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遗产》2012,(2):76-76
李:一看到这大地雕刻、大地作画的哈尼梯田景观,谁都会被震撼。虽然在别的地方也能看到梯田,但是它们都没有哈尼梯田那么系统、完整,那么具有观赏性,规模那么大。我在想这里表现的是什么?表现了哈尼人在高山梯田稻作文明的一个集体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2.
<正>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地、农业文化遗产地,哈尼梯田红米就生长在海拔800—1800米的红河南岸哀牢大山云雾深处。哈尼梯田不仅有壮丽的景观,而且是典型的稻鸭鱼共生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呈现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哈尼梯田主产水稻,附产  相似文献   

3.
<正>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哈尼梯田红米就生长在海拔800-1800米的红河南岸哀牢大山云雾深处。 哈尼梯田不仅有壮丽的景观,而且是典型的稻鸭鱼共生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呈现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哈尼梯田主产水稻,附产梯田鱼及泥鳅、鳝鱼、螺蛳、鱼腥草等丰富的水生动植物。哈尼人依靠独特的自然环境,采用传统而古老的耕种方式,引高山泉水灌溉,把农家肥、高山绿肥自上而下冲灌到层层梯田中,人工耕耘,三犁三耙,精耕  相似文献   

4.
<正>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哈尼梯田红米就生长在海拔800-1800米的红河南岸哀牢大山云雾深处。哈尼梯田不仅有壮丽的景观,而且是典型的稻鸭鱼共生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呈现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哈尼梯田主产水稻,附产梯田鱼及泥鳅、鳝鱼、螺蛳、鱼腥草等丰富的水生动植物。哈尼人依靠独特的自然环境,采用传统而古老的耕种方式,引高山泉水灌溉,把农家肥、高山绿肥自上而下冲灌到层层梯田中,人工耕耘,三犁三  相似文献   

5.
<正>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有13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近百万亩,是哈尼族世代体力、智力和精神的结晶,2010年6月被列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1年,红河州哈尼梯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以"挖掘传统农业价值,保护哈尼梯田"为宗旨,选择了梯田最传统的水稻——红米作为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产品。红水稻是梯田的根,哈尼传统稻作文化是梯田的本,传承梯田的农业文化遗产,应先保住梯  相似文献   

6.
<正>哈尼梯田圆梦金边2013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大会主席索安一锤定音,红河哈尼梯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跻身光荣的世界遗产大家族。至此,哈尼梯田成为我国第45个世界遗产,而且是第一个以民族命名的、以农耕为主题的世界遗产。哈尼梯田申遗成功,令世人惊喜地发现,在中国的西南一隅,居然还有如此鲜活的世界遗产,如此震撼的文  相似文献   

7.
朱苗全 《风景名胜》2008,(4):124-125
元阳县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元阳哈尼梯田是云南哈尼族人世代接力的劳动杰作,现如今依然生机勃勃,气势磅礴。  相似文献   

8.
事件 哈尼梯田开收门票 2月,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哈尼梯田正式向游客收取门票.每个景点30元.4个景点120元。免费看梯田的时代就此终结。  相似文献   

9.
红河哈尼梯田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创造梯田的哈尼族,则是大山的雕塑家。在哀牢山区域内哈尼族因为开创了闻名中外的红河哈尼梯田,被人们赞誉为雕刻大山的民族,是大地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0.
哈尼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角媛梅 《人文地理》1999,14(Z1):56-59
本文通过深入哈尼族地区调查,运用系统论及文化生态等方法,提出了哈尼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了哈尼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的特征、组成、空间结构、物质能量流动及其功能,指出哈尼梯田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人地系统,具有自我维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哈尼族——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族,生活在云南省的哀牢山区里。他们的房屋和农田都在高高的山上,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开垦梯田种植水稻,是哈尼人创造的一个奇迹。也因此,有人将哈尼梯田称为雕塑大地的艺术。  相似文献   

