返,对国内形势、中日战事、与各国外交均有记载反映,现特自馆藏档案国民政府财政部全宗中选择其中部份电文刊载如后,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汪朝光 《民国档案》2017,(1):129-138
1937年7月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为了因应战争的需要,国民政府行政领导架构有所调整,孔祥熙于1938年1月出任行政院长。然不旋踵间,1939年11月,孔祥熙又辞任行政院长,在这个岗位待了不到2年的时间。孔祥熙的就任和辞任,反映出抗战初期国民党、国民政府及其领袖蒋介石对于这场战争的因应得失,并暴露出国民党施政的诸般问题。虽然蒋介石明知孔祥熙为政的弱点及外界的反应,但因为孔之听话和个人情感等因素,对孔长期信任和重用,结果引致不少负面影响,对国民党长期稳固执政非但没有助益,反而逐渐成为负担。国民党在抗战期间的政治弊端丛生,社会纷扰不已,以至而有战后的迅速失败,追根寻源,与蒋介石的施政不当,任用亲近私人,不能严控下属,都有这样那样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1937年2月,德国经济部长兼国家银行总裁沙赫特曾邀请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访问德国.同年3月初,孔祥熙表接示受访德邀请.4月初,德国国防部长布隆堡(柏龙白)和空军部长戈林也成为孔祥熙访德的邀请人.1937年5月孔祥熙在参加了英王加冕典礼后,于6月9日抵达柏林,开始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先后同沙赫特、希特勒、戈林等人进行了会谈.同年7月孔祥熙再度赴英时,同德国驻英大使里宾特洛甫进行了会谈.上述谈话涉及到中德易货贸易、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德国出面调停中日冲突的可能性等问题,对研究当时的中德关系有一定参考价值.这组史料译自《德国外交政策文件》(1918一1945年)C辑第6卷,英国政府文书局伦敦,1983年版.  相似文献   

4.
孔祥熙公馆     
在民国年间,孔祥熙作为国民党四大家族的重要成员,是国民政府中炙手可热的人物,他在南京城内高楼门、香铺营、铁汤池财政部(中山东路128号)以及东郊中山陵园风景区内,拥有多处公馆别墅,其中高楼门80号的公馆是孔祥熙在南京的主要居住地  相似文献   

5.
任风 《湖南文史》2014,(5):36-36
长期以来,在民国政客中,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财政部长等职的孔祥熙(1880-1967,字庸之),其政声舆论,实可谓“臭名昭著”。然而当1967年8月孔祥熙在纽约病逝时,在台湾的蒋介石却亲撰悼文《孔庸之先生事略》,赞誉其在“国家环境最为险恶,与军民生计最感困窘之际”临危受命,“屡使革命大业转危为安,抗战军事转败为胜”。  相似文献   

6.
正民国时期的"大老虎"孔祥熙,纵容妻子儿女飞扬跋扈、贪污腐化,在抗战期间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国难之财,令蒋介石都无可奈何,却被两个很有正义感的小人物用计谋扳倒。蒋介石也斥孔"可耻之至"。一、贪腐至极,孔祥熙深陷美金公债舞弊案号称孔门后人的孔祥熙,在20世纪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财政部部长、中央银行总裁,可谓红极一时,却"庸"之至极,堕落成典型的伪君子。  相似文献   

7.
在1939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时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的孔祥熙向大会作财政报告,汇报当前国家财政金融状况,同时也全面回顾和总结了其就任财政部长后,特别是抗战爆发以来国民政府的财政金融对策。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滇缅公路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国际交通线。为大幅增加滇缅路运量,用以提高美方贷借物资的运输效率,国民政府领导人高度重视并亲自过问该路相关事宜。本组史料也反映了宋子文、孔祥熙、俞飞鹏等人在聘请外国顾问问题上的微妙立场。  相似文献   

