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俑是历史的产物。它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秦俑是我们研究秦代社会的活素材。本文似就秦俑雕塑的角度去研究、探讨秦人的社会心理。一艺术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秦俑雕塑艺术的出现,亦决非偶然,必是继承发扬前人的艺术成果才诞生的。从考古资料可以证明,战国至秦时,人们已经完全能够塑造出生动的、富有个性的“传神”之作。秦俑艺术与前代一脉相承,并是同时代集大成之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行秦俑纪念币的设计,我来到了骊山脚下的秦俑博物馆。第一次看到秦俑,给了我非常强烈的印象,一片排列整齐的军队,像在接受检阅,把两千多年前壮阔场面展现在我的眼前!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国内外一切对秦俑的赞叹之词,这时不但觉得不过分,而且还感到不足。我的心在震颤,设计秦俑纪念币的重任将要由我们来完成。面对祖先创造的艺术杰作,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吸吮古代雕塑艺术的精华,引导自己把这套纪念币的设  相似文献   

3.
秦俑艺术研究——探索方法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俑发现20年了,对它的研究已涉及到了方方面面,更何况能够较直观把握的秦俑艺术,则是多数学者都关注的一个部分.不论在谈什么的文章中,总是回避不了秦俑艺术,单是研究秦俑艺术的文章就可谓洋洋洒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四年三月,秦俑破土而出,立即引起中外人士的极大关注,随后的几次大规模钻探和发掘,又大大促进了秦俑的学术研究工作,使其珍贵价值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与此同时,秦俑文物保护问题也日益严重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十几年来,有关专家、学者曾为秦俑保护做过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历史、考古等学科的研究相比,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很多影响文物长期保存的基本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秦俑这一重要的人类历史文化遗  相似文献   

5.
朱学文  赵昆 《文博》2009,(6):45-50
本文通过对秦俑二号坑彩绘秦俑考古发掘的阐述,进一步论证了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使我们明晰了彩绘秦俑产生的历史条件、彩绘秦俑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以及彩绘秦俑出土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对研究秦俑、秦文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艺术的发展同文化的其它门类一样,有其连贯性和继承性,它不是一个朝代的瞬息更替,而是一种文化缓慢地过渡.因此,要考秦俑艺术的渊源,我们就必须对秦代以前整个中华民族的雕塑艺术,作一简略的追索.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四年以来,在秦始皇陵东侧和西侧先后发现了兵马俑坑,出土了大量的秦代兵马俑及两辆铜车马。它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是秦帝国时代留下的奇迹。秦俑坑和铜车马的出现,不仅引起了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关注和重视,而且也在美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关于秦俑艺术,研究文章已有不少。本文仅就秦俑艺术的渊源和流派问题试加探讨,以期得到专家学者的批评和指正。如果把秦始皇陵兵马俑与咸阳扬家湾出土的西汉早期兵马俑加以对比,就会发现两者显然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秦俑浑厚高大,似真人般大小,人体的各部比例适中,  相似文献   

8.
浅论秦俑铠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俑的服饰,甲衣塑造逼真,甲片的编缀方法也交待得很清楚,与真实的铠甲编缀一般无二,护腿、靴、履等细部,都塑作得非常具体,一丝不苟。所有这些为我们深入细致地研究秦代军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下文想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结合收集的资料,谈一谈对秦俑铠甲的初步认识。一、秦俑铠甲的编缀秦俑军队中铠甲俑占了绝大多数,而其中大量出现的是一类一型铠甲俑,此类型铠甲应当是秦国军队的主要护防装备,下面即  相似文献   

9.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震动了全世界,其研究领域已从考古学拓展到史学、美术、军事和自然科学领域。但目前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史的范围之内,对秦俑在世界古代雕塑史中所占的地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俑,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且也是世界雕塑史中的珍宝。只有把它纳入到世界古代雕塑史的范围内分析研究,才能进一步促进秦俑艺术的研究,才能确立秦俑在世界古代雕塑史中的艺术地位。秦俑不但众多,而且容貌神态各具特色。原均有彩绘,虽经大火焚烧,颜色大部  相似文献   

10.
今年二月,在陕西省文化文物厅召开的陕西省文物考古第二次科研汇报会上,我同一位新闻工作者谈及秦俑研究时,曾冒昧地说了一句:现在的研究处于低潮,而旅游及普及宣传秦俑坑、秦俑则处于高潮。这句话说了以后,我便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全面的评价。现在秦俑坑发现恰值十年,秦俑馆建馆五周年之际,我想,对秦俑的研究情况,做一次检索还是有必要的。 (一) 关于秦俑的研究和普及宣传情况,我曾作了一个不完全的分类目录索引。从索引中的四百多篇文章来看,普及宣传的文章确实占压倒的优势。宣传之广,广至全国各大小  相似文献   

