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疫灾高峰期,疫灾频度平均为21.0%,其中西晋时期疫灾最为频繁,疫灾频度高达34.6%。夏季是疫灾流行的最主要的季节,约41%的疫灾发生在夏季。疫灾周期具有波幅越来越小、波长越来越短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疫灾范围有逐步扩大的趋势,疫灾重心有由北向南迁移的趋势,都城所在地为疫灾多发区,都城区位的变迁影响着疫灾重心的变迁。三国时期的疫灾重心在河南,西晋时期的疫灾重心在陕西与河南,东晋以后的疫灾重心在江苏。总体来看,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稠密、战争相对频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它们之间的淮河流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的主要流行区域。  相似文献   

2.
<正> 一 农牧业界线 南北朝时期的农业地理状况与民族分布问题密切相关。有关这一时期的民族分布问题,请别详拙稿《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分布及汉化程度》,以下就各民族的主要经济形态和北魏统治者设置牧马场的地理分布,来确定北朝时期的农  相似文献   

3.
正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主办,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承办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江淮地域与南北交流"高层论坛于2018年4月14—15日在扬州大学召开。与会的40余位学者所提交的30余篇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淮地域与南北交流为主,兼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文化、制度与文献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广陵为中心的江淮地域与南北交流是本次论坛的主题。胡阿祥《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从区域史角度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江淮地域在南北对峙中的军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砖瓦窑炉类型较为丰富。建筑方式主要为半地穴式,余为地穴式。窑炉布局以单窑为主,另有少量双窑和串窑。窑场选址均位于建筑、墓葬近旁,以利运输。砖瓦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很高,基本都为专门烧造,与陶器合烧的情况少见。在发现数量上,魏晋南北朝时期远少于秦汉、隋唐时期,似乎与该时期的政治、社会形势有关。在砖瓦窑炉的地域分布上,南方地区的发现数量更多,类型也更为丰富,其原因可能是该时期南方地区相对而言较为稳定,经济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相似文献   

5.
粮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主要的大宗商品之一,粮食贸易范围遍及地方小市场、商业都会等城乡市场。贩运是粮食贸易的主要方式,同时粮食又作为实物交换媒介大量进入流通领域。和两汉时期一样,在封建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农民、地主和封建国家都与粮食贸易发生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学术界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品贸易以土特产品和高档消费品为主的看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的墓葬中多绘有壁画,这些壁画不但反映了我国丧葬文化的内涵,也标志着该时期绘画艺术的转变和发展,透过这些墓室壁画即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也可以分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甘肃地区所出土的几座魏晋时期墓葬中的壁画深刻、生动地反映了该地区的社会全貌,也折射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生产、生活等诸多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7.
历史时期武陵山区丹砂产地的分布经历了由产地不具体,到产区形成、迅速扩展及小有扩展的历史过程;产区数量从有明确记载的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的1州,到唐宋增至7州,至元明清再增为8州;产区中心从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的今渝东南,至唐宋转移到今湘西地区再到明清又转移至今黔东北地区。武陵山区丹砂产地分布的历史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本区丹砂生产的历史进程。丹砂产地分布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丹砂资源的主导,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和商贸,以及丹砂勘探和开采技术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8.
<正>粟特人是一个以经商著称的民族,长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在公元3至8世纪之间,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以及粟特地区的动乱、战争等原因,粟特人沿丝绸之路大批东行,经商贸易。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粟特人人华逐渐达到高潮,他们在东行的丝绸之路沿线不但留下了足迹,而且形成了聚落。20世纪以来,在中国境内自西向东的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重镇与政治、文化中心陆续发现了超过百座的入华粟特人墓葬,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甘肃天水地区、宁夏固原与盐池地区、陕西西安及邻近地区、山西太原与汾阳地区、河南洛阳与山东青州地区、河北大名与北京地区。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10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魏晋隋唐史研究室承办的"魏晋南北朝史的新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在北京召开。共有来自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日本、美国等地的11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110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与社会","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潮与社会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与国家","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新资料、新视野、新方法"等议题进  相似文献   