9.
在1939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时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的孔祥熙向大会作财政报告,汇报当前国家财政金融状况,同时也全面回顾和总结了其就任财政部长后,特别是抗战爆发以来国民政府的财政金融对策.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法国对于废除中法不平等条约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法国与中国关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交涉经历了维希政府、自由法国和法国临时政府三个阶段。1940年6月巴黎沦陷后成立的法国维希政府在废约问题上基本上追随日本,一步步倒向汪伪政府一边,以致重庆国民政府于1943年8月1日单方面宣布废止中法不平等条约,并与维希政府断交。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和法国临时政府主要受英美等国对中国废约态度的影响,一方面表示愿意与中国签订平等新约,同时也不愿轻易放弃在华特权,将废约问题与争取重庆国民政府对它的承认以及法国重返印度支那联系在一起,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在远东的利益。但在西方主要国家与中国政府签订平等新约之后,以及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法国在废除不平等条约问题上实际上并不占主动地位,已没有太多的与中国政府进行讨价还价的筹码。在1946年签订的中法新约中,法国政府试图保留其在华特权的要求均被中国政府所拒绝,在越南问题上中法两国政府分别达到了各自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1928年3月,国民政府依据孙中山的建国大纲,设置了工商部,主要掌管工业、商业和劳工等行政事项,在孔祥熙1928-1930年任工商部长期间,为发展当时的国民经济,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的工业行政纲领,对民国初期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为以后相关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孔祥熙(1880—1967),山西太谷人。190f年赴美留学,攻读经济学。1907年回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兼工商部长、实业部长、中央银行总裁、中国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董事长、行政院院长等职。期间推行币制改革,并以国民政府特使名义出访英、意、法、比、美等国。1947年前往美国,1962年去台湾,曾任“总统府”资政。1967年8月病逝于纽约。[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正>1934年8月,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孔祥熙与德国商人汉斯·克兰秘密签订《中德易货协定》。两年后,中德两国政府以补充信贷合同的形式正式确认了易货贸易的原则。中国以战略资源换取德国的军火,德国军火成为30年代中国国防建设的主  相似文献   

14.
宋子文在1927年到1949年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同蒋介石、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兄弟组成了近代中国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政权的班底,号称“四大家族”。他们以“贪婪、强权和魔力统治着中国四亿人民”①。但在这之前的宋子文曾支持过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先后在广东(粤)和武汉(汉)国民政府担任过财政部长等职务。力图  相似文献   

15.
194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刊登文章,揭露国民政府党政要人宋子文、孔祥熙等利用权势,猖狂进行套汇走私、牟取暴利的罪行。文章一出,激起轩然大波,几乎酿成一场政治风暴。最后,不得不由蒋介石亲自出马,经过一番折腾,才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相似文献   

16.
南岳忠烈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岳忠烈祠冯玉辉南岳忠烈祠,位于湖南省衡山县城西北部20公里的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香炉峰麓。它1940年9月10日动工,1943年6月底建成,是国民政府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激励民众抗日热情而建。1943年7月7日,蒋中正、林森、孔祥熙、李宗仁、白崇禧等...  相似文献   

17.
1925—1945年国民政府侨务政策及工作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2 5年 7月国民政府成立后 ,重视侨务 ,在侨务工作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 ,并为此作了很大努力。到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的侨务政策更加灵活务实 ,侨务工作成效显著。本文拟就 192 5年国民政府建立到 1945年抗战胜利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侨务政策及工作作一简要评述。一192 4年 ,孙中山在大元帅府广州革命政府大本营设置了侨务局 ,并派熟悉侨情的人员专办侨务。虽然不久该局因孙中山的逝世而告停顿 ,但这是中国政府专门侨务机构的正式创立 ,从此侨务工作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孙山中逝世后 ,192 5年 7月 1日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将大元帅府改…  相似文献   

18.
1928年3月,国民政府依据孙中山的建国大纲,设置了工商部,主要掌管工业、商业和劳工等行政事项,孔祥熙时任任工商部长,为发展国民经济,当时政府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的工业行政纲领,对推动中国经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为以后相关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以二战后国民政府围绕缅甸归侨遣返交涉为中心,论述了缅甸归侨遣返的背景、遣返工作中断的原因以及国民政府对缅甸归侨遣返危机的处理过程。结果显示,国民政府的战时难侨救济和战后归侨遣返工作,是近代历史上中国政府规模最大的救侨运动,其中缅甸归侨遣返工作,是战后归侨遣返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缅甸战后的归侨遣返工作因缅甸政局变动而一度停滞,造成归侨滞留危机。从1946年到1949年,国民政府站在维护侨胞权益的立场上,充分动用多种途径,采取多层外交策略,迫使缅甸当局有所让步,达成70%遣返目标。国民政府维护侨权的坚定立场、灵活务实的多层外交策略展示了近代中国政府对华侨权益的高度重视,值得肯定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孔祥熙自1933年出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兼中央银行总裁后,连任十一年之久,成为民国历史上担当财金主管时间最长的一位。一般民众率皆认为,孔之所以能久居其位,是能事事听命于蒋介石之故。实际非是。基于当时种种主客观原因,孔之于蒋,非是不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