11.
刘珺 《文博》2007,(4):56-62
五价值与力时至今日,我依然坚信,在我所见过的所有艺术品中,再没有比秦兵马俑军阵更让人赞叹、感动、喜悦、忧伤以及引发无尽遐想的艺术品了。在兵马俑身上,几乎汇聚了一切艺术品所具有的审美特征,雕塑艺术与绘画艺术在秦俑身上相得益彰,造型艺术与韵律之美更是在秦俑的脸部线条中相辅相成。帝国的荣耀  相似文献   

12.
秦俑服饰及其礼仪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兵马俑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帝陵墓的陪葬品.人类社会发展到秦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物质、文化生活的日渐丰富,促使封建的礼仪制度基本形成.服饰礼仪主要在于别尊卑,分等级,以实用为目的.已出上的秦俑,其发式和冠戴有地位和身份之区别,服装的等级差别也很明显.秦俑的造型源于生活,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秦代服饰及其礼仪制度从中便可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李玉棠 《福建史志》2000,(5):55-55,64
我不是福州人,也不住在福建,一个偶然的工作机会,使我对福州的“三坊七巷”深深眷恋。不能忘怀。1998年至1999年间,我参加了福州市博物馆新馆的陈列布展工作,根据总体设计的需要,我们在历史展厅中复原了一组福州名居——“三坊七巷”古建筑的模拟体。为了真实而又艺术地再现古建筑的风采,我常常一个人背着相机和速写本走街穿巷,踟蹰徘徊……  相似文献   

14.
农民沉重的铁镢,考古专家睿敏的智慧,将二千多年前的古老雕塑奇葩——秦俑雕塑,推到中外游人的面前,或研究者的案头。多年来,关于秦俑艺术的文章和论述,见之于许多杂志、报刊及专著,见仁见智,提出了很多极有见地的卓越的见解。我们愿步前辈后尘,在秦俑雕塑与古希腊雕塑诸多相同与不同点中,摭取几条,作一些比较。这是我们学习中的一些肤浅的体会,写出来请教于各位前辈。  相似文献   

15.
秦俑是写实的艺术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秦代军人的精神风貌.站在雄伟壮观的秦俑军阵前,面对着数千件严阵以待,荚姿勃勃的秦代武士,脑海里便浮现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壮丽场景.但是,如此强大威武的军队为什么在秦统治后期的战斗  相似文献   

16.
秦汉时代的陶塑艺术,在我国古代陶塑史上起着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作用.再现秦代军容的秦俑被称为“第八奇迹”,是世界古代写实雕塑艺术的不朽作品,而汉俑则在表现社会生活方面更为广泛,较多地注意刻画对象的神志,因而雕塑手法上出现了较为夸张的写意作法.要了解秦俑艺术与汉代艺术效果的不同,仅看其外表是不够的,不同的制作工艺也是应该加以探究的.  相似文献   

17.
敦煌行     
我怀着朝圣般的心情登上东去的列车,去膜拜古丝道上的世界文化名城——敦煌。去敦煌,这是我思慕已久的一个宿愿,但因为她太悠久、太博大、太精深了,而使我不忍猝然谒访,宁愿在现实与历史、真实与梦幻的遐思中,默默地用心去体味她,靠近她,去感受一种历史的震撼,艺术的灵光。感谢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这座丰厚的艺术宝库。莫高窟的飞天唐俑,三危山的佛光幻影,两关古道的丝路陈迹,犹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高扬起中华之魂。在这里,你能触摸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你能感觉到气吞万壑的华夏文化的博大胸怀。敦煌,是历史的睿智,是艺术的弘广,是人生的壮美。 敦煌,魂牵梦萦的地方,我终于走近了你……  相似文献   

18.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俑,一经出土,便以其磅礴的气势、宏伟的规模和感人至深的魅力,震惊了整个世界,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兴趣,他们对秦俑进行了多方位研究,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秦俑形象、秦俑制作年代及秦俑军阵方向等几个小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一 秦俑的形象是自秦俑破土而出后一直多有争议的问题,学者们各抒已见,在此问题上见仁见智.我觉得这实际上是涉及整体和个体的问题,我们既不能过分强调统一的整体而忽视多样化的个体,也不能用个体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遗址博物馆科学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学的研究,对我们来说,尚是一门新兴学科,而遗址性博物馆则更为年青。半坡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距今也只有二十六年的历史。因此,对遗址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应该如何进行,也是一个新的课题。我想结合秦俑博物馆的情况,对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这是借投石而问路,欲引玉而抛砖。文中谬误之处,望方家有以教之。一、问题的提出遗址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应该怎样进行?它的性质、任务、方法、机构和队伍如何确定和设置?现在是应该很快地提到我们的议  相似文献   

20.
秦兵马俑表现了什么主题?论者曾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秦俑形象都是“不畏强暴,自信、活泼”的,秦俑军阵反映了“秦政权的巩固和强大无比”;另一种则认为秦俑形象蒙着一层“沉郁阴冷的抑感”,“基本上是一幅昏惨惨,黄泉路近的景象。”近日拜读林剑鸣先生新作《秦俑主题何处觅——秦俑之谜,之二》一文后使我们对秦俑主题的进一步认识,有一定启发。但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