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州会馆     
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地方性的同乡利益整合组织。它以地缘为纽带,“敦乡宜,叙桑梓”,是旅居他乡的同籍人自愿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社会团体。从明代中叶到清代成同时期,中国各类会馆纷起频出、竞相争胜,呈现出“群星璀璨”般的繁荣兴盛的景象。  相似文献   

2.
明清会馆分为业缘性的工商行会与地缘性的同乡组织两类。明清会馆的起源,需要从传说与史实两个层面加以考察。就传说而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甚至先秦时代。就史实而论,其远的源头是后汉时期的“郡邸”,近的源头则是元末以来的“文会”与“文会馆”,以及讲学会馆、善会馆、试馆等。作为地缘与业缘组织的会馆,真正出现的时间是明代永乐年间,至嘉靖、隆庆以后趋于大盛。明清会馆功能的演变,则呈现出三大趋势,即从文会馆、讲学会馆向同乡会馆的转化,从同乡会馆向同业会馆的转化,以及会馆名称趋于多样化。  相似文献   

3.
会馆,乃中国封建社会一些都市里外籍(外省、外县)同乡同业商人和手工业组成的民间团体的统称。明清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那些民间会馆渐渐被商人主持,注入了更多商业内容,逐渐变成地域性商帮(同业商人)的活动中心,成为同业或相关行业的商帮会馆。明嘉靖年间,会馆发展迅速,福建人在南京广艺街修建了福建莆田献会馆,这是南京最早出现的一家会馆。接着广东人、江西人、湖南、湖北人又先后在南京新建了潮州会馆、江西会馆(评事街)和三楚会馆(赛虹桥)。清乾隆年间,是会馆建设的鼎盛期,全国各、府在南京建造会馆达40多处。清名藏书家甘熙在〈白下琐言〉中说:“金陵五方杂处,会馆之设,甲于他省。”这些会馆的取名,一般以省名、地名命名或以地名简称为名。如南京的陕西会馆(明瓦廊)、可容500人住宿的山西会馆(颜料坊90号)、山东会馆(陡门桥)、歙县会馆(石坝街)等。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商业繁荣、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人口的发展和迁移、商业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分工的加快,在沿海一些工商城市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商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横向交流,会馆组织正是在这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最初的会馆是明永乐年间的芜湖人在北京设置的芜湖会馆,属于为同乡官宦聚会和仕子赶考寓居目的而建的。商人会馆直到万历年间才在苏州出现,继而进入京师,再向全国各地扩散。在北京、上海、  相似文献   

5.
会馆始设于明代前期,最初是同乡人在异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早期的会馆绝大部分设于北京,主要作为在京仕宦、缙绅、士子等同乡的居停之所,与工商业关系较少。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和商业都市的逐渐发展,具有工商业性质的会馆大量出现,并开始从单纯的同乡组织向工商业组织转变。会馆兴盛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  相似文献   

6.
地域性会馆与会馆的地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性会馆与会馆的地域差异王日根会馆是明清时期寓居外地的同籍人设置的一种社会组织,地域性是它的最基本特征。不仅众多会馆几乎都是地域性的,而且,在不同地域设立的会馆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一地域性会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可以说,会馆的地域性是在下列因素共同...  相似文献   

7.
汉口长沙会馆(当地老人称之为湖南会馆),系当年湖南同乡在汉口集会或寄寓之处所.建于清道光(1821一1850年)年间,武汉解放前夕解体.许多社会名流及文人墨客曾为汉口长沙会馆题过楹联.其中最具影响的是:隔秋水一湖耳,看岸花送客,樯燕留人,此境原非异土;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广东会馆与广西地区为中心,从民族经济融合动力的角度,论述了商人会馆的建立如何把汉族的生活方式与少数民族的物质生活、商人群体与土著农户、外部市场与社区经济连结起来,使族群之间的认同与整合可容=j=--个宽广而富有弹性的市场机制与制度网络之中。  相似文献   

9.
南充市嘉陵区双桂镇有莲花、田坝、江西三个会馆 ,均建于清代早中期 ,惟田坝会馆建造艺术价值最高。老百姓说 :“莲花会馆像朵花 ,田坝会馆赛过它 ,江西会馆岩上爬。”现保存最完好的只有田坝会馆。田坝会馆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年 ) ,名“万天宫” ,因地处双桂场头田坝中 ,故称“田坝会馆”。总面积约 80 0平方米 ,由山门、戏台、书楼、前殿和后殿五个部分组成。牌楼式的山门面东而立 ,砖石结构 ,总长 2 1米 ,门宽2 .2米 ,高 2 .5米 ,门额、立颊以及主要柱枋 ,均系条石制成。门楣上建筑部分 ,用青砖仿斗拱修建至顶 ,高约 3米。正楼镶嵌…  相似文献   

