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子春  杨俊潮 《文物春秋》2006,(4):72-72,74
近期,唐山市文物工作者在文物调查中,于河北玉田县彩亭桥镇洪陈府村发现一块木制横匾。匾长220厘米,宽75厘米,由两块厚5厘米的木板粘对而成,整体黑色。匾正中阴刻楷书“金石同贞”四个描金大字(图一),上、下款为朱红小楷,上款“旌表孺人张楹之妻杨氏节孝”,下款“光绪壬寅年梅月张庆昌、王绪……(共44人姓名,从略)公送”(图一)。  相似文献   

2.
灵山县烟墩镇龙塘村一户姓吴的农家厅门顶上,悬挂着一块冯子材题赠的匾额。该匾为木质,底色棕红,正文和款文皆为黑色,上下宽58厘米,左右长230厘米,虽历世一百余年,至今仍保存完好无缺。匾的正文为由右至左手书“道贯三才”四个大楷,字高60厘米,宽50厘米,笔划与匾面持平,刻有边沟。字体结构方整稳固,端庄严密,笔笔厚重,均匀有力,横竖画骨力内含,撇捺则带有飞扬之势。尤其“三”字的上两画平齐,此种写法为历来的楷书作品所少见的。这四字不仅体现了匾额题字的风格,而且与匾文内容十分协调,也反映了题匾者坚强而有力的精神气概。匾中有前后两款,皆用扁形的仿宋体字竖行阴刻于右左两端,字行上下顶满。前款为:“翰林院待诏月亭吴先生雅鉴”,“生”字与“雅”之间有一个字位的间距,字高4厘米,宽7厘米;后款为:“钦差太子少保督办钦廉防务兼办广西善后前广西提督军门世袭轻东都尉一骑都尉加一云骑尉色尔固楞巴图鲁冯子材题赠”,  相似文献   

3.
北京通县城关北部原司空分署附近,住宅小区建楼掘槽时,推土机推出一块清代铸钱砖范。砖范为长方形。长20.5、宽16.5、厚4.2厘米,重2.8公斤,上有清代钱币模型6枚,阴刻钱文,穿上下为反书楷体汉字“当百”其中穿左右满文“宝泉”和“宝源”各3枚,  相似文献   

4.
1988年5月乐山大佛寺大雄殿左侧厢房内放置着一个石碑。碑系雅石质,长218厘米,宽96厘米,厚8厘米。碑文系楷书,阴刻,自有至左。“桂华寺”三字,刻于碑石中央,字径52厘米,字距18厘米。上款为“咸丰癸丑仲夏月”七字,下款是“何绍基题”四字,字径8厘米,字距2厘米。下款3厘米处刻有两方印章,上方印章长6厘米,宽6厘米,印面系朱文篆书“何绍基印”四字,字径3厘米。下方印章长7厘米,宽7厘米,印面为白文篆书六字,字径2厘米,字迹模糊,无法辨认。此碑上款是“咸丰癸丑仲夏月”的年款。咸丰为清文宗奕年号,癸丑为咸丰三年即公元18…  相似文献   

5.
《文物》2014,(8)
<正>2010年3月,延安市城南虎头峁出土唐罗何含墓志一合,现藏延安市文物研究所。墓志砂石质。志盖呈覆斗形,盖顶长38.5、宽36厘米,正中为棋盘格,每格一字,篆书阴刻"大唐故罗府君墓志铭"9字,四刹宽16.5厘米,饰牡丹纹(图一)。志石近正方形,长65.5、宽65、厚17厘米。志文楷书,阴刻,有栏,共26行,多为满行27字,后6行满行53字(图二)。延州  相似文献   

6.
1986年5月,辽宁省凤城县赛马乡红石村村民在采石时发现一方铜印,遂即送交文物部门,现藏风城县文管所。印为铜质,印面呈长方形,长方梯形钮。印面长6.8厘米,宽6.5厘米,通高4.5厘米,边厚1.3厘米,重675克。阴刻汉字九重叠篆书,印文为“提控所弹压印”(见图).钮上端阴刻一个“上”字,以示用印方向。  相似文献   

