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洛阳嵩县发现金代买地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夏,我队在洛阳嵩县城西1.5公里的城关镇县桐油厂基建工地,发掘清理金代墓葬一座。该墓出土器物中有1件买地券,为青灰色砖质,略呈方形,长31.7、宽33、厚5.2厘米。券文基本完整,从右至左竖行行楷朱书,共11行,每行22~24字,约270字(见图)。其录文如下。维大定二十九年闰五月二十六日乙酉祭主董承祖以于天眷」三年五月十九  相似文献   

2.
洛阳邙山出土金代买地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6月,我队为配合西工房屋开发公司的基建工程,在洛阳市郊北邙山南麓陵园路景山小区工地清理了一座金代墓葬(编号:IM806)。该墓随葬买地券一件,现作简要考述。这件买地券为泥质灰陶,正面呈方形,边长30.3、厚5.6厘米。底部饰有绳纹。券面刷墨,有朱色边框,行楷朱书12行,满行23字,共200余字(图一)。券文为: “□大定十年岁次庚寅十一月丁丑朔初八日甲申孝女杜氏(?)□为殁故父母及张外翁外婆诸灵生居城(?)邑死安宅兆龟筮协从相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湖南澧县相继出土一批元明地券,现收藏在澧县博物馆。今简述如下。一、元代地券元代地券三道,皆为青灰砖朱书。1.元至元年文寿地券。青灰方砖朱书;正面券文,为楷书略显行草,自右至左计12行,每行8至30字不等,共309字;无券额或券首单行标题,为不分券额券首连续书写,券尾加画有符篆,整面券文被一幅八卦图案所圈围;背面压印纹饰为菱形几何图案;长、宽、厚尺寸为29.5×29.5×4厘米。地券全文如下:至元年已亥闰十二月已卯朔越十二日庚寅澧州路在城孝德坊冯家升泉土地分居殒故父亲文公寿原知事元命于乙未年五月十六日寅时生寿年四十岁大限甲戊年二月有二日约寅卯时分在家因疾终于正寝停柩在堂龟筮协从刻地袭古宜于本州澧阳县同由乡安  相似文献   

4.
1991年夏,我馆在清理库藏文物时,发现一件五代后周买地券。该券原出处未详,今简介之。该券红褐色,石质,略呈方形,长38、宽33、厚5.6厘米。券文完整。自左至右竖行楷书,阴刻,共12行,满行13个字,全文142字。录文如下(图一)。维大周显德二年岁次乙卯十」二月乙丑朔二日丙寅亡人刘□」合为身亡(冖且)于宁州定安县神」福乡庞村人户张敬思边买得」(门卦)地  相似文献   

5.
扬州甘泉山出土东汉刘元台买地砖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5年,扬州甘泉山以南、老虎墩以西的地方,发现一座汉代砖室墓,出土了一件东汉熹平五年刘元台买地砖券,一件小灰陶罐(可能是陶灶上的)和一面"长宜子孙"铜镜。砖券,外为七角柱形,内中空圆形,断成五截,可复原。券残长40、孔径1.2厘米。券有七面,每面宽约1.9厘米不等,每面刻隶体券文(填殊)各一行,一至六行为十六字,第七行为六字,总计为一百○二字(图一、  相似文献   

6.
1987年11月,驻马店地区文化局在驻马店市西郊建设综合办公楼时发现一块宋代买地石券(见图)。石券略呈长方形,长57厘米,宽39厘米,厚3.5厘米。一面打磨平整镌刻文字,其它几面经过粗略修整。正面阴刻字19行,共199字,字体大小不等,最大字2.5×4厘米,最小字0.8×1.2厘米,其字纵行排列基本整齐,最多的满行14字,最少的一行4字。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永济市博物馆藏有一块明代的“买地券”石刻,此石刻长60厘米,宽58厘米,厚16厘米,青石质地,保存完整。券文字迹整齐,为正楷书体,全文计329字。现将其内容抄录标点如下:  相似文献   

8.
汉代徐胜买地铅券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省博物馆收藏一件汉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徐胜买地铅券,未见于著录。兹作介绍和浅释如下。铅券长47、宽约4、厚0.2厘米。有隶书三行,第一行46字,第二行43字,第三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当涂县文管所在龙山桥乡双梅村发现一件东吴时期的地券。券为锡质,青色,呈扁条形。长35.8、宽4.3厘米,重350克。券文三行九十一字(见图)。录文如下:"吴故夷道督奋威将军诸暨都卿侯会稽孟赟。息男壹为赟贾男子周寿所有丹杨无湖马头山冢地一丘,东出大道,西极山,南北左右各广五十丈,直钱五十万,即日交毕。关连桥刺奸,齐谨破券,以解是为明。  相似文献   

10.
2004年6月23日下午,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下浦街道郭家村小组屋侧,在浙赣复线电气化工程改造施工现场,推土机推出一座南宋开禧三年(1205年)墓葬。出土遗物有白泥烧制的地券,其形状为上弧下方,额首雕有行龙,右侧雕刻卷草纹,左侧雕刻垂叶状纹,下方雕刻卷草纹。地券通高43.5厘米,宽40厘米,厚2.5厘米,券文竖行阴刻,共14行303字。该地券对研究南宋埋葬风俗及探讨当时行政区域设置有一定参考价值。地券文字如下:峕太岁丁卯开禧三年十月日给付亡人郭细九即收堂坚固李定度太上敕东王公保人西王母书契功曹读契主簿出地张昌其地及财信当日交付迁坟为界其地…  相似文献   

