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两代晋商素以财雄天下而称。晋商家族动辄拥有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两白银的资产。白银对于晋商来说。已不仅仅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商业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那么。在传世的历史银锭中.其铭上晋商又留下了什么与之相关的印记呢?  相似文献   

2.
车云  刁朝焰 《文史月刊》2023,(12):51-56
<正>晋商,是从山西走向世界的著名商团,是曾经的中国十大商帮之首。“晋商车马不绝尘,风云共享五百年”,晋商,曾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晋商,开创了商贾天下的商团发展之路,开辟了横跨亚欧大陆的万里茶道,推动了商贸城市的崛起和繁荣,创造了身银融合的资本治理结构,构造了企业治理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3.
马伟 《文史月刊》2007,(6):53-57
第五章财务智慧犹太人以其非凡的财务智慧和强大的金融实力著称于世。有人说,犹太人银行家在家里打个喷嚏,全世界的银行都要连锁感冒;5个犹太财团坐在一起,便可以得心应手地操纵着整个人类的黄金市场。在这一方面,称雄华夏商界近500年的晋商与之相比,毫不逊色。晋商似乎与生俱有发达的数量意识和卓越的财商。19世纪20年代,晋商从商贸领域挺进金融领域,首创票号,其资本之雄厚,覆盖面之广大,执全国金融业之牛耳。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晋商最为辉煌的时期,晋商稳固地占据中国金融市场,名震中外,汇通天下,显赫异常,其汇兑方式之严密,账务管理之科学,经营手段之高超,在世界金融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4.
晋帮商人是明清时期崛起的一大商人集团,雄霸国内商界长达5个多世纪,尤其是首创中国历史上票号的山西票号商人,有“汇通天下”之美称,曾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现在还有“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佳话。大量详尽的史料告诉我们,明清以来,中国最富有的省份就是山西,这里是全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在清代的全国商业领域中,人数最多、资本最雄厚、散布最广的也是来自山西的商人。如此闻名国内外的著名商帮,在清末又是如何衰落的呢?晋商的衰落主要是在清末。造成晋商衰落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清政府的腐败和压榨。对于晋商可以说是成也…  相似文献   

5.
晋商与关公     
三、晋商与关公明清晋商非常崇拜关公。晋商足迹遍布全国各商埠、集镇,凡建晋商会馆必在馆内建关帝庙。晋商建会馆为什么要以关帝庙为中心,并设供  相似文献   

6.
晋商与公关     
张舒 《文史月刊》2008,(12):64-65
三、晋商与关公明清晋商非常崇拜关公。晋商足迹遍布全国各商埠、集镇,凡建晋商会馆必在馆内建关帝庙。晋商建会馆为什么要以关帝庙为中心,并设供戏楼,聚集拜祝,关公在晋商心目中占有何种地位起着何种作用呢?  相似文献   

7.
晋商传奇     
《神州》2011,(7):26-29
走西口,有着说不尽的艰辛与酸楚,绝大多数人籍籍无名,甚至魂断西口路。但在庞大的从杀虎口"走西口"队伍中,始终活跃着一批商贩的身影,他们中的成功者一步步走入傲视海内的一代财雄之列,这便是曾经名闻天下的晋商。最富传奇色彩的是,杀虎口走出一个名闻天下的"大盛魁"。问堡内年纪大些的人,喜欢说古的会娓娓道来:康熙皇帝西征噶尔丹时,杀虎口驻军是费扬古部队  相似文献   

8.
历史如风,一吹即散。但是,有时历史又被我们不小心翻腾出来。来到了山西,走到了西口,便想到了晋商。晋商便是从这里开始离开故土,为生计奔波口外。一啸西风,一片残瓦,都洋溢着晋商的味道。夜宿西口,听风闻雨,如歌如诉。山西因晋商而闻名,晋商据山西而发迹。漫漫黄土中淹没着一个商业王国的旧梦。晋商的商业版图北到沙俄,西到欧洲,东至朝鲜、日本,盛极一时,这是何等的气魄。"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1)。晋商几百年的基业在近代几十年间毁坏殆尽,个中原因既有时局恶化又有自身不思变通,逢此多事之秋,晋商逐步衰败。晋商渐行渐远,唯有晋商大院,百年兀立。走进大院,揭开历史的一角,窥探一下晋商昔日的荣光。  相似文献   

