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永士 《收藏家》2000,(12):29-31
半圆形瓦当自西周晚期出现后,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各诸侯国宫室建筑所用瓦当的主要流行样式。战国时期瓦件很注重装饰性,瓦当的纹样也更加丰富多彩,成为那个时代表达建筑思想和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同时,战国中期开始由半圆形瓦当向圆形瓦当演变。到秦汉时期圆形瓦当已逐渐处于主导地位,东汉时期则已全部演变为圆形瓦当,并成为以后历代王朝宫殿、庙宇,乃至民居建筑的惟一形式。春秋战旧时期,我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开始  相似文献   

2.
中原地区莲花纹瓦当的类型与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梅 《文物春秋》2002,(2):31-40
<正>佛教于东汉传入我国,魏晋以后得到迅速发展。佛教思想和艺术的流行,反映在寺院、石窟、壁画、建筑等多方面,其中在建筑上突出的一点就是莲花纹瓦当的出现和普遍使用,逐渐代替了秦汉时期的云纹瓦当,这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砖瓦构件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3.
在陕西省千阳县冯家堡村发现的两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是一处始建于战国晚期的秦的离宫别馆遗址,沿用至西汉中期。遗址出土了大量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瓦当、板瓦、筒瓦、空心砖等建筑材料,为研究战国秦汉时期建筑提供了新资料。该遗址位于古汧水道,应是位于关陇交通要道的一处兼具驿站或军事功能的建筑。该遗址的发现,使我们对秦汉离宫别馆的布局与功用又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瓦当,一般是指筒瓦的底端封堵筒瓦的部分。关于“当”的解释有多种说法,综合前人的认识,可以看出作为筒瓦下端下垂的部分,瓦当既有阻挡风雨、遮避榱头的实用功能,又有装饰屋宇的作用。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瓦当出土于扶风的周原遗址,多为素面或重环纹的半瓦当。东周至秦汉时期瓦当已大量应用于建筑中,地处西部的秦国在瓦当的使用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系列。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凤翔  相似文献   

5.
芦建华 《文博》2001,(6):34-36
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保护屋顶的椽头免受风雨的侵蚀,从而延长建筑物的寿命。因瓦当在建筑中一般处在明显的受光位置,所以古代的建筑艺师们就在瓦当上施以各种各样的图象、图案或文字,在起到一定的装饰效果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内涵。本文主要对秦汉时  相似文献   

6.
考古发掘证实,以实用为目的而产生的瓦当,在我国西周时期就被用于建筑物上。战国至秦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建筑物的增加,瓦当的数量和种类激增,这是使用瓦当的鼎盛时期。秦汉瓦当实用美观,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相似文献   

7.
《秦汉军制史论》出版黄今言教授新著《秦汉军制史论》一书,最近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包括绪论共十二章、计三十万字。这是作者多年来潜心研究的一部学术性著作。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奠基时期,不仅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确立,开创了中央集权体制和思想文...  相似文献   

8.
凤翔为秦之雍城所在地。据古籍记载,古雍城地域广阔,街巷纵横,建筑规模宏大,离宫别观林立,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992年3月,在距雍城西南20公里的长青乡孙家南头秦汉遗址出土“来谷宫当”等瓦当之后,1994年底又于当地采集到几枚秦汉瓦当。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瓦当佛韵     
秦汉瓦当代表了中国古代瓦当艺术的一个辉煌时代。汉代以后,瓦当艺术整体上已经开始走向了巅峰之后的衰落。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型纹样的瓦当,佛像瓦当即是一类。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广大地区流传开来,在皇家的大力提倡与积极参与下,全国各地广建寺院,开窟造像,参禅礼佛之风盛行。佛教的力量不仅开始渗透人心,而且也渗入到了大众生活的许多层面,佛像瓦当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文物》2005年第12期刊登了《陕西甘泉出土的战国瓦当》[1]一文,介绍了一批出土于陕西甘泉县三处古代建筑遗址(城区官井巷遗址、体育场遗址和西台遗址)的瓦当。这批瓦当纹饰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为探讨陕北地区战国秦汉历史提供了资料。原文作者认为,这批瓦当属于战国中晚期的魏国瓦当。本文拟通过将这批瓦当与周边地区瓦当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考古和文献资料,对这批瓦当的年代和归属进行初步探讨。一甘泉县瓦当的特点新公布的这批瓦当虽然总数不多,但纹饰较为丰富,既有半瓦当,也有圆瓦当;既有素面瓦当,也有纹饰瓦当。瓦当为泥质灰陶或灰黑…  相似文献   