10.
所谓会馆,即同一地域或同一行业的人,侨居他乡,为了共同的生存、发展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民间社会组织.民国时期,会馆的规模扩大及其新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当时的武昌城因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外地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多,会馆组织  相似文献   

11.
在贵州历史发展进程中,会馆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记录贵州历史与文化的经典符号,会馆这种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传承着多元文化的载体,至今仍留存于各地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明清两代,在贵州的外省各地移民相继修建会馆,各省籍移民修建的会馆规模大小不同,遍及贵州省内大小城镇。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代会馆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时代,会馆的出现、发展与兴盛映衬着明清社会历史演进的轨迹,并随着明清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不断变更着自己的社会功能。于是,对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会馆的研究便不无意义。 一、会馆制度的界定 以往研究会馆的学者,或把会馆看作是商工业者的行会,或把会馆看作是一种同乡组织。后者几乎是被学界普遍认可的定义。如“会馆是一种地方性的同乡组织”;“会馆是明清时期异乡人在客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会馆是同乡人士在京师和其  相似文献   

13.
最喜在明清笔记中寻找家乡的足迹:“毫之地,为扬豫之冲,豪商巨富比屋而居,高舸大犏连樯而集。”这是康熙年间文人钮锈在《觚腾(gu sheng)》的文字。想想看,商贾云集,高舸连樯,该是怎样的热闹场景?各地商人皆欣欣然联袂而来,毫州城中会馆林立。而古老的县志也在一页页间诉说  相似文献   

14.
王日根先生近著《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一书于一九九六年五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分“明清时代会馆的演进”、“明清会馆的兴盛背景及内部运作”、“明清会馆的社会功能”、“明清会馆的文化内涵“等四章,前有“绪论:令人梦断魂牵的乡土情结”,后有“结论:由社会变迁反观明清会馆的历史地位”,并附有本书的英文提要和主要参考文献,前有杨国桢先生撰写的序言,对该书作了很中肯的评介。  相似文献   

15.
耿承山 《旅游》2003,(4):46-47
会馆起源汉代.当时仅为进京朝觐的外地官员临时居宿。明清会馆的兴起源于科举会考。每到大比之年赴京赶考的士子很多,客店趁机提高房价.狠宰各地举子.即使伴随举子来京贩卖文具的商人.也付不起昂贵房租。各地举子商人希望初次来京就能找到住处,并得到同乡的照顾.于是各省、府甚至大一点的县纷纷在京集资建会馆。由于清朝不许汉人住内城的规定.所以会馆大都在  相似文献   

16.
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川北会馆,原位于市区卧龙桥街48号,是清代同治年间旅蓉商民集资所建的宴饮聚会场所,现存有戏台和大殿两座古建筑。为更好地保护好这两座古建筑,经过上级批准,将其迁建在会馆建筑众多、会馆文化深厚的龙泉驿区洛带镇,成为客家文化的展览开放场所。这样既有利于城市建设,又有利于文物保护,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相似文献   

17.
本以广东会馆与广西地区为中心,从民族经济融合动力的向度,论述了商人会馆的建立如何把汉族的生活方式与少数民族的物质生活、商人群体与土农户、外部市场与社区经济连结起来,使族群之间的认同与整合可容于一个宽广而富有弹性的市场机制与制度网络之中。  相似文献   

18.
张扬 《江淮文史》2006,(4):155-162
在历史上,安徽会馆数量众多,散落在全国各地,甚至是海外。像北京,除了安徽会馆外,还有歙县会馆、泾县会馆、宣城会馆,等等。另外,济南、南京、苏州、扬州、上海、武汉、广州等地也有安徽的会馆。虽然这些会馆名称不一,但都是安徽人聚集的地方,是安徽儿女踏破铁鞋、纵横四海时的  相似文献   

19.
劳求 《古今谈》2005,(1):58-59
会馆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有一段历史,以其性质,有同乡会馆与行业会馆之别。绍兴的会馆前期以同乡会馆为主,职能主要为应试者服务,后期以行业会馆为主,其职能为商贸金融交易服务。绍兴地处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由于金融商贸活动的需要,遂产生行业会馆。行业会馆,可谓金融商贸的同业机构,是同业聚会交流信息和议事的场所。大凡较大的行业,  相似文献   

20.
清代山西会馆及山西会馆碑李中最近,河北省辛集市图书馆基建施工中,在原山西会馆旧址发现了一通立于民国七年的会馆记事碑。青石碑高203厘米,宽63厘米,厚18厘米;团云碑额,无碑座出土。碑阳为楷书字体,共17行,满行50字,计约641字。山西文水县清代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