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隋唐东都应天门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天门(隋曰则天门)是隋唐东都宫城的正南门。遗址位于今定鼎南路的洛阳市广播局(周公庙)和洛阳日报社之间。六十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经过勘察,了解和确定了遗址位置和大体范围等有关情况。在此基础上,1980年秋洛阳市文物部门配合基建工程,对该遗址进行了进一步的勘探和部分发掘,先后开挖探沟10条,计260平方米,连同对洛阳日报社院内现存土台断崖底部的清理,揭露面积约300余平方米(图一)。现将主要收获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
冯建科 《文博》2004,(6):39-43
周公庙遗址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六公里处凤凰山南麓的台坡地上,分布在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岐山周公庙的周边,遗址北高南低,面积约10平方公里,遗址内广布仰韶、龙山、先周、西周时期的文化遗迹、遗物,尤以先周和西周文化最为突出.该遗址发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自八十年代以来,遗址内先后有陶罐、陶鬲、周砖、周瓦、青铜器、灰坑等出土和发现.……  相似文献   

3.
周公庙遗址位于岐山县城西北凤凰山下的周公庙东南西三面缓坡台地上,遗址东侧面积较大,约40万平方米,西侧面积约10万平方米。遗址北高南低,广布仰韶、龙山、西周时期的文化遗迹、遗物。  相似文献   

4.
位于岐山县凤凰山南麓的周公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陕西省宝鸡市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也是与山东曲阜周公庙齐名的周公姬旦的重要祀庙。周公庙地处周部族和周王朝发祥地岐山县境,在周部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卷阿(qu&;#225;n&;#232;)之地虽小,但其历史文化深远。卷者曲也,阿者大陵也,因《诗经&;#183;大雅&;#183;卷阿》篇“有卷者阿,飘风自南”的诗句而得名。  相似文献   

5.
《河洛史志》2006,13(1):25-30
洛阳古称“天下之中”。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大地,孕育了曾是世界明奇峰的河洛化。早在数十万年前,河洛地区就是华夏先民的聚居地。在三门峡、陕县、伊川、临汝、灵宝、渑池等地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初期的石器。在洛阳周公庙南洛河岸边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纳玛象化石及石核石器13件,石片石器18件,距今约五万年左右。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的化,这些种类各异的石器不仅是人类旧石器时代物质化的见证,同时也是河洛先民原始审美艺术观念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周公庙位于陕西岐山城西北7.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即《诗经》记载的“凤凰明矣,于彼高岗”处。始建于唐武德元年(618),是为纪念西周政治家周公姬旦修建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中华遗产》2005,(1):141-141
周公庙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十五华里的凤凰山南麓.其地三面环山。唐武德元年(618),为纪念西周政治家曾助武王灭商立国、辅成王平叛安邦的周公姬旦,在相传其制礼作乐的“卷阿”创建了周公祠。  相似文献   

8.
周公庙遗址出土的"圆锥体中空器"是一种铸铜工具,该类器物应属"周系"文化因素,其流行时代早于西周早期偏晚阶段.  相似文献   

9.
1986年10月——1987年3月,我们在洛阳孙旗屯配合洛阳轴承厂宿舍楼和89766部队的基建工程中,发掘清理了3座战国晚期墓,它们的形制和随葬品都较特殊,为研究洛阳一带秦国的墓葬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兹简报如下: 一地理环境周山(亦名秦岭),位于洛阳老城西南七公里,俗称南山,孙旗屯村就座落在周山北  相似文献   

10.
冯建科 《文博》2004,(4):48-51
陕西省岐山县在西北6.5公里处凤凰山南麓的周公庙,是陕两省人民政府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它是为纪念我国西周初期奴隶主阶级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周公姬旦而建立的专祠,最早建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被列为全国三大周公庙之首。此处依山傍水,古木参天。  相似文献   

