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晋系墓葬这个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地来讲,晋系墓葬指两周时期晋国及韩、赵、魏三国的墓葬。广义地来说,晋系墓葬泛指两周时期晋文化系统的墓葬,不仅包括晋国及三晋的墓葬,还包括晋文化系统之下其它国别的墓葬,如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丰镐地区进行了20多次发掘,已发掘1000多座西周墓,但以往发掘缺乏弄清墓葬整体布局的意识,以往研究中也未关注过该地区的人群构成情况。本文将历年发掘的西周墓葬进行统一梳理,据墓葬空间集结情况将该地区西周墓葬分为十个墓区,继而比较各区墓葬主要特征的差异,并将各区墓葬显现出的特点与典型的周人墓葬和商人墓葬进行比较,指出沣西A区显示出与周人墓葬相似的特点,主要是周人墓葬,沣西C区显示出与商人墓葬相似的特点,主要是殷遗民墓葬。  相似文献   

3.
路家村墓地发掘8座墓葬,其中5座战国秦墓,1座汉墓及2座晚期墓葬,均属中小型墓葬,墓葬形制较完整,随葬器物特征明显,为凤翔地区墓葬研究增加了资料。  相似文献   

4.
1992年9月至10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鄂尔多斯博物馆、乌审旗文物管理所,对内蒙古乌审旗郭家梁村周围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共计发掘5座墓葬,其中4座为北魏墓葬,墓葬均为带有墓道土洞墓。小型墓葬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大型墓葬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组成。随葬品数量不多,以陶器为主,还有铜器、铁器、料珠、泥钱等。对比墓葬形制和随葬品,这批发掘的四座墓葬是北魏占领大夏国首都统万城后遗留的墓葬。  相似文献   

5.
2005~2007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河南省安阳市固岸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一大批墓葬,其中以北朝晚期墓葬为主。截至2007年8月底,在固岸墓地共清理北魏墓葬近10座、东魏墓葬90多座、北齐墓葬60座。由于在此之前所发现的东魏墓葬较少,而且均为东魏皇室、贵族墓葬,而此次在固岸墓地所  相似文献   

6.
余咀墓地本次发掘共清理出墓葬31座,根据墓葬形制、结构以及随葬品判断墓葬涵盖东周、汉代、宋代、清代四个时期。其中汉代墓葬全部分布在Ⅰ区,其它时期墓葬皆分布在Ⅱ区。东周墓葬4座,年代均为战国时期;汉代墓葬13座,年代为东汉中期前后。  相似文献   

7.
河北阳原地区发现、发掘的西汉墓葬中,北关及三汾沟墓地发现的西汉墓葬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西汉时期这一地区墓葬的风格和特点。这两处西汉墓地发现的墓道上的建筑遗存及墓穴内的木构设施,与墓葬等级及墓主身份地位等较为相符,体现出与墓葬修建、墓主下葬、墓葬祭祀及墓葬保护等有关的诸多内容,反映出阳原地区西汉墓葬在发展演进过程中,除沿用本地区墓葬的特征外,还存在对其他地区丧葬文化的吸收、借鉴、模仿和改造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汉代丧葬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对汉代墓葬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余静 《考古学报》2021,(2):193-220
目 次 一 两汉墓葬形制 二 典型陶器的类型学分析 三 陶器的分期及年代推断 四 湖南地区两汉墓葬的文化因素 五 湖南地区两汉墓葬所见文化变迁 湖南地区两汉墓葬,发表的墓葬资料近二千座.以往学者多集中探讨湖南地区西汉墓葬的分期及区域特征等[1],而有关湖南地区东汉时期墓葬则少有学者论及.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收集湖南地区两汉墓葬材料,建立湖南地区两汉墓葬的年代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湖南地区两汉墓葬所包含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所反映的汉文化变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墓葬位于沈阳市棋盘山水库北岸石台子山城西北侧山脊及东北侧六道沟内坡地上.我们对调查发现遭破坏的六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获得了一批珍贵的文物资料.此六座墓葬分布位置相对石台子山城较远,使我们补充认识了石台子山城墓葬的分布状况.该批墓葬材料从墓葬形制、随葬品、人骨等方面为进一步认识和研究石台子山城高句丽墓葬提供了详实的考古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
邺城和晋阳作为北齐统治的核心,其墓葬文化较好地体现了北齐的丧葬制度和墓葬文化.本文通过对两地发现的北齐墓葬的具体分析,初步探讨了北齐墓葬的等级,并结合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经济条件等,分析了北齐墓葬文化的构成因素.北齐墓葬文化总体上是对洛阳北魏后期传统的继承,并吸收了大量来自南朝和西方的文化新风,本地发达的经济和工艺背景也是北齐墓葬文化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2009年7月-9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河南四方汇泽清华.紫光园小区经济适用房项目工程内古文化遗迹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东周墓葬28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棺椁,个别墓葬有头箱和腰坑。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另有仰身屈肢和俯身直肢葬。随葬器物组合为鬲、盂、豆、罐。对研究郑州地区东周墓葬形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唐县南放水遗址2006年进行的发掘中发现了夏、西周和东周三个时期的遗存。夏时期遗存的文化特征多元。西周时期遗存的年代为西周中期至晚期。东周时期遗存属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本次发掘为认识西周时期周人与商遗民的关系,解读冀中平原北部地区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演进和特征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但是,关于东周时期的西周四代君王的陵墓在哪里,不但没有历史记载,更少有人对其提及.本文通过对考古材料的梳理认为:东周时期的四代西周君王桓公、威公、惠公、武公葬于洛阳东周王城内,其陵墓自成一区,即本文所分的西周君陵墓区.  相似文献   

