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典女帽     
《山茶》2011,(5):188-188
西里西亚南部妇女当起了帽子模特.帽子标志着妇女的婚姻状况和社会地位。这张照片拍摄于1926年.当时该地区仍属于普鲁士,如今已划归波兰境内。这些装饰精美的女帽和拖曳的缎带为绸布缝制.常使用金线或银线.饰以金属片和玻璃珠。但潮流总在变。照片背面的说明文字中写道:”这些漂亮的西里西亚女帽现在已经很少见到.只有老年妇女还在戴。”  相似文献   

2.
西藏信箱     
《中国西藏》2015,(3):92-93
湖南的读者来信希望了解工布地区。工布地区包括现在林芝地区的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和米林县,藏、珞巴、门巴等多个民族聚居于此。这一地区的服装、语言、生产、生活方式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并保持了自己传统的习俗。如工布地区的藏历新年在藏历十月一日。下面简要介绍工布服装和工布地区传统娱乐活动一工布响箭。  相似文献   

3.
高峰 《风景名胜》2021,(1):0015-0015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著名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本意是平坦的意思,后逐渐演变为一种绘制宗教图像,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特殊卷轴画。作为 西陵特有的宗教艺术为我们留下了极其重要的文化遗产,它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展示西藏文化风情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4.
西.藏向南上升到纬度26度甚至25度的时候,是罗若、泽日、上工布和下工布地区,乖口叫珞巴(即不丹人)的南方人交邻……上下工布的中间流淌着一条大江……这里的江水更为宽大,因为它在不断流淌中汇集了更多的江水。再朝上行,江水很少受到什么控制,但这个地方的河岸都很高。这里有些地方非常美丽,有许多柏树,  相似文献   

5.
张鹰 《中国西藏》2003,(1):52-54
西藏林芝地区的林芝县和为林县,习惯上称为工布地区。古代,这里是一个原始森林覆盖的神秘境域。直到本世纪50年代川藏公路通车之前,工布地区仍然道路艰险,交通闭塞,山民们以打猎、伐木、采集野果和播种青稞、豆麦维持生活。他们的服装、语言、生产、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鲜明的特点。如今随着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工布地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然保持了自己传统的习俗。例如,工布地区的藏历新年不在正月初一过,而在藏历十月一日。  相似文献   

6.
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新年,藏族有藏历新年藏历也是十二个月.正月初一是新年。西藏工布地区却提前过藏历年──藏历十月初一,这一习俗传说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工布为什么提前过年?过年时有什么讲究?藏历十月过年人们说,工布地区早先也同其他藏区一样,藏历正月初一过年。吐警王朝时期,当时工布部落的首领一度是阿杰王,他智慧超群,英勇善战,行为高尚,深受人们的拥戴。那年霍尔侵狠西藏北部边境,为了保卫神圣的领土不被践踏,藏王命令工布阿杰王率部去降妖伏魔,制服敌方。时置深秋,阿杰王将带领工布的男人们出征,离过新年不远…  相似文献   

7.
藏族分布在西藏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自称“博巴”。但在不同的地区又有不同的称谓,如阿里人自称“兑巴’、后藏人R称“藏巴’、前藏人自称“卫”、昌都以东的人自称“康巴”,还有“安多吐”,“喜绒哇”“工布哇”等等。虽然分布地域广,但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个整体,认为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是生命的又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观念为藏民族所认同,他们心目中普遍存在着生命“轮回”的观念,相信人死后会再投生的。所以,他们对逝者都很恭敬,并根据不同情况、不同身份、不同地区习俗加以安葬…  相似文献   

8.
每逢春节期间,同仁(热贡)地区广大憎俗群众都要隆重举行传统的佛教圣会——默朗木大愿法会。虔诚的信教群众争先恐后地从大经堂抬出堆绣缎佛,前牵后拥地朝山坡上走去。沿途人们潮水般地争相加额——把额头触上堆绣大佛——此为一年吉祥如意的好兆头。为此人们不怕铁棒喇嘛的开道柳棍,不顾一切地挤过密集的人群礼额佛像。等人们把佛像抬上展坡,从上而下徐徐展开,再揭去金色护帘,一幅巨大的彩缎堆绣便呈现在人们眼前,早已等待在下方的群众纷纷五体投地,连连磕拜。寺僧焚香诵经,祈祷佛爷在新的一年,多降吉祥,保佑地方平安、风调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出现在工布地区的八一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工布藏族居民将住上宽敞、明亮、舒适的高楼,乔迁新居自然成了工布地区藏族人民生活中既平常又隆重的事情了。 在过去,搬新居要择吉日吉时,这要请寺庙里的喇嘛  相似文献   

10.
在藏族传统艺术中,唐喀艺术堪称一绝,其内容多为藏传佛教题材,近年民间多有收藏者,但北京雍和宫所藏唐喀,则属唐喀艺术中精工绘制的一部分。唐喀作唐卡,是藏语音译,其本意有二:一指平坦,二指政府诏令,后专指以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卷轴画。唐喀起源于松赞干布时期,成熟于宋元,盛行于明清,随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而发展起来,为藏文化中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分布除西藏外,还有青海,甘肃、内蒙  相似文献   