9.
杨在平 《沧桑》2013,(3):96-99
晋商是儒家文化的成功实践模式,这包括:晋商文化承载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晋商文化实现了对儒家文化的重大超越,晋商文化最终难以摆脱儒家文化的严重束缚,晋商文化获得新生必须重新超越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10.
晋商是明清时期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在晋商备受世人关注研究的同时其家族中女性的生存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结合明清时期晋商发展的社会背景,从社会史的角度深入发掘晋商繁华的背后,晋商家族中女性在晋商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她们极为辛酸命运。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的奇台晋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奇台的八大商帮中,以晋帮的实力最为雄厚。晋商每年来往奇台-归化之间。除了商品零售和批发业外,晋商还经营烧锅、皮房、酱园、醋铺等业务。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晋商传统的经营方式落后于时代潮流,从此,晋商在奇台渐次衰落下去。  相似文献   

12.
《文史月刊》2004,(5):64-64
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现已开始全面征集晋商的实物史料、口碑史料和文献史料,并计划陆续编辑出版多卷本《晋商史料全览》。其中《晋商人物传》和《晋商史迹考》于2005年首先出版。此书截稿期分别定为2005年5月底和12月底。为此,请社会各界和各方面人士中了解、掌握晋商人物  相似文献   

13.
晋商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 ,从上世纪 80年代到现在 ,晋商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在这一时期 ,晋商研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特别是山西专门成立了晋商研究学会 ,在《山西大学学报》、《晋阳学刊》等刊物上专门开辟晋商研究专栏。研究领域也大为拓展 ,从以前偏重研究晋商的兴起、衰落 ,以及晋商独创的票号等 ,向多方面拓展 ,研究晋商的开拓精神和思想等。某些重要问题的讨论取得了较大进展 ,一批有分量的专著和论文相继问世。一、学术专著概括性研究。冯宝志著《三晋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 ,1 995年版 ) ,从文化…  相似文献   

14.
谷锦秋 《文物世界》2005,(5):98-100
2001年7月,为搞好山西博物院的陈列,原山西省博物馆成立了“新馆陈列设计课题组”。确立了以“晋魂”为主题,包括11个专题的陈展方案。分别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融炉”、“戏曲故乡”、“天下晋商”6个历史专题和“瓷苑艺葩”(瓷器专题)、“翰墨  相似文献   

15.
从一篇宣传晋商的文章说起自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播出之后,报刊与荧屏即吹起了一股宣传晋商的热风。重温晋商的辉煌历史,继承和发扬昔日晋商的创业精神和经商之道,其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不过,笔者认为,对于晋商的  相似文献   

16.
山西古代私家园林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山西古园的历史及现状山西很早就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盛产煤、铁、盐,自古就有经商和贸易的传统。自先秦起,山西商人的足迹遍天下,到汉代,山西已与古罗马有贸易往来,由唐至明清,长城内外的商业大都由山西商人经营。明代晋商与徽商成为中国最大的两个商帮,至清更大盛,山西的票  相似文献   

17.
张晔 《文史月刊》2022,(11):48-55
<正>晋商自清道光时期创设票号,至民国时期消失,历经百年。晋商票号曾一度执中国金融界之牛耳,承担了民间金融汇兑和国家财政汇兑的功能。作为一个从民间兴起的商业组织,能占据金融行业的半壁江山,与晋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密不可分。晋商票号通过多年的营商经验预见性地创造出金融机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经营模式,为晋商票号的发展、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经营环境和管理人才。晋商博物院收藏的两份“新泰厚”人俸折提供了“新泰厚”票号人员的详细信息,是研究晋商著名票号“新泰厚”管理理念的重要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8.
《文史月刊》2004,(5):64-64
明清晋商在中国经济、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山西省内各市(地)县(市、区)和省外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碑史料。全面广泛收集整理晋商史料,是抢救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刻不容缓的大事,也是推动晋商研究进一步深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继承晋商优秀  相似文献   

19.
晋商与徽商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最具特色的两大地方商人群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它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向来山西、徽歙富人之商于淮者百数十户,蓄资以七八千万计”。嘉靖年间,严嵩的儿子严世藩曾与所厚屈指天下富豪,将资产百万以上的列为第一等,全国共17家,其中山西3姓徽州2姓。史称全国“典肆,江以南皆徽人,曰徽商。江以北皆晋人,曰晋商”。然而,目前学术界缺乏对明清各地域商帮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对于经营管理方面的比较几近空白。本文试图通过对晋商与徽商经营管理层面的简略比较,进而探讨地域文化在形成不同管理特色中的作用,以期引起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20.
晋商在中国历史上活跃了前后长达500多年。晋商的兴盛是他们抓住机遇,利用自身有利条件,顺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艰苦奋斗,科学管理结出的硕果;晋商的衰败则是由国内政局动荡,政府腐败,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再加上晋商思想保守落后,决策失误等综合作用导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