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景观遗产"是近期文物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文化景观遗产"的核心是景观,应兼具自然形态魅力和美学情感内涵,如泰山、哈尼梯田和中国传统园林,同时体现了自然与文化之美。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文化景观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  郑军  吕睿 《东南文化》2011,(3):13-17
真实性与完整性是提名遗产地能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重要条件,文化景观遗产作为"自然与人的共同作品",其真实性完整性呈现出与其它遗产不同的特点。研究相关国际论著成果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文化景观遗产的评估报告,分析《世界遗产名录》中各类文化景观特征各异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对文化景观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概念梳理是研究的基础。目前国际社会影响最大的法律文件——《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所定义的"文化遗产"概念所指对象范围大体对应于我国《文物保护法》的"不可移动文物",即建筑(群)、遗址等,这与概念产生的背景因素相关——正是社会思想的发展促进了公众对"公共遗产"的关注,注重对建筑类遗产的保护。而我国现在所广泛运用的"文化遗产"概念,则在《公约》等文献理念的基础上,体现出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卿雪梅 《旅游纵览》2013,(6):308-309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卓越价值得到承认和保护的产物。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命题的背景和提出的相关分析,并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分析解读了它的内涵,并对我国的未来文化景观之路提出了要求,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作为连接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纽带,不仅是一种最近新出现的遗产类型,更为人们观察和理解遗产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角度。在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5.
正9月5-6日,首届国际泉水文化景观城市联盟年会暨济南泉水文化景观保护国际研讨会在济南召开。共有18个国家、30余个城市的200多位嘉宾出席本次大会,共商国际泉水联盟发展和济南泉城文化景观保护大计。济南泉水文化景观保护国际研讨会是本次大会的核心组成部分,出席研讨会的国际著名遗产保护专家包括来自比利时的环境联合会主席皮埃尔·拉孔特、印度考古学家瑞玛·胡贾、澳大利亚遗产管理咨询顾问迈克尔·皮尔森、PREC研究所有限公司世界遗产  相似文献   

6.
“文化景观”作为特殊类型的文化财产,从1992年至今,保护实践仅有20年,其保护理念和实践的特殊性仍在认知和阐释的过程中。2008年版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将“文化景观”与历史城镇和城镇中心、运河和文化线路列为“特殊的遗产类型”(specifictypesofproperties),建议采用特殊导则以帮助上述遗产类型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系列遗产概念定位及其申报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多样性发展影响着世界格局,而世界遗产运动无疑是各国展示自然和文化资源的舞台。"系列遗产"是出现在《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为拓展申报思路而出现的遗产类型,与历史城镇遗产、文化景观、遗产运河、遗产线路等属同一概念类型。系列遗产概念的产生,是随着遗产保护理念发展而出现的,承认文化、生物多样性发展价值是系列遗产出现的前提。在"代表性、平衡性、可信性"国际遗产全球战略背景下,加大对系列遗产申报研究,把握系列遗产概念、探索申报规律、归纳申报路径,加快申报速度,使更多遗产资源得到科学管理与保护,对推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展示文化自信均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注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景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在景观生态学、文化地理学、人类生态学等学科中历史悠久,并被广泛应用。作为世界遗产体系中的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杰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刚刚出现,但它已经成为遗产保护和利用领域中的热点。文化景观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遗产保护中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其重点在于保护人与自然互动的过程和产物,涉及到空间过程与土地利用、地形、水文、植被、交通、细部结构与装饰、健康与环境等方面。在中国倡导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对于整个遗产的保护、生态的维系、文化的延续、旅游的开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世界遗产名录填补空白——未来行动计划》(Gap Report)和《什么是突出普遍价值》(OUV Report)是近年世界遗产保护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文件。Gap Report对世界遗产价值的比较分析与认定归纳提出了新的框架概念:类型框架、时空框架和主题框架;OUV Report对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定义陈述作出了修改,更加突出"普遍性"和"可持续性"。根据这两份文件的要求和中国文明的特性,选择"文化景观"作为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类型更符合中国特色。我国应站在全人类文明与文化的高度,重新发掘遗产价值,加强"文化景观"类遗产项目的研究与申报。  相似文献   

10.
正价值认定是保护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依据,对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如今我国文化遗产认定工作如火如荼,七批国保总计已有4296处。与前几批相比,第七批国保单位包含了较多的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景观等类型。若不能全面认知其价值,会影响后期的保护管理,甚至可能造成保护性破坏,这使得"文化景观"的价值启示解读在今日中国语境下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景观的概念与实践是世界遗产体系不断与时俱进,并且呼应"文化多样性"诉求的一个产物。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于201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方面体现出对应着"文化多样性"而表述的"哈尼性"特征,另一方面也被统合进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国族话语"体系之中。同时,作为旨在保护"突出普遍价值"的世界遗产,对于哈尼梯田的价值阐述,又需要将其"哈尼性""国族性"与世界遗产的普世性相勾连。尤其具有挑战性的,是这种国际语境中的"文化多样性"象征又不得不与中国当下的农村凋敝、人口流失、村落遗产衰落等"乡愁叙事"相纠葛。梳理哈尼梯田作为世界遗产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语境下的话语体系,有助于理解世界遗产所致力的文化多样性,去探索弥合国际话语和国内语境的巨大鸿沟,消解社会发展带来的"乡愁"。  相似文献   