11.
幡──藏族的图案与标志(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幡是一种寺院内用物和祈愿所用的宗教标志,主要分以下几种:一、飞幡飞幡是用绸、缎缝制的。一般都是长条形多色绸、缎、按下宽上窄、三条一组、三组为一幅飞幡的规则缝制。飞幡是迎佛等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因此,飞幡有杆,长约1.5米至2米不等,杯头有精美的装饰和铜质的金刚村和日月。二、柱面幡柱面幡主要挂在寺内正殿柱头上。往面幡是用缎子等布料缝制的,长短不一,柱子高的可长达数丈;宽窄也各异,宽的有数尺。以长条绸缎数条为一组,并排缝制,一组接一组,形成柱面长幡,长幡头(柱头)处有幡帽,即用较厚的布料加上绸缎缝制的“…  相似文献   

12.
正瓜皮帽,很多人以为它是满族服饰,却不知它是正宗的汉族"土特产"。它的真正发源地是南京,创制于明太祖时期,而且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制定的一种样式。据《中国服饰史》记载,其创制之初,由六片黑色绒、缎合成,呈半球形,顶缀帽珠,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至于流行,似乎从明代开始就是全国性的,明人陆深  相似文献   

13.
西夏僧侣阶层帽式大致分为五类:有藏传风格的莲花帽、黑帽;有中亚风格的裹黄巾式;也有中原风格的斗笠式。西夏僧侣阶层戴冠与否,戴冠的场合和式样受时代、地区、民族、乃至季节的影响而变化,并不严格按照身份地位的高低而规定。这种多元并茂的帽式文化格局是西夏多民族文化和多宗派佛教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文史博览》2007,(4):32-32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后来这种帽了在民间也流传开来,成为民间百姓常戴  相似文献   

15.
正传说古代一位圣人在布达拉宫一次歌舞宴会上,看到雪山飘绕着金色的彩云,有所启发而连夜秉烛设计制作了一顶帽子,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藏帽﹃次仁金果﹄。最初是男性所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发现女性戴着这顶"金花帽"显得更华贵美丽。在农村牧区,如遇寒天,把帽沿的耳后部分往下一拉,耳、颈、肩全都没于皮毛之中,将大半个脸也遮盖起来非常暖和。每逢过节,戴上"次仁金果"帽显得气派喜庆。过节之前正是格桑的"次仁金果"帽生意最好的时段。  相似文献   

16.
送礼的门道     
康拉德·希尔顿是美国的连锁酒店大王。当年,他开始经营酒店时,母亲非常支持他,给了他不少帮助。当他赚了些钱后,就想买些礼物回报母亲。于是,希尔顿来到珠宝店,为母亲精心挑选了一副手镯。当他兴冲冲地将镶有钻石的手镯送给母亲时,母亲开心极了,把镯子戴在手上,看了好久。但让希尔顿困惑的是,母亲虽说很喜欢镯子,却从此把它放进抽屉,再没戴过。  相似文献   

17.
<正>唐卡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该唐卡采用传统的盘金绣工艺。盘金绣汉族刺绣传统针法,主要运用于苏绣。条纹绣的一种。是平金绣的简化,作装饰绣品,起美化与调  相似文献   

18.
王强 《南方文物》2008,(3):85-91
镶嵌技术从发生之初一直就是一种重要的工艺手段,大大的提高了史前人类制作工具的水平。其实镶和嵌最早是分开使用的。镶是指:“一物体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或嵌入另一物体内,嵌的解释就是镶嵌。但两者连用出现的时代较晚,就笔者所知最早见于宋代,  相似文献   

19.
以安阳殷墟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商代化,与以四川广汉三星堆为代表的巴蜀地区商代化,二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这两种化的异同关系在两地人们所穿这的服饰上就表现得尤为明显。殷墟玉石人俑所反映的中原商代服饰的总特征是,交领右衽(平民为直领对襟),簪发戴笄,有佩有饰,冠履齐全。式样繁多,贵贱有别。一幅上国衣冠形象,此可以称为后世华夏服饰制度的滥觞。从三星堆青铜人像可知,三星堆先民服饰大致接受了中原化的影响呈现出冕服、礼服的特点,有冕冠、有深衣,还有章纹与芾等;但又显示出与中原化判然有别的个性,即左衽、窄袖,有衣尾(燕尾),凫冠,这当是巴蜀地区古代土化的典型服饰风格。  相似文献   

20.
唐卡是藏传佛教美术中独具风格的绘画形式之一,是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唐卡形制多为竖条长幅,其内容有各世代的宗教人物、高僧大德、神像人物、佛教故事和说法图.还包括历史,传记、学、民俗、吉祥图案、医药、科学知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