11.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但是,关于东周时期的西周四代君王的陵墓在哪里,不但没有历史记载,更少有人对其提及.本文通过对考古材料的梳理认为:东周时期的四代西周君王桓公、威公、惠公、武公葬于洛阳东周王城内,其陵墓自成一区,即本文所分的西周君陵墓区.  相似文献   

12.
2004年6月,洛阳市文物钻探管理办公室于隋洛阳城北墙外东段,南距城北墙约1.2千米处发现的70多座地下仓窖,纵横排列有序,经考证为隋代的重要粮仓--回洛仓.  相似文献   

13.
对隋代东都洛阳的历史地理研究,特别是关于城坊的考订,前贤已多有用功并成就斐然,而对东都洛阳四郊地名的整理,鉴于传世文献相关记载的匮乏,尚待掌握较为充分的出土墓志资料方得展开。新近出版的《隋代墓志铭汇考》,适为本文的研究及撰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本文旨在以隋代墓志铭为基本素材,并结合传世文献与今人成就,对隋代东都洛阳城四郊的河南与洛阳两县所辖乡、里、村、原、园、桥、山、屯等地名,分门别类,稽考订补,期能继踵前贤,略进一程。  相似文献   

14.
《安备墓志》是近年出土于洛阳的隋代墓志,出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不详。此后该墓志以及墓葬中相关文物被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征集收藏,也算是不幸中之万幸。葛承雍率先对该墓志做了研究,考证了安备的家世和仕宦经历,指出安备是一名信仰祆教的入华粟特人后裔。文章还对安备墓出土石榻上具有祆教色彩的图像  相似文献   

15.
程义 《考古》2008,(12)
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因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诸多的相似性,在当时就被称为东西两京。但二者的布局差异之大,令人费解。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仍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流行的几种观点予以评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朱继平 《考古》2012,(1):63-71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山东济阳姜集乡刘台子墓地相继发现并发掘了几座西周时期墓葬,发掘者对其年代与族属进行了考订,初步认定该墓地属文献所载姜姓逢国所有。随后,有学者对其中几座墓葬的年代与墓主身份作了进一步讨论,商周逢国的历史问题也不断受到关注。然而,  相似文献   

17.
谷水与洛阳诸城址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炬 《考古》2011,(10)
洛阳盆地群山环抱,地势险要。境内河流纵横,大的有伊、洛、、涧(谷水)四条,以它们为主干形成了密如蛛网的水道。洛阳诸水,以洛河最长,但谷水与洛阳的文化及城址变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目前关于谷水的研究还十分欠缺,一些学者的认识也不系统,多是先揣测地望再进行推论,结论缺乏考古学  相似文献   

18.
晋代墓葬制度与两晋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制是继周制、汉制之后,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考古学意义上的晋制与晋礼的制定关系密切,晋礼制定、施行的过程反映了汉魏晋社会的变迁。洛阳是西晋的都城,都城洛阳晋墓中的洛阳因素代表的墓葬制度内涵应该与西晋制订推行的新礼有关,洛阳因素反映的墓葬制度即为继汉制之后的晋制。东晋时期在都城建康地区逐渐形成建康因素,洛阳因素与建康因素是两晋时期墓葬制度的主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清华简《皇门》篇"■(库)门"进行了考释,认为在周王寝宫之外,宗庙之门也可以称"库门"。《皇门》篇中的"库门"即是宗庙之门,正可与传世本《皇门》篇中代表宗庙之门的"闳门"相互印证。这也说明,《皇门》篇所载周公训诰在宗庙进行。"闳"、"库"义同而字异的情况,成因于《皇门》篇简本、传世本属于不同传流系统。  相似文献   

20.
古代洛阳与南海丝绸之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海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西汉时期。宋元明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陆上丝绸之路衰落,南海丝绸之路则得到长足发展。古代洛阳连接南海丝绸之路的陆上通道有三条,即从会稽、东冶至洛阳,从广州至洛阳,从缅甸经云南、四川至洛阳。沿着这三条路线,古代从海路来华并到达洛阳的国外使、商人、僧侣,主要来自柬埔寨、缅甸、印度尼西亚、印度、埃及等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