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耿岩梅  李现伟 《区域治理》2022,(15):37-39,51
"奉法者强则国强",从古到今,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要真正地实现长治久安,以法治安是必要的前提和有力保障.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譬如稳定发展任务日益细化,提高预防风险的能力亟需提升,在这样的形势下,强化法治政府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基层政府法治建设方面,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  相似文献   

2.
《攀登》2016,(2)
党的十八大提出,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解决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这就对我们的基层干部,特别是对农牧区的基层干部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里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包括完善的法治体系,也包括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社会的能力。运用法治思维是从思想方面提升治理能力,运用法治方式是从实践方面提升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李晓瑜 《区域治理》2021,(3):119-120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和应对重大风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法治对于防范应对重大风险能够起到有效、有序和有力的保障作用.运用防范应对重大风险的法治思维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原则,依法行事,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思维.用法治方式推动防范应对重大风险要求建立健全重大风险防范应对的法律规范体系,完善重大风...  相似文献   

4.
<正>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十八大产生的新的党中央领导人习近平等在诸多场合也一再申述法治的要义和要求,提出"建立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还强调指出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等。注1可以看出,这些宣示中有某些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法治新思维。新在首次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法治社会"的概念和目标;昭示了一些新的愿景和承诺,再次启动人们对政治制度改革的期盼,也引发理论界的思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法治一直是理论上持  相似文献   

5.
《攀登》2015,(2)
运用法治方式从严治党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总结建国以来党的建设经验教训,借鉴国外政党从严治党的有益经验,消解党内法规体系的现实困境的必然选择。新时期构建从严治党新常态必须培育法治信仰,提高党员干部运用法治的思维和能力,运用法治手段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倡导法治精神,以提高国法党纪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6.
吴辰昱  钟琦 《区域治理》2022,(11):77-80
如何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力量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是当下刻不容缓的议题.在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的践行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法治化进程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是关乎人民福祉的重要保障.中国古代虽未有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制度之形,却从方方面面的立法建设中体现出了其意,以中国古代传染病防治法律经验...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代,自从国家形成以来,君主对民众的统治主要依靠各级官吏。官吏负责传达执行君主的命令,直接管理广大民众。官吏是否尊主奉法、尽职尽责,直接关系到王朝的治乱兴衰。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尤其强调吏治,他认为“明主治吏不治民”,“吏者,民之纲本也...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这些内容展现了党和国家对加强政府法治建设、社会法治管理的决心.其中,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政府及时全面地进行信息公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政府...  相似文献   

9.
《攀登》2015,(2)
乡镇是政府指导农业、管理农村、服务农民的直接载体,上联国家下接乡村社会,其公共服务能力决定着政府公共服务最终的可及性和公平性。青海藏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与快速提高的公共产品供给和农牧民与日俱增的公共服务需求不相适应,事多人少造成工作的被动应付,队伍整体结构不合理难以形成服务合力,干部思想情绪波动造成干部服务群众主观能动性趋弱。要提高乡镇公共服务能力,就必须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合理设置岗位,按编补充人员,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整体合力。  相似文献   

10.
杨阳 《神州》2013,(9):175-175
十八大顺利召开,胡锦涛同志的报告中多次强调在社会转型期,我们需要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并依靠法治建设,巩固和发展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各项胜利成果。与此同时,全球经融危机,以欧洲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因社会管理的手段不足,法治保障不足,使得其政府部门陷入危机之中。因此本文将讨论关于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相关法律问题,为其寻找一条法治保障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李青 《区域治理》2022,(5):54-56,129
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仍要持续推进.新时期的国家治理与传统的国家治理相比,有些新的内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之一是建设法治国家,为此目的,我国要积极运用制度和法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全球化、大数据时代下,中国的法治建设还关系到中国的国际法治实践.因此,中国的国家治理必须高度重视国际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践表明,党纪与国法关系设定的基本原则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法理思维和法治原理的指导下,可以将党纪与国法关系设定的背景模式预设为"理想模式"和"典型模式",把党纪与国法关系设定的基本原则提炼为"分离命题"和"融贯命题"。其中,分离命题包括"纪法分开、纪法分工"原则和"纪在法前、纪严于法"原则;融贯命题包括"执纪执法贯通"原则和"执法衔接司法"原则。  相似文献   

13.
程崇仁 《安徽史学》2008,(3):116-119
影响中国两千年治国指导思想的不是正统的孔孟之道,而是霸王间杂的苟学.春秋战国以降的历代帝王,鲜不以武力豪夺或诈谋巧取而攫取国家权力,与儒家向往和提倡的"内圣外王"的王道仁政精神,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中西方文化在行为规范上的重大差异在于:西方强调外在强制,重法治;中国文化提倡内在自觉,重教化.二者具有不同的作用和价值.相比之下,儒家的主张更符合现代人性化管理的诉求,也是更先进的文化.以西方的法冶传统否定儒家的教化主张,是狭隘的、短视的,是典型的"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14.
曹欣雅 《区域治理》2022,(6):120-12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入贯彻,人民群众的法治思维越来越强,人民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越发增强,人民法院的受案量激增,尤其是基层法院呈现"案多人少"的局面.2012年修订《民事诉讼法》时首次引入小额诉讼制度,2021年第四次修订民诉法时,扩大了小额诉讼适用范围并对审限及审理...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公民法治意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来君 《攀登》2010,29(2):119-122
社会主体法治意识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和核心。法治意识作为一国公民的理性品质,构成法治国家的精神底蕴,它既是法律规范化的思想动力,又是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笔者从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的现状入手,提出了对公民进行法治意识培养和教育的措施与办法。  相似文献   

16.
程序正义与中国法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法制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法治被看作是法制现代化标准的基本变相,从国家"依法治国"提出开始,中国就在不断探索法制建设的道路,但是由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人治思想以及"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使得法治之路犹为艰难,如何进行中国的法制建设成为当前重要的问题.文章认为,应打破长期"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注重程序,以程序正义推动民主、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7.
井凯笛 《攀登》2015,(1):53-56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总目标,培育和践行以"三个倡导"为表现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抓手。文章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法治体系建设目标的时代背景分析,阐释引导人们将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将社会层面的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将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准则理论内涵。明确"三位一体""共同推进""一体建设"文化传承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国地方志知道小组办公室主任冀祥德在《2019年全国地方志工作安排及要求》中强调:"今年要持续推进依法治志,强力推进《史志法》的进程,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意识,深化对依法治  相似文献   

19.
<正>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法治盛会"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时代的新的里程碑,"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成为国人共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已为全民呼唤,中国法治进程必将在全面现代化进程中加速起航。然而,"知易行难",甚或"知"难"行"更难。要把"法治说法"变成"法治做法",要把"法治口号"化为"法治现实",要使"法治中国"的阳光普照中华大地,要让人民  相似文献   

20.
《攀登》2017,(3)
厘清法治内涵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提出后,关于法治的内涵在国家层面一直没有权威科学的阐释。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基本含义发表的重要讲话可以概括为"法治内涵论"。法治内涵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其内容具体包括"宪法法律至上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论""权利制约论""程序法治论"和"良法善治论"等法学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