7.
杜蔚 《陇右文博》2001,(2):74-77
1984年在定西县巉口镇北一公里处的定西地区巉口林业试验站院内出土了一方元代八思巴“扬威征行义兵万户府”的铜印,印呈正方形,边长8.2厘米,厚1.7厘米;梯形纽高7.6厘米,下宽4.5厘米,厚1.8厘米,上宽3.7厘米,厚1.4厘米。印背右侧阴刻“扬威征行义兵万户府印”10字,左侧阴刻“中书府部造”及“至正廿一年十月日”13字。此印1996年经国家物鉴定小组鉴定为国家一级物,现收藏于定西县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洱源县江尾镇漏邑村原来的小学校里,在北耳房的西山墙内侧,嵌有一《乡规碑》。碑为石质,阴刻,字迹工整。全碑分上下两块,每块长720厘米,宽460厘米.各列乡规五条,总计700多字,《乡规碑》的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9.
河南内黄县发现一块清代刑戒碑刻张粉兰1992年夏天,内黄县城关南街农民在拆修房屋时发现一块清代刑戒碑刻(附拓片),现存县文管所。石碑为青石质,呈长方形,长63厘米,宽38厘米,厚3.5厘米。碑面打磨平滑镌刻楷书字体,其它几面没经过细加工。碑面阴刻文字...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今彭阳县古城镇高庄村皇家湾出土一石匾,长约1米,宽约0.5米,厚约0.1米。匾上正面阴刻“后汉皇甫祠”,下额阴刻“北至弄水泉(今高庄村与黄泉沟之间)三百零三步,西至东山寨五里四十八步”的字样。“东山寨”(今彭阳县古城镇治地)为宋咸平年间镇戎军(今固原)所统辖的军城,  相似文献   

11.
万源县文物管理所,最近在山西省博物馆找到了我省著名革命烈士李家俊同志1930年春亲笔书写的“而民欢乐之”红旗。红旗为红绸旗面、青绸镶边,长122厘米。宽100厘米,旗帜上方有白布通带一条。旗面略有破损,但字迹清晰;除二十多个小字外,正中为“而民欢乐之”五个大字。(见图)  相似文献   

12.
秦安发现的秦刻铭银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在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一居民家中发现了两件秦国刻铭银扣。此银扣为在本地收集的旧藏。今予以介绍:银扣呈圆形,表面布满黑褐色锈层,上部突起呈唇状,下部空心呈槽状;大小相同,外径11厘米,内径9厘米,宽1厘米,高1.2厘米。内径壁有阴刻篆铭,字体风格不一致,属两人所刻。第一只字迹浅,刻辞顺时针方向;第二只字迹深,刻辞逆时针方向(照)。两扣分别重153克和177克。  相似文献   

13.
1975年文物普查中,沁阳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本县西万乡校尉营村西南半里许的张氏墓地发现了清代奉直大夫台湾分府张玺墓碑。1977年墓碑迁至县城天宁寺三圣塔旁的古代石刻造像保护区内(即今沁阳市博物馆内)。该碑通高283、宽65、厚20厘米,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首石雕双盘龙,正中阴刻“圣旨”二字。碑面居中镌“皇清诰授奉直大夫台湾府分府冀南张公配安人王邵杨赵氏合葬之墓”。右侧为碑序,序后系碑文撰写者刘建议,序文书写者任洛图,碑额的书写者张春茂及参与碑文撰写者任生林名。左边列张玺子、孙、曾孙、元孙  相似文献   

