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化时代,亦是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城市发生巨变的一个时期。上海不但在自身经济结构上实现着新的转变,而且其作为新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也得以固化,并逐渐成长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工业中心、商贸中心,甚至是该地区乃至全中国的金融中心。工业化成为这一重大变化的动力源。工业化不仅凸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聚散功能,还导引了上海周边中等经济城市的相继崛起,这些城市与上海建立起密切的经济联系,展现出各种不同的发展特色。这样,以上海为龙头,以无锡、南通、南京、苏州、杭州、宁波等为次级城市,以各城市周边市镇为三级市场,层层递进,网络成片,联系成群的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渐趋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2.
市镇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唐宋时期,福建地区的市镇迅速发展,数量剧增,南宋前中期达到巅峰,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区域性市场。由唐及宋,福建地区的市镇呈现出分布范围向乡间不断扩大、聚集中心明显形成、地域分布不均衡的趋势。从空间布局的角度来看,该区市镇大致以"交通型"和"生产型"为主。在"交通型"市镇中,以水路、海路交通为主的市镇相较于陆路交通市镇占据主流地位;"生产型"市镇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以地方特产生产型市镇为主。这是受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双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苏州档案馆所藏的档案史料,从历史人文地理的角度,对清末民初苏州典当业的分布,作了较具体而微的探究。研究显示:清末民初苏州的典当业主要集中于北部和西南部中心城区以及阊门一带。从典当业的选址和经营状况来看,典当适合在中心城区和商业文化繁荣的城厢附郭以及周边市镇生存和发展。典当业分布的地理区位,与苏州城市经济及其功能分区息息相关,这反映了传统典当业依附于商业经济发展的“寄生性”。  相似文献   

4.
苏北市镇工业的兴起改变了市镇经济结构,工业逐渐在市镇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刺激了市镇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苏北一批市镇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近代市镇经济的转型。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5.
19世纪60年代奥斯曼主政时期,巴黎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郊区化,将周边原属塞纳省的大量市镇并入,形成了一个包括市中心、新城区和近郊的复合体。为了对新并入的区域进行城市化和有效的城郊整合,奥斯曼对巴黎市中心以外的部分进行了道路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造道路与广场形成了巴黎特有的城市形态和景观。此外,他还对社会空间进行改造,在市政组织、城市文化、福利设施、集体记忆等方面推动新城区和近郊的发展。虽然这些举措没能在深层根源上预防城郊分化和郊区问题,并且常被指责,但是确实增强了巴黎城郊的整合程度,对后世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上海城市旅游休闲公共空间的时空演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更新使得城市旅游休闲公共空间发展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基于对上海城市旅游休闲资源的统计,本文对1949年~2015年上海城市旅游休闲公共空间的演化模式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旅游休闲公共资源基于其物理空间基本固定,对研究城市旅游休闲空间的发展具有客观性,其研究结果较为理想,在方法上具有可行性;(2) 60余年间上海城市旅游休闲公共资源在数量上迅速增加,类型上不断丰富,其发展与城市功能的变迁密切相关,也与上海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3) 60余年间上海中心城区的旅游休闲资源集聚度始终很高,并不断扩大,属于典型的单核发展、区域辐射模式,从市中心到郊区县,城市旅游休闲公共空间的均衡度在不断提升,呈现出由低水平集聚向优化均衡的发展趋势,但发展的速度和力度仍不足以满足需求;(4)与城市快速交通道路、黄浦江过江大桥和隧道的发展历程对比分析,可以看到以交通干道为空间扩散廊道的辐射机制在上海城市旅游休闲公共空间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一定意义上说,华北市镇管理体制变迁始于清末新政时期警政、商会、自治等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其中部分法规及其实践成果在民国时期得到承袭、调整和完善,逐渐成为华北市镇管理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分别形成了以唐山和石家庄、秦皇岛、漯河、泊头、羊角沟、周村等为代表的管理体制变迁模式。华北市镇管理体制在1902~1937年间的变迁,既受到清末新政以来警政、商会、自治等方面的具体制度安排变迁的制约,又受到国家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并对市镇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双重影响。这从一个方面表明,只有实现制度建设、市镇管理体制变迁与市镇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市镇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制定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明初江南地区的市镇都要标明位于何“都”何“区”,目的是表明每个市镇像乡村一样都要履行纳粮当差的职责。自明中叶以降,以“市镇”为单位的区划观念逐渐流行,但更多的是借助巡检司等县级以下行政组织的管辖区界定其范围。清中叶以后,以市镇公共事业为中心的地方行政运作,相应取得与一向凌驾其上的赋役佥派机构同样的地位,但直至清末民初乡镇自治期间,才逐渐产生出今天所理解的“镇管村”的机制。20世纪初江南地区围绕“市镇”标准问题所产生出的诸多争端,其实是各种基层区划在较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累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近十年来,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已形成过度膨胀。其特点为,行政建制和行政区划上的"市镇化",高速超过了经济结构和经济功能上的城市化。必须强化商品经济观念和现代城镇管理智能,才能把行政建制上的市镇真正规划建设成经济结构功能上的城镇。  相似文献   

