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邺中记》一书,据《隋书·经籍志》记,为晋国子助教陆翙所撰。原书已佚,其佚文散见于各书,较早见于隋人所撰类书;今较多收录于隋虞世南《北堂书钞》(《书钞》)、唐欧阳询《艺文类聚》(《类聚》)、唐徐坚《初学记》、宋李昉《太平御览》(《御览》)、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等书。惟今存之佚文,颇有兼记高齐事迹者,当非翙书原文,《四全书总目提要》以为,“殆翙书二卷惟记石虎之事,后人稍摭《邺都故事》以补之,并为一卷”。此论殊是。今存《邺中记》辑本有数种,繁简非一,少者仅录数条,而以清初辑散见于《永乐大典》中者为最详,共录七十四条,其辑本“以石虎诸事为翙本  相似文献   

2.
本文为读《河南志》一书之札记,以藕香零拾本为底本,参校原辑本、高敏点校本,考诸古籍,得札记20条,新辑佚文44条。  相似文献   

3.
《永乐大典》收录的《新安志》是明代洪武初年朱同编修的《新安志》。此志久已亡佚,《永乐大典方志辑佚》收录该志的部分佚文。本文从现存徽州方志中摘录了几条朱同《新安志》的佚文,以为辑补。  相似文献   

4.
曾育荣 《中国地方志》2015,(2):38-41,63,64
《寿昌乘》系南宋晚期寿昌军(今湖北鄂州市)方志,大致散佚于明清之际,清末文廷式自《永乐大典》辑出,后柯逢时刊刻文氏辑本,是为武昌柯氏息园刻本,此即"宋元方志丛刊"影印之底本。《寿昌乘》是唯一存世的宋代湖北方志,所载内容,如寿昌军沿革、军制与军学等,均仅见于此志,史料价值弥足珍贵。然而,该志的辑佚却未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漏辑、文字舛误与体例混乱三方面。翻检《永乐大典》残卷,可新辑出《寿昌乘》佚文四条,且可纠正文字传抄之误;分析辑本纲目间的层级与隶属关系,则能恢复此志体例原貌。  相似文献   

5.
根据书名、方志编修源流和其他文献资料的佐证,《永乐大典》收录的《旌川志》应该是宋代绍熙年间李瞻编修、绍煕三年谢昌国作序的八卷本的《旌川志》,此志早已亡佚。李瞻所著的《旌川志》是安徽旌德县历史上第一部县志,其内容具有开创性价值。《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出4条《旌川志》佚文。笔者从现存安徽方志中查找到21条李瞻《旌川志》佚文,作为对该志佚文的补辑。这些佚文包括19条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资料,2条经济类资料。这些佚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存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南朝宋邓德明《南康记》,是成书较早的江西地志,应撰于刘宋元嘉中期,大约亡佚于宋元之交或元代。今《南康记》辑本有涵芬楼《说郛》本、宛委山堂《说郛》本、《汉学堂知足斋丛书》本及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本。4种辑本,或不著作者,或未明出处,或误辑、漏辑。今存邓德明《南康记》佚文32则,其中所载南康地区之山川地貌、物产资源,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所蕴含道教思想的内容、民间传说以及山水描写,又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孔广林辑郑玄《周易注》的成书和流传过程。孔广林参与丁杰汇辑本校补,其考订成果被丁辑本吸纳。孔辑本也存在误辑和考订不确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明代《应天府志》有万历五年(1577年)刻本、万历二十年(1592年)刻本、正德十四年(1519年)本和《永乐大典》本。《永乐大典》本《应天府志》中的佚文具有十分珍贵的文献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佛图调,当是天竺人,事佛图澄为师。慧皎《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云:“佛调、须菩提等数十名僧,皆出自天竺、康居,不远数万之路,足涉流沙,诣澄受训。”《水经河水注》引《佛图调传》云:“佛树中枯,其来时更生枝叶。”岑仲勉举此两证,断定他来自印度。其说可信。佛图澄卒于东晋穆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佛图调传》的成书也不会太晚。但此书仅见于《水经注》,《隋书经籍志》亦未著录,其亡佚当在隋以前。 佚文仅存三条:其一为佛树,其二为佛钵,其三为昆仑山。这三条都比较重要。可为知人论世之助。第一条可以说明作者的出身,说已见前。第二条的佛钵,即大月氏的佛钵,亦见支僧载、竺法维诸人书,可以互相参证。第三条谓阿耨达山  相似文献   