12.
蓝月 《风景名胜》2013,(7):16-21
这张图片是在刚刚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元阳哈尼梯田的老虎嘴拍摄的。时值3月期间,当地开始进入插秧的季节。在这张图片中,红色的浮萍,绿色的秧苗,略带偏黄的水面,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画面,展示了梯田未灌水前的另一个面貌。  相似文献   

13.
《世界遗产》2012,(2):77-77
哈尼梯田是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至少体现在下面六个方面。 一是悠久的历史渊源。根据当地哈尼族民间文学和旅谱等记载,以及全福庄现存的已传45代的“石刻分水”实物推算,至少自唐代初期,受战争影响迁徙来此地定居的哈尼族先民就开始选择海拔1000至1500米的山坡地建设村寨,开垦梯田。  相似文献   

14.
兰梭 《世界遗产》2012,(2):36-41
哈尼梯田文明千年传承中,有些核心影响因子,如影随行。今日排列几个,以求窥斑见豹,粗略了解哈尼梯田文明形成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云南省南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与无量山的深山之中,壮阔的梯田改造了大山的形貌。早在宋末元初之时,哈尼族、彝族先民为躲避战乱,自蜀地南迁,进入亚热带的群山之中,建立哈尼大寨,并开始在周边开垦梯田。经过艰苦卓绝的人工改造,哈尼梯田形成了今日自上而下“森林.村落.梯田.水系”四位一体的景观结构,也流传下一套适心地方农事节气等自然地理特征的传统知识和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6.
早春的时候,当哈尼梯田的作者从QQ上把他的稿子发给我时,云南元阳箐口村梯田边正喜气洋洋地进行着“中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旅游节”的开幕式。在这个仪式上,由杨丽萍任艺术总顾问并指导排演的大型高原稻作农耕文化千人田野实景表演《哈尼梯田》也风光上演。虽然看不到,但我的脑子噼哩叭啦跳出的分别是:元阳梦幻般的梯田实景,杨老师自己的云南背景,早年被她演绎到惊艳的那只跳舞的孔雀,以及后来那台《云南映像》和她力挺的原生态表演。  相似文献   

17.
沙平 《丝绸之路》2009,(21):19-21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哈尼梯田是名闻世界的一大奇观。法国国际知名导演、影视自由摄制人杨·拉马曾两度光临元阳,他把哈尼梯田诗意、形象地称为"大地雕塑"。  相似文献   

18.
张多 《民俗研究》2017,(6):61-68
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有关"哈尼梯田"的遗产化和知识生产迎来高潮。在30年的遗产化进程中,哈尼族口承神话的传承方式发生了剧烈变迁,歌手演唱的起源叙事被重述为族群的遗产。在哈尼梯田遗产地核心区,遗产旅游的发展使得神话成为可资挪用的资源。在遗产化运动中,传统的"哈巴"演唱渐渐走出仪式语境,转而在神话主义的逻辑下改变其叙事场域,成为文化政治的显在符号。  相似文献   

19.
《世界遗产》2014,(12):120-121
10月27日至31日,由国家文物局、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云南省文化厅、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承办,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协办的红河哈尼梯田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红河召开。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童明康,云南省副省长高树勋以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相关领导出席会议。会议以"保护、发展、持续、共赢"为主题,旨在围绕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借鉴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推动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衣带水     
哈尼人用板蓝根染他们的衣服。无论男女,用板蓝根染出的颜色总有一种水的情愫。板蓝根染出的衣服有黑的和蓝的。哈尼人崇拜树和水,生活在哈尼梯田的女人们,就在衣服上配制蓝色波纹和数条完全的黑线。这代表了树、水和层层梯田。哈尼女人也会将四大水神做成月亮牌,带在身上。这样,一个水样人生就完全了。哈尼人可以说是世世代代将水穿在身上的民族。世世代代,一衣带水,永恒流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