10.
忆贵阳盐道     
传说五千年前,从西北南下和自东南北上的黄帝、蚩尤部落联盟在黄河中下游产生了一连串的冲突,双方曾为争夺盐池这个重要自然资源的控制权爆发过一场激战,结果是蚩尤战败。周灭商后,将文王之子郇伯封在盐池边上(今运城西曲樊村)。之后,四千年前的一个夏天,舜帝巡视于晋南,见百姓们正高高兴兴地捞取这老天爷赠与的池盐;他很是愉快,  相似文献   

11.
<正> 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特殊时期。各民族因其内徙的时期不同,聚集地域不同,汉化程度不同,对所居地区的经济形态产生了不同影响。因此,作为探讨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地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本文对这一地区各民族的分布及汉化程度作一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2.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发行与流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发行与流通薛平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颇具特色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商品货币经济和两汉、隋唐时期相比,在许多方面都充分显示出自己的特色。研究这些特色,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货币发行与流通是否正常,是衡量商品...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交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交往张承宗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之间政治军事上长期处于对峙状态,但人员的往来与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却并未中断。经济文化交流的方式,既有官方使臣的交聘,也有民间的往来。同时也有出自军事目的的各种有意识接触。(一)三国时期的南北交往魏、蜀、...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史学界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成果十分显著,不论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还是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政治制度和文化社会方面,研究的论著数量十分丰富。本文欲就2007年全国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成果进行一番简单总结。  相似文献   

15.
<正>戒指,中国古代又称为约指、指环(鐶)、驱环,为手上装饰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各种材质的戒指,如仰韶文化的石指环,良渚文化的玉指环,马家窑文化、青莲冈文化的骨指环,大汶口文化的陶指环,齐家文化的铜指环等等。战国时期出现金银材质的戒指,汉代金银戒指开始增多,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北、西北、西南、华南等地,均有发现[1]。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年—581年),政权频繁更迭,社会  相似文献   

16.
杨玉萍 《丝绸之路》2012,(20):91-92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加官特别发达的时期之一,作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加官,侍中出现很早。到曹魏时,其职能发生变化,逐渐成为影响中枢决策的重要部门。本文以曹魏时侍中为例,对加官与中枢决策之间的关系作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古时期北方地区畜牧业的变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古时期 ,我国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畜牧经济的比重曾有明显上升 ,畜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具体表现为 :畜牧区域曾向内地显著扩张 ,大型国营和私营畜牧业一度相当繁荣 ,农耕地区家庭饲养规模也有所扩大 ,羊取代了猪成为主要肉畜。但经过一段上升和繁荣之后 ,畜牧业重新渐转衰退。上述这些变动 ,与人口密度的升降和游牧民族的内徙直接相关 ,是农耕与畜牧两种具有不同生态适应性和能量生产效率的经济生产方式不断竞争消长的结果 ,与所谓“胡化”和“汉化”过程互为表里  相似文献   

18.
时间与空间是解读考古材料的基本概念,在魏晋南北朝考古研究中更有其特殊的内涵,如在墓葬的断代与分期、区域文化因素的分析、遗存属性探讨等方面,时空背景是对材料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也是历史考古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内容。新近出版的《鄂城六朝墓》报告不仅充实了魏晋南北朝考古材料,而且对于魏晋南北朝考古研究中的时间与空间两个基本概念,也带来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墓葬、遗址出土的砚台的系统梳理与分类,以考古出土实物为依据,尝试归纳总结此时期砚台发展的时代特点及演变规律,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砚台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并且在中国古砚发展史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合动物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对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中期(约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5300年)黄淮下游地区与动物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业进行了初步的综合研究和探讨。黄淮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还未发现家畜饲养的证据,为纯粹的狩猎经济或以狩猎经济为主。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下游地区的后李文化和淮河中下游地区的顺山集文化时期已经开始驯化、饲养家畜(狗和猪),但获取动物资源方式仍以狩猎和渔捞经济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这一阶段的生业属于"低水平的食物生产阶段",获取肉食资源的模式处于"初级开发型"阶段。总体来讲,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黄淮下游地区的渔猎采集经济采取了强化利用自然资源的广谱渔猎经济策略,并出现了适应定居生活,强化利用水生动物资源的现象。黄淮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阶段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有较大的区域特色,也受自然环境与气候演变较大的影响,但该地区古人在适应气候环境条件下的定居生活、生存策略与文化行为模式等人类能动性的一面才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