14.
任济 《郑和研究》2005,(3):57-57
最近,广东南澳县博物馆在深澳古镇征集到一件重要文物——“三保老爷”石香炉。该炉系花岗岩雕制,外观似斗,高17厘米,上下平行,上面长25.5厘米,宽16厘米,下面长23厘米,宽14厘米。正面雕刻有浅浮花纹图案,图案之上自右至左横排阴刻“三保老爷”四字,字径4至5厘米。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博物馆藏“管理塔尔巴哈台种地绿营事务之关防”铜印一枚,椭圆形柱状长直纽,印面呈长方形,通高11.8厘米,印边长10、宽6.8、厚2厘米。印文为满汉殳篆对译,右汉文篆书二行“管理塔尔巴哈台种地绿营事务之关防”,左满文殳篆二行。印纽右阴刻汉文楷书“管理塔尔巴哈台种地绿营事务之关防”、“礼部造”二行;纽左阴刻满文手写体二行对译。印立侧阴刻“乾字壹万肆千玖百伍拾贰号”,另立侧面阴刻“乾隆肆拾贰年拾贰月 日”,皆汉文楷书。塔尔巴哈台辖区,《大清一统志·塔尔巴哈台》记载:“塔尔巴哈台,在伊犁城东北一…  相似文献   

16.
陈卓然 《文物春秋》2002,(3):62-63,71
1984年春,在廊坊市安次区桐柏镇上庄头村西发现唐代郑忠墓碣。此碣立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通高260、宽110、厚27厘米。青石质,表面磨光,虽年代久远,但字迹大部分较清晰。碣首拱形,无纹饰,额篆“大唐故高士荥阳郑府君之碣”(图一)。碣身阳面阴刻隶书共25行。满行51字(图二)。座为长方形,长130、高50、厚80厘米,汉白玉石质,正中有凹槽,与碣底为榫卯结构。  相似文献   

17.
由明代著名文学家姚夔撰文的“故惟良朱先生墓志铭”,于1994年10月出土于赣州市南方冶金学院职业高中学校宿舍基建工地,当赣州地区博物馆接到报告后,迅速赶往工地进行清理,惜墓已遭彻底破坏,只存墓碑和墓志铭各一块。朱惟良墓碑和墓志铭均为青石质,但墓志铭碑下半截因长期受酸土侵蚀,志文磨损严重,少许字迹漫漶不可辨。该墓碑和墓志铭均为50×50厘米,墓碑篆书“故惟良朱先生墓志铭”,阴刻,竖排3行,9字;正文为小楷,阴刻,竖排26行,凡610字;笔力清健,书写工整,刻工有力,志文布排也很匀称。兹录墓志铭全文于后:故惟良朱先…  相似文献   

18.
1981年6月,三原县高渠乡西秦砖厂在掘土时发现一方古印,现为三原县博物馆征集。该印铜质,印面为正方形。朱文刻三行10字,印文为“蕃落第四副指挥使朱记”(图一),印文为九叠篆。长5.4、宽5.2、厚1.5厘米。有橛纽。带纽通高4.6厘米。印背以纽为界左右各阴刻铭文四字,右“天圣五年”,左“少府监铸”,印纽顶部阴刻  相似文献   

19.
一 1973年,在泉州石井一座唐墓出土了一块墓碑,碑长54厘米,宽41,5厘米,厚4,5厘米,顶部用篆体横书“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正义为楷体竖排,字迹清晰可辨。根据墓志记载,墓主人姓陈,系给事郎、泉州府参军许元茼的夫人,逝世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其高祖为长乐县令,秩满后迁居福唐(今幅清市);其曾祖名陈僖,喜欢结交豪杰,故“门有敢死之士”,为“闽中豪族”。  相似文献   

20.
扬州地区古典园林中的日涉园,在泰州市内,始建于明万历间,后又数易其名曰“三峰园”、“蛰园”、“乔园”。1982年夏,文物工作者偶在园之东南的高家发现《三峰园》匾,询之主人,乃知其祖上在清雍正间曾为日涉园主,并将园更名为《三峰园》,此匾上之跋就记述了园之改名缘起,是研究日沙园的重要资料。匾为楠木造,长189.5,宽77.5、厚4厘米。“三峰园”三字楷体。字高约40、宽约30厘米。靠左约三分之一板面为跋,计12行,行19字,字约2.5厘米见方。落款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距今已逾一百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