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夷馆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为培养翻译人员而设立的专门机构。主要负责翻译朝贡国家往来文书 ,并教习周边民族、国家的语言文字。四夷馆在明永乐五年 (1 40 7)初设时 ,分为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等八馆 ,后正德六年 (1 51 1 )增设八百馆 ;万历七年 (1 579)增设暹罗馆 ,计为十馆。《华夷译语》是四夷馆十馆为教习诸番语言文字而编撰的诸番语言和汉语对译教科书一、对四夷馆的研究日本学者研究有关明四夷馆的建置、沿革等方面的论文很少 ,对明代四夷馆的教学体制、四夷馆翻译人员在中原与周边民族、国家的交往中所起的…  相似文献   

2.
明四夷馆中日本馆译语编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萍 《日本学论坛》2007,2(2):73-76
明四夷馆是中国最早培养翻译人员的专门机构,四夷馆设立于明永乐年间,初设时有八馆,没有专设日本馆,其从属于何馆,史料记载不一。在明四夷馆的翻译教材会同馆本《华夷译语》中,出现了13馆译语,其中包括日本馆。虽然无法确切推断日本馆设立的时间,但是可以通过对《华夷译语》的研究推测出日本馆译语的大致编撰时间。  相似文献   

3.
王静 《史学月刊》2003,8(4):48-52
宋代在京城设有都亭驿、都亭西驿、同文馆、礼宾院、怀远驿等中央客馆作为馆待周边各族朝贡使节的馆舍与机构。诸客馆不仅是各族使节居住的场所,还是周边各族与宋进行经济贸易的场所及周边各族了解华夏礼仪文化的场所。中央客馆制度是宋对入京的周边各族使节接待与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和发展宋与周边各族的关系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宗载及其《四夷馆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王宗载曾于万历六年任提督四夷馆少卿。在此期间,他搜集了不少四夷馆资料并于万历八年完成(四夷馆考》。本文在向达先生研究《四夷馆考》(巴黎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该书的资料来源和史料价值,指出该书实际上是四夷馆译字生的学习参考书,它主要以抄本的形式在四夷馆(清四译馆)内部流传,清乾隆时禁毁书目中未见其名或许与此有关。此书主要以李贤等《大明一统志》、郑晓《皇明四夷考》和《皇明北虏考》为基础写成的,同时涉及到严从简《殊域周咨录》的部分内容。其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作者记载的隆庆、万历年间鞑靼、逞罗等历史,以及有关四夷馆活动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本从西域贡使如何进出嘉峪关、入关贡使的起送与存留、存留使臣在河西走廊的活动等三个方面阐明了河西走廊是明代边境贸易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场所之一,并指出,西域贡使为河西走廊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明四夷馆“女真馆”和朝鲜司译院“女真语学”均为教习女真语言文字并负责翻译女真文书的“译学”机构。四夷馆和司译院培养的通汉语和女真语言文字的翻译人才,在明朝、朝鲜与女真的交涉中起到了重要的语言媒介作用。自正统年间开始,部分地区的女真人与明朝交往时,往来文书改用蒙古语,以致出现了明朝四夷馆鞑靼馆代译女真文书的现象。同样,朝鲜司译院给女真部的文书也以女真和蒙古两种文字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7.
商代文献中开始把周边族群与四方联系起来,以突出商的中心位置。西周时期,中原诸侯形成了诸夏意识,至春秋时期,华夏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同时,在以华夏为主体的历史记述中开始以夷、蛮、戎、狄泛称周边民族。战国时期,在"中国"、"四夷"及"五方之民"等观念的基础上,夷、蛮、戎、狄开始与四方相配,并形成了对四夷的体系化、类型化的记述模式,这为历代修史者所传承,指导了历代正史以及其他体例史籍对民族历史的记述。中原地区的各民族政权都认可了这一记述模式,并重视通过这一模式记述各民族历史,以此来论证自身的正统地位。  相似文献   

8.
翻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已有通译官。汉唐以来,随着佛教的传入,翻译佛经盛极一时,直至宋代仍然不衰。明清两代,随着中外关系及我国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发展,翻译逐渐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并有较大的发展。明初,中央设有专门的翻译机构,称四夷馆,下设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后又增加八百、暹  相似文献   

9.
刘江英 《文博》2011,(3):27-30
初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社会开明开放,四夷来朝,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客使图》是唐朝与周边各民族往来的著名图像资料.重读《客使图》并对大食使者身份予以考证,对全面了解唐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重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代"守中治边"、"守在四夷"治边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守中治边”与“守在四夷”,是古代大多数封建王朝治边思想的核心,也是制定各项边疆治策理论的基础。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守中”之地与“四夷”之地之间有明确的划分;大多数封建王朝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国家的腹心地区安定繁荣,在边陲地区实现“守在四夷”。本文对“守中治边”与“守在四夷”说法的由来、内涵及其产生的影响,做了初步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