14.
繁昌汤家山西周墓是一座高等级的吴国墓葬。通过对长江下游西周至春秋时期吴国墓葬的等级规模和出土青铜器的比较研究,汤家山西周墓与丹徒烟墩山、荞麦山西周墓和北山顶、青龙山春秋墓属同一等级的墓葬,皆为吴王之墓;根据汤家山西周墓主身份和墓地位置推测,《左传》记载的"鸠兹"应为西周晚期的吴国都城。  相似文献   

15.
2011年6~7月,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湖北丹江口市八腊庙墓群进行了第二次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23座,其中东周墓18座、唐墓2座、明清墓3座。东周墓主要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器物有以鬲、盂、罐为主的日常生活用品组合,墓葬时代约在春秋中、晚期,以鼎、敦、壶为主的仿青铜礼器组合,墓葬时代为战国中晚期。本次发掘为探讨丹江口库区楚文化以及该地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6.
梁柱 《考古学报》2012,(1):83-130,137,146
楚王城遗址位于湖北省云梦县城东侧,是一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配合当地的城建工程,于1988年10至11月和1988年12月至1989年1月先后两次对楚王城遗址的西城区进行了发掘,总面积445平方米。发现战国至唐宋的灰坑、灰沟、水井、房址、墓葬,出土了大批陶、铜、瓷、釉陶、铁、石器等,文化遗存丰富,其中以战国两汉的各类器物为主。本报告全面报道  相似文献   

17.
2003~2004年,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新乡市火电厂251座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墓葬,出土一批精美的彩绘陶器、大型铁制生活用品、铜器等遗物.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组合,将墓地分为五期,从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为研究中原战国至汉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郭明 《华夏考古》2012,(1):63-80
本文对先秦时期的墓上建筑进行类型学分析,总结了各时期墓上建筑的特点和分布状况。商代已出现墓上建筑,但为数很少,与等级无关,其源头还不能找出合理的答案。西周除商系前掌大墓地极少数西周早期墓葬沿用墓上建筑外,其他地区基本不见墓上建筑,北吕ⅤM301属孤例。墓上建筑的再度出现为春秋时期,见于雍城秦公陵园,战国时期在三晋地区流行开来,但其他地区不见。东周时期采用墓上建筑的,均为高级贵族。  相似文献   

19.
2004年8~9月,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安林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在安阳市王古道村发掘2座东周时期的贵族墓葬,出土一批青铜、玉器。从出土物特征分析并结合文献记载看,这2座墓的主人可能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中小贵族或中下级的军事将领。它们的发现,填补了安阳地区东周考古的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20.
西江流域是岭南东周时期青铜文化遗存较集中的地区,青铜器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兵器和工具的组合及摆放位置、本地化的铸造技术、器物群的多种文化因素组合三个方面.当地的土著居民应该是这些文化的主体创造者,他们就是战国秦汉时期的"南越"等土著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