10.
军事镇寨向经济市镇的性质转变是市镇机能转变的重要方面.本文以海盐县澉浦镇为中心,对宋镇的政区形态变化、县镇关系、"皇权下县"等问题进行考证,揭示出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有利于加深我们对唐宋时代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变化论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The Gor'kiy urban agglomeration is marked by complex relations between the central city and its first- and second-order satellites. The observed tendency for the central city to grow slowly and the satellites to expand rapidly should be encouraged.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should be limited within Gor'kiy proper and promoted in the satellites. Many “dormitory” satellites of Gor'kiy lack urban improvements and adequate commuting facilities and should be rebuilt into modern residential towns.  相似文献   

12.
宋金元时期陇西、青东黄土高原地区城镇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金元时期是陇西、青东地区城镇发展的重要阶段。北宋为经略陇右而在陇西、青东地区大修堡寨,促使城镇数量激增,形成畸形发展之势;金元时期,城镇数量的显著下降是城镇建设回归常态的反映。这一时期城镇数量的剧烈变化主要存在于县以下的小城镇,而县及县以上城镇的变化相对稳定。特殊的政治、军事、民族形势和国防的需要,是影响这一时期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陇西、青东地区的城镇在功能上形成综合性区域中心城镇、军事性城镇和商贸型城镇三大类型。  相似文献   

13.
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隅的沿江沿海交界处,位于我国一级开发轴线"T"型的顶点,与上海隔江相望。南通市域城镇形成和空间结构演变是伴随着陆地的不断长成而自西北向东南推进,城镇数量由无到有,城镇空间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城镇规模由小到大,城镇联系由松散至紧密。历史时期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三阶段:城镇空白阶段,城镇形成阶段,中心城市出现阶段等。南通市域城镇的最初形成与煮盐业、水运及海防等因素密切相关,故城镇多沿海岸线呈不规则的弧形分布,沿运河均匀分布。中心城市通州形成后,挣脱了对扬州和泰州的依赖,在行政上与其并列,城镇多沿通州城分布。  相似文献   

14.
上海开埠以后,传统民间信仰赖以存续的社会环境发生改变,虹庙由官、民共同信仰转变为以妓女行业为主要信仰群体的局面,并构建出以虹庙为中心的特殊城市社会空间,进而促使公众对虹庙的意象由护国安民变为“妓女烧香的地方”。研究发现,上海开埠后,行业种类繁盛背景下妓女职业的发展,以及政府祭祀政策转变等因素是虹庙信仰变迁的主要原因。报刊、社会小说等近代传播媒介的宣传,加速了虹庙社会公众意象转变并强化了其空间属性,从而带来虹庙这一传统信仰在近代上海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The author defines satellites primarily on the basis of their commuting links with the central city or cities. He discusses characteristics of satellite cities and towns and their functions,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location of satellit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Soviet city planning. In the following translation, the Russian term gorod has been translated as city, and poselok gorodskogo tipa (urban-type settlement) as town.  相似文献   

16.
林涛 《人文地理》2010,25(5):75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为突破既有城市结构对城市发展的束缚,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就业、交通、环境等压力,优化城市经济结构,许多城市正在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建设更是如火如荼。上海自早期的卫星城建设开始,到近期的"一城九镇",再到最近的"1966"城镇体系规划建设框架,一直试图通过郊区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来疏解中心城区的巨大压力。特别是最近10年,松江作为上海大都市郊区重要城镇的规划建设,对突破上海中心城区"一核独强"的空间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在新城建设中颇具典型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松江新城"次核"发育、松江新城的城市功能演化、松江新城人居环境建设三个方面的剖析,探讨新城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互动关系,以在宏观上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新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期对上海或国内其他大都市区郊区其他新城的建设和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对于幕末与明治时期的日本人而言,上海首先是中国的上海;同时上海也是世界、尤其是西洋的上海,租界区域出现了与此前的中国本土迥然相异的新的样态;再次是与日本紧密相关的上海,19世纪末期以后,在虹口一带形成了以日本居留民为主体的日本人社会。这样一个多元组合、多重叠加、既相对分离又互相交融、同时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的都市,对于正在走向东亚乃至世界舞台的近代日本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因此,这一时期日本人对于上海的认识,首先是对于以上海为媒介的中国的认识,其次是对于与上海相关的世界的认识,同时也是对于通过上海所体现出来的中日关系的认识因此,近代上海对于这一时期的日本人,实际上具有三层意义:观察中国的现场;透视世界的窗口;反观日本本身的泰照系,  相似文献   

18.
余大富 《人文地理》1996,11(4):72-75
三峡库区是因水坝--电站建设和移民安置引起社会经济结构显著变化的特殊区域。其鲜明的区域个性要求有与之适应的城镇体系,其开发性移民导致的显著提高的非农化势能则要求有超常的城镇化进程。为此比较分析了库区中心城市的最佳区位,提出库区城镇体系布局的具体方案和城镇分区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