12.
济南泉水及其支系流域形成的泉·城文化景观是济南城的起源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济南古城历史空间格局形成的重要基础。泉·城文化景观价值多元、内涵丰富,其保护内容不应仅限于泉水,而是应该充分扩充、考虑泉水影响下的济南城及其衍生的泉文化。由于泉·城文化景观构成要素较为分散,环境复杂,且与现代城市建设交织在一起,环境整治难度很大。泉·城文化景观可分近中远三个时期以及宏观微观层面开展环境整治工作。近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环境整治的规划和方案,依据申遗现场验收要求,围绕主要参观路线,解决申报遗产点小环境整治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达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要求。中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施遗产点环境提升方案,根据历史格局和环境特征进行分析,适当恢复遗产点周边的历史环境特征,不断优化提升遗产点的环境品质。最终的远景目标是通过长期城市管理,实现遗产周边空间大环境的极大改善,遗产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有文化景观遗产特征的典范城市。  相似文献   

13.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长期以来,人类与自然之间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因素的驱动下,产生了持续的交互影响,创造出延续性的关联状态,文化景观即是这一状态的表征与载体。文化景观遗产的提出和相关保护理论的  相似文献   

14.
史勇 《丝绸之路》2010,(11):15-19
<正>近年来,随着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不断更新,新品类文化遗产的认定与保护日益得到国内学术界、文物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自2006年开始举办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每届都将一种新品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论坛主题。工业遗产、20世纪遗产、文化线路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等以往鲜为人知的字眼开始频繁地跃入公众的视野。甘肃地理位置和战略地  相似文献   

15.
2012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作为荼文化起源的国家,茶文化景观遗产申报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态智慧的弘扬、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实践,对具有"活态遗产"特征的有机演进的可持续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利用进行研究,根据"以人为中心"的活态遗产保护策略制定遗产构成要素古茶林、传统村落保护措施,期待此个案研究可以对活态遗产、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呈现出新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认为,中国考古学随着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各项阶段性成果的推进与影响下,形成了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正朝着科学化、国际化、社会化、大众化的趋势和方向发展;中国考古学需要与国际考古界加强交流,博采众长,走向世界;作为一级学科的考古学的学科建设应是从文物管理机构到文物考古研究机构所共同担负的责任,需要形成一整套既符合中国实际,又顺应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二级学科的设置,同时培养能够满足考古学发展需要的人才;公众考古是目前考古学新的发展走向,考古界需要转换意识和机制,培养专业人才,坚持考古的纯洁性和道德规范,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与遗产保护事业。  相似文献   

17.
2016年7月,在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既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第一个岩画遗产,也是我国第一个"有机演进的残遗(或化石)景观"这一文化景观子类型的遗产地。目前在左江流域共发现80余处岩画点,它们沿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密集分布。其中位于崇左市宁明县、龙州县、江州区及扶绥县境内,密集分布的38处岩画,被选择纳入3个遗产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的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独特的图像表达系统、艺术创作所达到的美学成就、杰出的作画技术等方面。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岩溶地貌中、以岩画为核心、利用特定的自然环境而形成的"自然与人的共同作品"。正是在岩画艺术与文化景观这两个范畴都体现出的优秀品质的交融,造就了该遗产在全球范围内的突出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11月2日至3日,"从历史走向未来——亚太地区历史遗产与文化景观保护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日本筑波大学、东京大学和京都工艺纤维大学国内外六所高校共同主办,汇聚了一百余名来自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和文博单位的专家学者。此次会议上,"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委员会"宣布成立,由张廷皓任首任会长,杜晓帆任秘  相似文献   

19.
预防性保护这个概念源自欧洲遗产保护领域,现今在博物馆馆藏文物领域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规范性参考框架,而在建筑遗产领域则是相对比较新的概念,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作为专题研究被学术界讨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是在对建筑保护和建筑修复的长期争论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一个概念,并历经多年实践逐渐自成体系而成为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一支。目前就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义本身虽尚未形成定论,但就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三个层次、重要组成部分和相关行动等方面已基本形成国际共识。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历史发展脉络可分成:奠定现代理论基础(19世纪中叶-1960年代),现代实践摸索之始——文物古迹监护和计划性保护(1970年代),保护的重新定义和新技术方法的纳入(1980-1990年代),21世纪逐渐自成体系等四个阶段。在博伊托、布兰迪和费尔登等学者的保护理论的引领下,自1970年代意大利、比利时、英国等欧洲国家在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方面进行了相关实践,UNESCO、ICCROM、ICOMOS等国际组织针对环境风险灾害和建筑遗产本体损毁这两条主线开展国际联合实践和研究探讨行动,提炼各国的成功经验和理论,通过国际行动和发布国际文件推广至全球。这些均促进了当今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体系的构成,其概念和框架还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我国文化遗产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国际遗产学界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探讨,跨学科、有反思性的研究潮流正在兴起。其总体特点是以人为本,对遗产的物质性与文化性进行整合思考,重新理解遗产,更加重视遗产发挥的作用。其研究主题包括遗产的再理论化、遗产价值、对遗产保护运动中忽视民众的偏颇进行反思、对世界文化遗产再思考等。国内遗产保护与利用应与时俱进,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遗产活起来,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