10.
河东路平晋军(中华书局校点本,下同)《宋史·地理志》“太原府”条记载:“平晋县,熙宁三年(1070)废入阳曲,政和五年(1115)复”。按《宋会要辑稿》方域五:“平晋县……建隆四年来降,以为平晋军。太平兴国四年改为县,熙宁三年废(入)阳曲县”。《舆地广记》卷18记载同《会要》。《元丰九域志》卷4也载:“建隆四年以晋阳县为平晋军,太平兴国四年废军为县,熙宁三年省平晋县人阳曲”。故《宋志》“平晋县”条下应补入“建隆四年升为平晋军,太平兴国四年废为县”。河北路承天军《宋史·地理志》无载。《宋会要辑稿》…  相似文献   

11.
《八家后汉书辑注》校辑献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经过姚之骃,汪文台等六、七位学者的努力,诸家散佚后汉史书的辑佚工作成就颇丰.《八家后汉书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下称《辑注》)在清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于辑佚、校勘等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绩.但是,由于佚文量大而驳杂,问题很多.要解决这些问题,恐怕并非朝夕之间即能办到.虽然《辑注》对所有一千九百多条佚文都进行了校点,并加了详注,但在阅读时,笔者觉得《辑注》的校辑在以下几个方面仍有可再加商讨之处:一是原文有误而《辑注》漏校者,二是前人校辑误而《辑注》承之者,三是断制未允者,四是佚文偶或漏辑者,五是佚文归属未允者等.本文就以上诸方面择取二十例,略陈管见,冀或有释疑补阙之用.为便于行文,正文不再分类;每条后除注明《辑注》页码外,一并注明出自何家后汉书.囿于见闻,不当之处,亟盼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12.
《全辽志》与《辽东志》是明代官修的两部辽东史。金毓黻先生指出,“全辽志者辽东志第三次之续修本也。”①可见,(一),《全辽志》本于《辽东志》并做修改;(二),《全辽志》续写了《辽东志》并予扩展。《辽东志》系由明辽东都指挥佥事毕恭始修于正统八年(1443),成书于弘治元年(1488)。后又经嘉靖八年(1529)续修,于十六年(1537)告成。嘉靖四十四年(1565),巡按御史李辅重修《辽东志》,因“观其凡例於旧志纲目多所更定,大异于前次之续修,故易名为《全辽志》。”②关于两部书的修定及其版本、凡例纲目的异同,有关东北史志文献方面的著述颇为详尽,不拟赘述。本文试图依据现今通行的《辽海丛书》本,仅就其提供史料价值的高低,作以比较,以供读史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宋史》卷三八六《范成大传》“范成大字致能,吴郡人”;王明清《挥麈录》(中华书局1961年点校本)余话卷二载“奏赋之时,与范志能成大诏俱赴南宫,其后志能登第,名位震耀……”;又有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甲编卷一《范石湖使北》条载“淳熙(当为乾道)中,范至能使北……”,以上关于范成大的字有“致能”、“志能”、“至能”三说,究竟孰是?按四库全书本与古今逸史本《桂海虞衡志》,范成大在自序中载“吴郡范成大至能书”。又按孔凡礼辑《范成大佚著辑存》(中华书局1983年版)“题名”部分中《同登七星…  相似文献   

