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卫东 《收藏家》2013,(9):22-28
斜口筒形玉器是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的典型器类,是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数量最多的一类玉器,在海内外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品中也颇为多见。这类玉器,虽然光素无纹,却用料甚大,掏大而长的中孔也甚费工费时,说明在当时是很受重视的一类玉器。  相似文献   

2.
《世界遗产》2014,(1):58-59
牛河梁遗址、红山后遗址和魏家窝铺遗址是红山文化的重要代表,可追溯到6000至5000年以前。红山文化根据红山后遗址命名。牛河梁遗址属于中国红山文化晚期,与其他两处红山文化遗址相比,其范围最广、保存最好、出土的文物也最多。  相似文献   

3.
熊增珑  叶晓红  樊圣英 《文物》2020,(3):82-91,F0003
半拉山墓地位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召都巴镇大杖子村北600米的山坡上,西南距牛河梁遗址80公里。经过考古发掘,确认该墓地的时代为红山文化晚期[1]。除发现北部祭祀遗迹外,还出土了140余件玉器,其中,璧是除环、镯之外最常见的玉器。本文拟从类型、材质、加工工艺等方面对该墓地出土的玉璧做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红山文化的特殊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承的条件下,对红山文化玉三孔器的造型、纹饰、出土情况、结构等几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结合已有的考古发掘报告,参考了有关的历史文献,从玉神学、玉文化的角度说明了红山文化玉三孔器使用功能为巫师通神的法器,同时对相同和不同的观点都作了分析,进一步阐明此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石家河文化玉器最早是在50年代发现的。195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天门石家河罗家柏岭遗址发掘时,出土石家河文化玉器44件,种类有人头像、蝉、龙形环、凤形环、璜和管等。1981年荆州博物馆在钟祥六合遗址清理了25座瓮棺葬,发现多数瓮棺中都随葬有数量不等的玉器及玉料残片,总数达20件,种类有人头像、蝉、璜、玦、管、笄、坠和纺轮等。1988年和1989年,石家河考古队在天门石家河肖家屋脊遗址的发掘中,出土玉器99件和大量的玉片以及边角废料,绝大多数玉器出自瓮棺葬中,少数出自文化层  相似文献   

6.
古方 《丝绸之路》2013,(11):74-78
玉璧和玉琮是齐家文化(距今4100~3600年)的主要玉器品种。齐家文化玉璧和玉琮最早见于清宫旧藏,清末吴大澂的《古玉图考》中也有著录,可见这类玉器很早就有发现、收藏和著录。但是,由于限于当时认识水平和考古知识的缺乏,它们笼统被归入商周玉器。实际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玉器学术界和收藏界对家文化玉器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这主要是由于考古发掘出土和采集的齐家文化玉器甚少,而且资料基本没有公布。  相似文献   

7.
晏海涛 《收藏家》2005,(4):69-70
天津艺博藏玉均为传世品,随着近几年科学考占发掘的不断进行,可以明确断代的出土古玉争先涌现,对照这些遗址的出士品,在我馆藏品中过去有争议或时代难以敲定的古玉亦被重新认识,重新定位。馆藏石家河文化白玉虎(图1),1981年由天津市文化管理处拨交来馆,因苦于无出土物做比鉴,而被视为西周的一般玉器。近几年随着石家河文化玉器的不断出土,此器为馆内专家所甄识,成为馆藏新  相似文献   

8.
目次一牛河梁与西水泉遗址的分组研究二其他遗址出土遗存的组别与年代三红山文化的阶段划分与年代判定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结果来看,红山文化的起始年代约为公元前4500年,结束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在这前后历时约1500年的时间跨度里,红山文化本身到底应该划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学术界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以年代先后为序,可将以往观点归纳总结如下。1985年,郭大顺、马沙从当时新发现的各遗址材料间的差  相似文献   

9.
穆朝娜 《收藏家》2012,(7):33-38
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因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而得名,是分布于辽宁西部、内蒙东南部和河北北部的一支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玉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良渚文化玉器共同构成北南两大玉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10.
宿晨 《收藏家》2008,(5):43-48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而得名。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化,距今5500毛左右。除最引入瞩目的大型祭坛遗存、丰富多彩的彩陶遗物外,成批精美的玉器和玉龙的发现,  相似文献   

11.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makes a summary thd jade of Hongshan. It defines the Jade by chronological order and ampl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ade and Hongshan Culture.The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the early, the generating of reseach and the expanding stage.In the end,it points some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2.
勾云形玉器是红山文化玉器中较为常见、特征明显的一类器物,以其质朴而带有神秘气息的造型,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一、勾云形玉器①的发现和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考古人员在红山文化遗址中采集到了中央及四角带有卷勾的扁平长方形玉器,此类器物于1973年正式发掘出土,并被命名  相似文献   

13.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内涵丰富、特征鲜明且体系完整,在我国玉器发展史中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将两文化的玉器在材质、种类、纹饰、制作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认为其中的相似性表明它们正处于相似的社会发展阶段,并根据相异性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结构等方面的不同,提出了关于它们衰落原因的假说.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对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的神格及其原生形态问题,进行了再次讨论,认为它本质上属于鸮纹透雕玉器,是红山文化先民崇鸟礼俗的产物,它所代表的神格是鸟神.  相似文献   

16.
Jade silkworms unearthed from the sites of the Hongshan culture reflect that the mulberry silkworms and tussah silkworms were recognized and utilized in the Liaoxi (west Liaohe River) valley from at least 5.5 to 5 thousand years ago. This not only makes the Yan-Liao region (extending from the Yanshan Mountains to the Liaohe River valley), where the west Liaohe River valley is located, become another prehistoric center of silkworm resource utilization besides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ut also traces the earliest time and the area of the utilization of tussah silkworms in China from Shandong Peninsula in the Han Dynasty to the west Liaohe River valley in the Hongshan period. Meanwhile, the quantitative superiority of jade tussah silkworms implies that wild silkworm resources were still the main source of silk for the Neolithic inhabitants.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means of“taking jade as silkworm” and“turning silkworm into dragon” in the Hongshan culture coincide with those in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and are a vivid portrayal of the Hongshan culture as a direct root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相似文献   

17.
关于红山文化勾云形类玉器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军  栾兆鹏 《文物春秋》2001,(1):8-14,21
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最早被认识的一种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红山文化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的重大考古发现以及大量玉器的相继出土,不仅进一步证实了东北是我国远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而且为探讨我国古代文明起源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