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建华 《南方文物》2000,(2):126-126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古荆楚地区的田野考古为人们开启了一座丰富的科学与艺术的宝库,“楚学”研究渐成海内外考古、历史、文化等学界的研究热门,各种研究成果不断推出,许多尘封的楚文物也被重新发掘出来。但如何使大量楚文化考古成果更广泛地被学界乃至一般读者充分利用,仍有许多空白。新千年的第一个月,高至喜主编的《楚文物图典》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定价188元),此书即是具备这种补阙功能的好书。  相似文献   

2.
余静 《江汉考古》2005,(1):73-84
本就近年来三峡考古所发现的材料,对西周中晚期-战国时期楚化在宜昌到重庆这段沿江地区的分布及其发展历程作了一个初步的整理,试图分析出楚化因素在这一时期一步步沿江西渐的过程。根据各区遗址的化面貌及其所包含的主体化因素,并结合当时的献,试图分析出到底是楚化因素到达这一地区,还是楚人到达过这一地区。当楚化到达这一地区后,与当地化的关系怎样,对当时的人们,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并期望对楚的西部边界问题,楚巴关系问题有一丝启发。  相似文献   

3.
名考古学家、教育家、中国历史博物馆前馆长、湘鄂豫皖四省楚化研究会理事长俞伟超先生,于去年12月病逝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在他离世后的这段时间里,回想起同他在湖北考古的日子里,他那不知疲惫地坚持考古实践,艰苦地探索楚化的执着精神,一幕幕感人情景又浮现在了我的眼前,心情难以平静。  相似文献   

4.
三峡考古发现表明,楚文化在西周中晚期就已经对巫山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到了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早期,楚文化已经完全控制了瞿塘峡以东的巫山地区,并进而对奉节、云阳、万州等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战国中期晚段至战国晚期早段,楚文化深入到峡江腹地的忠县一带,控制了长江干流沿线的地区。楚文化的几次西进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基本可以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相契合。从楚文化在峡江地区的分布情况看,他主要起着控制交通、扼守战略要地,以及掠夺资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荆楚大地频频献宝。拭去尘埃,理清线索,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古楚文明,在给人们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也一次次引发出对这一文化的深层思考:中国古史是否需要重新改写?近二三十年来,楚文化的重要性正日渐成为关心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人们的共识。[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过去学术界认为楚文化西界止于巴东,巴楚交界于巫山。然近年来峡江地区所发掘出的楚文化遗存却显示楚人在战国中期已到达云阳、忠县等地,生动地再现了东周时期巴楚关系的变化。二者之间关系的变化,是由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围绕早期楚文化问题进行论述,先从楚国的历史发展明确了早期楚文化的概念,再从楚国早期活动中心"丹阳"地望的考证与考古学的探索相结合提出了探索早期楚文化的思路,另外从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论述了探索楚族渊源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要关注楚文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沸沸扬扬地进行,与此同时湖北、河南地区的考古工作者也马不停蹄地赶工,因为作为中线工程重点的丹江口水库坝顶加高工程(下),将会淹没大量的文化遗址。文物工作者必须在大量遗址被水淹没之前,完成对数百个遗址的抢救性发掘。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早期楚文化探索中紧密相关而亟待解决的早期楚国与楚族、早期楚都、楚式鬲及早期楚文化面貌、性质等问题进行了学术史的回顾与思考,就今后早期楚文化探索的思路与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发掘及调查材料入手,以遗址为研究对象,对湖北省与楚文化相关的遗存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重点着眼于与文献记载中的早期楚丹阳地望相关的沮漳河及江汉平原区、汉水中上游山地区、峡江地区及近来学界讨论较热烈的襄宜平原及随枣走廊区。通过对这四个区域西周至东周时期的遗址的分布特点的比较,运用"中心位置理论"观点加以分析,并结合文献考证,从而推断出不同时期的楚文化中心区。  相似文献   

11.
《江汉考古》2000,(1):94-94
楚文物的发现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在宋代,湖北嘉鱼太平湖出土了楚公逆钟:宜都“山中”出土了楚王孙钟:孝感出土了楚王熊章镩。至20世纪30-40年代,楚文物开始大量出土,在安徽寿县楚王墓被盗掘出楚文物近千件,在湖南长沙被盗掘出楚帛书、帛画等成批楚文物。新中国诞生之后,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楚遗址、楚墓葬的考古发掘取得了空前的硕果,  相似文献   