14.
祖冲之与任昉著有同名小说《述异记》,祖冲之《述异记》于《隋书·经籍志》已有著录,任昉《述异记》至宋始见著录。二书成书时间相去不远,且原书都不存,古书征引《述异记》多不署撰者名,故征引条目归属不易区分。任本版本众多但内容大致相同,祖本有鲁迅辑佚本,且有疏误之处。此外仍有佚文不见于二书,今对此进行考订补遗。  相似文献   

15.
唐末佚名撰《玉泉子》5卷原本久已散佚,传世的1卷本由明人辑自《太平广记》,存文真伪相掺.南宋曾慥所编《类说》引录《玉泉子》18条,其中16条不见于今本,故被视为原书佚文.本文从文本内容、他书征引情况、《类说》引录文献特点等角度考辨所谓的“《玉泉子》佚文”并不可信,是明刻本《类说》引文篡乱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史料的若干辨证──读梧州《交通志》、《商业志》、桂林《邮电志》戴义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工作条例》(讨论稿)第三章第二十一条要求:“地方志书所采用的资料,包括史实、人名、地名、年代、数据、引文等,条必考订核实,重要者应注明出处。”又原先《新编地...  相似文献   

17.
<正>江苏南北朝时期佚志的考述,主要根据王谟《汉唐地理书钞》辑本、张国淦《中国方志考》、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及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等书所录辑文、综合考证相关研究成果才得以管窥蠡测。从现存的佚志目录看,主要有二种情况:一种是书名、朝代、作者,佚文齐全;另一种是仅有书名,朝代、作者、佚文,三者缺一或缺二。本文对符合第一种情况的十篇州  相似文献   

18.
有关国家图书馆藏康熙《定边县志》的纂修时间和古今行政归属,以往各家方志著录多有疏误。本文考证康熙《定边县志》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或稍后,是志古今归属分别是明清时期云南楚雄府定边县和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文章对各种方志目录有关该志的不准确说法,进行初步考辨和订正。  相似文献   

19.
现存《吴越春秋》的所有版本都出自徐天祜(一作祜)于一三○六年所编订的本子。徐氏在书的序言中说:他曾使用过一旧刊本,并对这个旧本“刊正疑讹””,然仍有许多疑难字句,“不敢尽用臆见更定,不得不“姑从其旧”。 徐本共十卷。《吴越春秋》原有十二卷,皇甫遵编订的十卷本,出现在七世纪中叶前,因为它著录在七世纪中叶修成的《隋书·经籍志》里。从那时起至少到十二世纪中叶,后二种版本并行于世。大约在十二世纪中期至十四世纪初,十二卷本就失传了。 很明显,从一世纪末赵晔《吴越春秋》原本的成书,到一三○六年现存本祖本的编订这一时期内,《吴越春秋》的版本肯定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这些变化又在何计呢? 这个书名最早出现在《隋书·经籍志》(成于七世纪中叶)中。《隋书》著录了它的三个版本:一是赵晔撰写的十二卷本,二是皇甫遵编订的十卷本,(这二种版本前已提及),三是杨方编写的名为《吴越春秋削繁》的五卷本(成于四世初。《崇文总目》成书时(公元1038年),此三种版本尚存。《总目》以为:皇甫遵合并了原本和杨方的节本,“考定而注之”,逐成为十卷本,其书名为《吴越春秋传》。然而一直依据署名作者赵晔的十卷本从事研究的徐天祜,却认为皇甫本“今人罕见”。(见徐序) 我们应该把早期类  相似文献   

20.
《鲁国先贤传》为史志著录杂传一种,作者为西晋人白褒。是书亡佚较早,今人有三种辑本,皆不算精善,兹重新辑校佚文十三则,并对其文字和内容进行考辨。《鲁国先贤传》作为地方人物传记,可与正史互证互补;而且白褒对传主的记述,颇有魏晋品评人物的风格。故其虽存吉光片羽,对于我们研究汉魏六朝杂传、小说以及历史文化等,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