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新文学的倡导 ,是在国内外新形势和反帝反封建文化的要求下应运而生的。著名作家郑振铎 ,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曾立下赫赫功绩 ,理应得到重视和肯定。一郑振铎正式开始文学活动 ,是在 1919年五四运动高潮中。他和瞿秋白等人一起参加“北京社会实进社” ,并组成《新社会》旬刊编辑部 ,郑振铎任部长 ,是发刊词的起草者 ,又在该刊发表了头条文章。新社会小组最迟于 1919年 10月成立 ① ,成员最初有 4位 ,即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 ,稍后又有郑的同乡许地山、郭梦良、徐其湘加入。《新社会》被迫停刊后 ,原…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是一次爱国运动,又是一次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分为两个阶段,“五四”以前是启蒙运动的性质,“五四”以后启蒙运动又有新的发展,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它的主流。从五四运动的全过程的各个阶段来看,无一不是昂扬着一种理性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五四精神内涵丰富,自强精神和忧患精神是最基本的,此外开放精神、革新精神、务实精神和理性精神等与之互相渗透、互相交融。  相似文献   

4.
从洋务运动到五四前新文化运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层面的逐步推进过程。这一过程的演进体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也体现了五四前近80年间中国近代文化变革和转型的历史逻辑,新文化运动正是这一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科学"的旗帜,在思想文化领域吹响了反封建的号角,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从而以其所独有的时代价值确立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已经过去将近八十年了。八十年来,无论是东方或西方、中国和全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我国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对我国政治、思想、文化生活起过并还在起着重大影响的“五四”运动,应该有一个再认识、再估价的问题。近年来,对这个问题我有过一些研究和思考,现在我想把我的一些观点和看法简述如下,供对此问题有兴趣的学者专家参考,欢迎提出批评指正。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我个人认为不应因袭过去的陈说,将“五四”时期的文化简单看作是“文白之争”或“新旧之争”,因为这两个概…  相似文献   

6.
《百年潮》1999,(5)
对“五四”的再认识,首先就要打破既定观念。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先驱者,将任何问题,不管是宗教的、自然的、道德的,都要摆在理性的法庭上重新认识。如果不经过这个过程,不重新再认识、再评价那些已被自己接受的既定观念,就根本谈不到启蒙。这是我对“五四”进行反思、主张新启蒙的  相似文献   

7.
既往研究多将"新文化运动"当成内涵和外延皆清晰而固定的名词,其实该词流传之初,既是一种革新运动的主张,又是描述现状的概念,含义言人人殊。其早期含义既不同于五四前偏学理的思想文艺探讨,也区别于稍后实际的社会运动与政治革命,在五四后被时人用于指涉不同的社会改造方案,逐渐流行。面对当时多元互歧的思想界,不少人希望形成共同的方针,统合日趋分裂的革新势力。此种努力失败之后,各方多以自己的精神重新定义和叙述"新文化运动",相关论述受到诸多思潮影响,含混复杂、倏忽不定,该词的含义亦几经流变。在此过程中,以胡适为代表的中西新旧框架与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阶级分析框架逐渐形成并产生广泛影响,成为后来关于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两种叙述。  相似文献   

8.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爱国运动,包括思想界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影响巨大。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漠视、支持再到批判的过程,其中充满着矛盾。  相似文献   

9.
正又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五月。五月,鲜花漫山遍野,映耀长空。我们知道,鲜花之所以如此鲜艳,是因为鲜花上点染着先烈的鲜血。火红的鲜花,象征着革命先辈的遗志,鼓舞后人弘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打开厚重的历史惟幕,开启尘封的一九一九,进入当年红色的五月。5月4日,中国青年、中国工人、中国知识  相似文献   