12.
楚、巴两国相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逐渐占领了巴国今忠县以东的长江沿岸地盘,曾经设立巫郡和黔中郡,这些地区楚文化占绝对优势。由于楚人和巴人交错杂居,因此楚文化吸收了巴文化的釜、鼎及花边口沿装饰等因素,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楚文化峡区类型"。楚文化的辐射范围很广,渝东地区和嘉陵江流域巴人遗存中普遍存在着楚文化因素,包括楚式青铜器、铁器和陶器等器物,从楚文化因素的分布范围、各种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看,到战国中期,楚文化对巴文化的影响处于鼎盛时期,到战国晚期,秦灭巴、蜀,楚人逐渐退出峡江地区,楚文化的影响日趋减弱。楚文化的西渐,客观上促进了巴人的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了中华文明的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关于秦汉时期楚文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航空 《南方文物》2000,(1):51-57,74
考古学范畴内“楚文化”的概念,是随着学科进步、资料丰富和研究深人而逐渐充实完善的。现阶段通常认为,楚文化是指基本在楚国时期主要由楚人创造的在精神观念和物质表象诸方面均有一定特征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助生态学理论,对楚人的南迁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对其迁徙原因进行了剖析。认为自楚先季连族始,开始了南迁。商代前期,其活动地域在丹江流域;商代后期,其活动地域先在丹江与汉水交汇处,后在汉水中游的方山一带;商末至西周时期,其活动地域在湖北西北的荆山一带;东周以后,其中心地域在长江与汉水之间的宜城平原和江汉平原上。迁徙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楚文化的孕育、形成与发展则是楚人对于生境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彭爱杰 《东方收藏》2021,(4):99-101
驻马店驿城区出土的北宋钱币窖藏,数量较多,品种齐全,内容丰富,在该地区属首次发现。经清理,该窖藏出土铜钱重1.5公斤,钱币年代跨度较大,上限为唐开元通宝,下限为北宋宣和通宝。其中,北宋钱币占大宗,发现有星月纹、花穿等版别特殊的珍品,为研究驻马店地区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钱币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早期楚文化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汉地区的早期楚文化遗存最早出现于夏商时期的盘龙城遗址,以鼎式鬲为代表,主要分布于鄂东地区。晚商至西周早期汉水东北地区出现柱足鬲遗存。西周中晚期时早期楚文化正式形成,出现早期楚式鬲和完整的早期楚文化陶器组合。此时早期楚文化遍及江汉地区,重心则在鄂西地区。夏商时期的早期楚文化与楚国无关,西周时期的楚国也只是早期楚文化中很小的一支。  相似文献   

17.
袁保华  孙永杰 《沧桑》2011,(2):46-48
驻马店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具有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同时也因为农业比重大,经济结构不协调,缺乏专业人才等方面的劣势导致发展受到局限。本文旨在找出制约驻马店经济发展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陈树 《文史博览》2015,(4):19-22
楚文化的精髓是浪漫主义,这与楚国的历史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具体表现在楚先民的开拓与创新精神;楚地崇火、尚凤、信巫的习俗;楚人爱好自由、桀骜不驯的气质;以及楚文学与造型艺术的夸张、充满想象力的特征等方面。秦汉以后,浪漫的楚文化并没有随着楚国的消亡而衰败,相反,它已在全国范围内生根发芽、发扬光大,并与北方的中原文化融会贯通,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钱仁发  王吉怀 《东南文化》2012,(3):40-46,130
禹会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是我国目前发现并经发掘的最大的一处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遗存,被专家公认为"大型礼仪性建筑基址"。禹会遗址的发现,一是弥补了龙山文化地域性空白,二是确立了龙山文化一个新的地方类型,三是对认识淮河流域史前时期文明化进展的程度提供了重要资料。遗址中发现的大型祭祀台基及台基面上的相关设施、与之相配套的祭祀专用通道,内涵丰富的祭祀沟,不同形式的祭祀坑,简易式工棚建筑以及复杂的器物组合等,都为考证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的"禹会诸侯"事件提供了证据,也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增加了新的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陈楚文化是我国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由于陈地处在多种地域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较多的吸收了南北文化的因子,因而显示了不同一面。其中巫风的盛行就是其中的代表。巫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花园里,无疑是一株别样的花木。它亦正亦邪,深深的影响了陈楚故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