11.
汉瓦当四神图形在秦汉时期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它的造型艺术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秦汉时代造型艺术的风格特点:创造性地利用"适合造型",以炉火纯青的造型艺术语言创造了经典的四神形象,运用夸张和变形的造型手法来抒情写意,对传统神灵形象的升华和再创造。西汉四神瓦当表现出一种富于时代和民族精神、生机勃发的艺术精神和本质。  相似文献   

12.
巨当新品     
巨当新品●孙铁山张海云1993年秋,笔者在配合西宝高速公路随工清理过程中,于兴平县田阜乡侯村村民手中征集到一块罕见的大型夔凤纹瓦当残块(图一;封底)。田阜乡侯村西北为一处大型宫殿遗址,这里曾出土过大量的秦汉时期的瓦当,有秦代的夔纹半瓦当,云纹、夔纹圆...  相似文献   

13.
“临廷”瓦当,出自陕西华阴县,西汉时物。已故陈直先生所著《关中秦汉陶录》及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新编秦汉瓦当图录》均有著录。直径17厘米,文字竖读(图一)。《关中秦汉陶录》中对此瓦当文字仅有“笔画粗卤,文词未详”之语,未再加诠释。今试作浅释,并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陈亮 《文物世界》2008,(4):7-10
瓦当作为陶质建筑构件,是覆盖在古建筑屋面两行板瓦沟缝之间最下端筒瓦端头部分。其作用一是防护屋檐渗漏和保护屋檐椽头部分免遭风雨侵蚀,保护延长建筑物寿命,二是瓦当图案对建筑物具有装饰美化作用。瓦当初为半圆形,战国晚期出现网形,秦汉时圆形逐步代替半圆形。由于时代与地域不同,  相似文献   

15.
瓦当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屋檐上的重要的构件,由于其装饰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使得其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一直以来受到很重视。王莽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短暂但特殊的时期之一,却研究明显不足。本文仅对现有资料和研究中认为是王莽时期有断代意义的四神瓦当和部分文字瓦当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徐乃昌稿本《随庵集瓦当文字》,是目前所见孤本,亦未引起学者之关注。其中所收存的瓦当图形及文字,不仅对研究秦汉瓦当有益,对了解瓦当收藏、流传的过程,也是很重要的资料,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韩钊  魏军 《考古与文物》2001,(2):59-60,86
近读《秦文字瓦当的确认和研究》一文,受益匪浅。特别是作者以考古学的地层学为依据,识读出“蕲年瓦当”、“橐泉宫当”等秦瓦当,对秦汉文字瓦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还对以往出土的几品秦图案瓦当进行了辨识。其中过去著录为“燕树纹瓦当”,作者识读为“华市”瓦当,对此笔者持有异议,略述己见,以求专家评议。  相似文献   

18.
瓦当研究的一部新作──介绍《中国古代瓦当纹样研究》武青1990年,日本学者村上和夫在他73岁之际出版了《中国古代瓦当纹样研究》(日文版)一书,使瓦当研究这一热门课题走向一个新的起点。解放前能称得上对瓦当有研究的学者不多。陈直开风气之先建立了秦汉瓦当学...  相似文献   

19.
“禁圃”瓦当及禁圃有关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瓦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特色的文物之一,故为学者及收藏家所珍视。近世以来有关瓦当的图录论著蔚为大观,而其中的秦汉文字瓦当,因往往蕴涵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则倍受研究者的关注。近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户县新得“禁圃”文字瓦当一件。经查著录,  相似文献   

20.
邵文宣 《文物天地》2023,(12):57-60
“与华无极”与“与华相宜”瓦当,出土极多,据考证,其二者为西汉中晚期瓦当,且仅见于汉华阴故城、汉京师仓、汉集灵宫遗址,此三遗址均在今华阴市市区及周边县城。目前对于“与华无极”“与华相宜”瓦当的考释,将其认定为对“华山”的赞颂以此求寿命长久。根据相关文献和学者研究,从文字训诂与地理人文上对“与华无极”“与华相宜”瓦当中的“华”字进行考释,华在秦汉语境中多指代树木,言华山则是比喻:山形如树木高耸,山势盛大美好。“与华”系列瓦当的释义自然不是简单地和华山一样长久,而是华山赠予某人或某物可以盛大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