10.
打倒孔家店,提倡民主与科学,是五四运动三个最响亮的口号,显然,“孔家店”是指封建道德、封建礼教而言的,而不是泛指传统文化。民主与科学是“孔家店”的对立物,只有发展社会民主和发展科学,中国才能步入近代世界发达国家之列。不少人在谈到五四精神时,总把它和传统文化对立起来,其实,这是不恰当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时,总是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容,更新自身存在的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游欧前梁启超的文化取向与新文化运动是一致的。游欧归来梁增加了反省现代性的思想支点,其与新文化运动原主持者间的关系是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就是认同新文化运动所彰显的几大原则:关注新青年,支持青年运动;民主与科学;精神解放,思想自由。所谓存异,即在于对“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一“新文化的精神”的理解与把握,不尽相同。他主张对西方学说也不应盲从,坚持反对“科学万能”论,将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视角有力地引入了中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则反对全盘否定,主张借助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重新估价和整理国故,以发展新文化。梁的存异有所见也有所蔽,须作整体把握,不能以偏概全,简单否定。五四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归趋两个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革命;体现新文化运动在学术文化领域进一步深化的“整理国故运动”。梁是新文化运动的骁将,他由反省现代性.归趋整理国故,仍不失其独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孙欲声 《攀登》2000,3(3):56-59
章论述了“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即爱国主义精神及民主科学精神,以及在今天仍具有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个大的运动,不仅在发生的当时人们对它毁誉不一,而且在运动过后成为历史,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也往往是很不一样的。五四运动就是如此。五四运动虽然发生在七十年前,但直到今天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仍然存在分歧。诸如“五四”是否造成中国文化的“断层’或“真空”,“五四”的精神是什么,等等,议论纷纷,其说不一。说起“五四”精神,人们很自然就会想到科学和民主这两面大旗。的确,这两个口号在现代中国影响很大,在现在也还需要继  相似文献   

14.
新文化运动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文化运动与人文精神张勤发生于本世纪初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新文化运动至今仍产生着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而我近来更为关注的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强烈而执着的人文精神。何谓人文精神?我以为从新文化运动中至少可以了解到以下几个方面:(1)它体现了对民族、国家乃至人类...  相似文献   

15.
“自五四运动以来”,早巳成了固定的叙述模式;各种“回忆”所建构的“读《新青年》,参与五四运动”,也明示了“五四”的影响。在更为广泛的视野下,发掘具体的阅读经验,即将问题转换为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被“阅读”的,则对此的认知,或有不同的看法。透过几个个案,一是已走出校园者,一是在校学生,可以发现,身处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个体对《新青年》及新文化运动的“阅读”,颇有差异,呈现出新文化运动的多姿多彩性,及中国社会的多样性。而“中心”与“边缘”的区分,亦可帮助后人更好认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机制。“中心”在向“边缘”渗透,“边缘”也发生着向“中心”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会合的历史运动",也是一个有中心主旨并自具体相的运动。一个同质性的五四形象,既是在无意中形成,也包括时人和后人的构建。从相对宏观的视角观察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关联,探索后者究竟是外来冲击的反应还是自我的觉醒,并考察民初新旧之争怎样发展为向"文化"开战、一体两面的正本清源努力如何兼容破坏与建设,以及学生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相互影响等面相,进而从后五四时代的认知去检视新文化运动的遗产,可以看出五四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标识。  相似文献   

17.
“五四”精神普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虽然已经过去90年,它的划时代意义没有过时。它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精神不但给中国人民指出了救国兴邦的道路,而且以最精炼的语言概括了近代文明世界发展进步的基本原则和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8.
历史科学的特点,在于它能总结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从中找出规律性知识来,为解决现实问题寻求借鉴,为未来指出发展方向。五四运动已过去整整七十年了,它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寻求解决中国前途的革命斗志,仍鼓舞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五四运动当时,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人民的强烈仇恨。中国向何处  相似文献   

19.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当代人文面貌新文化运动的命运和教训钱念孙编者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至今80周年,当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回顾这段历史时,不得不承认无论人们对它做出怎样的评价,有一,或是无可置疑的,即它影响了几乎整个20世纪的中国社会。可以说,我们今天...  相似文献   

20.
新文化运动刍议胡晓新文化运动又称新思潮运动。中国现代文艺复兴。学界一般以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创刊为其开端。下限有几种说法,一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二为1920年9月《新青年》8卷1期改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三为1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