11.
甘肃武威西郊西夏墓出土的乾祐十六年(1185)和廿三年(1192)两方买地券是研究西夏的丧葬文化,特别是为研究道教对西夏葬俗影响,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学术界对两方买地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券文的释录、格式、源流、文体以及葬俗等方面,对这两方买地券背面的朱书符号有所忽略。通过传世丧葬礼仪文献与出土买地券的互证,这两方买地券背面的朱书符号是在下葬过程的"斩草"仪式中,由祭官代替亡人与神灵在买地券上签字画押时使用的骑缝章式"合同"二字。它象征着冥契合同生效,墓地为"合法"之所,而非"盗葬",起到镇墓避邪之用。  相似文献   

12.
"刘氏二十四娘买地券"是经正式考古发掘的第一方五代南汉时期买地券。券文基本完整,内容丰富,书写格式较为特别。墓主人刘氏二十四娘,五代南汉国兴王府人,葬于大宝三年(960年)。券文道教色彩浓厚,同时又含有佛教用语,反映了墓主人的佛教信仰,这在以往的买地券材料中并不多见。此券的出土进一步完善了买地券的时代序列,对研究五代南汉时期的社会面貌、葬俗、民间信仰,以及买地券的流变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1990年6月25日,我应邀赴岚县评审县志稿,第二天参观了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三件元代买地券使我颇感兴趣。这三件买地券为(一)至元十年(1273)张氏买地券,(二)皇庆二年(1313)康宁买地券,(三)至正元年(1341)杨世安买地券。第二件朱笔写,另两件墨书。现作介绍和研究于下:  相似文献   

14.
1997年7月25日;巴中市风溪乡十三村村民,在夏季水利大修工程中挖出一方刻有文字的小石碑,文管所接报告后,立即派员前往,除征集的小石碑外,还征集了不少古铁钱,通过对小石碑的文字内容研究,认定是“买地券”,古钱是宋代钱币,笔者就小石碑的安放方法、制作工艺、形制规格、名称内容、图案符号、文化内涵与一般“地券”进行了比较研究,现拟文于后:一、地券的名称、安放方法及文化内涵风溪乡出土的这方“地券”,以醒目的八个楷书字体标明“九天玄女地券宝字”,笔者依此称之为“九天玄女地券”(本文简称“地券”)。(一)“地券…  相似文献   

15.
古钱     
正隆元宝、大定通宝金代钱。铸于金海陵王正隆(1156—1160年)、世宗大定(1161—1189年)年间,铸造精良。钱径2.5厘米,重分别为3.4、3.5克。大定通宝背有申、酉等字纪年;有折二型传世(图一)。  相似文献   

16.
《金史·王翛传》曾载王翛于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和明昌二年(1191年)两次“同知大兴府事”.经查阅有关史籍,本人对此颇有怀疑,因抒管见,求教方家。(一)大定二十九年,王翛未“同知大兴府事”。《金史·王翛传》载:“章宗即位(大定二十九年),擢同知大兴府事。”《金史·张大节传》载:“章宗即位(大定二十九年),选授河东路提刑使,未赴,留知大兴府事。”两处记载互相矛盾。《金史·百官志》载:“大兴府,尹一员,正三品。同知一员,从四  相似文献   

17.
武昌南齐刘觊地券刻符初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五六年,湖北省博物馆在武汉东郊何家大湾发掘了四座南朝纪年墓,其中M193号墓内出土陶质买地券一方,券身刻楷书二十一行,满行十九至二十一字不等,券文开头为“齐永明三年太岁乙丑十一月甲子朔十二日乙亥”,按西历该年为公元485年,文内称此券系为死者刘觊所立,券后刻符法一道(以下简称刘觊符,见图一)。从目前已发表和见于著录的资料看,这是我国华中地区首次发现的纪年明确、时间最早的道家刻符,在道教史的研究中有一定价值。可能由  相似文献   

18.
1994年7月28日,青海新型建筑材料厂取土场推土机推出买地券一方,系陈土司家人迁葬其始祖陈子名,始建陈氏祖茔遗物。买地券又称“地券”,以石、砖、木、玉等材料书写或刻划死者所买墓地的四至、地价、证人和不许侵占等内容,置于墓中。实为一般买地的契约,以后发展为迷信厌胜之物、内容荒诞不稽,徒具形式而已。买地券在汉墓中已有发现,宋、元以后流行。买地券在青海地区发现得不多,见诸报导的只有1957年底西宁南滩晚明总兵官祁秉忠墓,但未见详细报导。故发现的这方买地券有助于研究当时的埋葬习俗。该买地券青砖质,基本呈正方形,宽38厘米,长37…  相似文献   

19.
近年,南京新获明代戴得原买地券、丘志泉夫妇买地券,前者属于常见的冥契类买地券,券文所见的"功德""五符使者"首见于买地券神祇系统;后者属于实用类买地券的简录本,较为罕见。两方买地券所反映的功用与性质的差异,说明我国古代买地券一直存在冥契类和实用类两大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20.
<正> 在中国古代民间经济活动中,应用最多、最广泛的契约形式,莫过于地契了,而“阳券”形式却是见之甚少。因此,现存廊坊市文物商店的一具“阳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古代土地契约的新领域。 “阳券”系青砖质,呈正方形,边长45厘米,厚7.5厘米,墨地填硃色,阴纹刻制。正面直行楷文,左上角突出“阳券”两个大字(照1)。背面有阴纹符篆(照2)。左则为五个半形字“存永远为对”。(照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