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历史教科书肩负有塑造国家与民族之回忆文化的职责.德国历史教科书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叙述经历了多种变化,这些变化历程也反映了二战后德国政治文化的变迁进程.德国当代历史教科书着眼于培养年轻一代的罪责意识,通过集体罪责的分层化、消融化、当下化和立体化,试图建构年轻一代健康的历史意识.“历史意识”已经成为德国当代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2.
德日两国在战后谢罪态度上的迥异表现主要体现在对战争性质和对战争责任的认识上,在战犯的处罚问题上,在战争的赔偿问题上,在历史教育问题上。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国际社会给予德日两国的影响不完全一致,以及两者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德国史学的发展脉络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二战后的德国史学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批判史学的突破阶段(1945年至60年代中期);2.社会史学派的崛起阶段(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3.社会史学派与后现代史学流派竞争阶段(80年代中期以来)。而第三阶段又与东德史学的解体以及东西德史学的统一过程在时间上大致重叠。二战后德国史学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围绕纳粹主义历史根源问题对德国近现代史的批判研究,其二是研究领域随着新学派兴起的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4.
由于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等多方面原因,自1996年起日本国际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始向入境旅游业倾斜,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计划等,本文通过对二战后日本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变化分析,探究其中值得我们借鉴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它所带来的苦痛至今仍使世界人民记忆犹新。然而同样作为战争罪魁祸首的德国和日本对其战争罪行的反省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恳切认罪,做出各种努力以取得受害国家及人民的谅解;而后者则百般推脱,极力掩饰甚至美化其侵略行径。造成德日两国产生这种认识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战胜国对德日两国的改造程度不同及受害国对两国的态度不同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针对日本与德国队带历史罪行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本文试图透过历史现象,从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政治体制和外部环境的区别中挖掘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特别是联邦德国的政治家曾对希特勒和民族社会主义给德国和其他受害国人民带来的"灾难"进行过多种多样的反思和探讨。从总体上说,他们的认罪、道歉和赔偿的态度是比较真诚的,但不谐之音时时可闻,争论也非常激烈。政治家们对历史的认识,不仅与其个人修养、价值观和党派立场有密切联系,而且也与国内外的局势变化息息相关,并且往往表现出为现实政治服务的目的。历史反思与现实政治自始至终都是难分难解的。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它给全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心灵创伤永不能忘。战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以二战为主题的纪念馆,本文通过对这些著名二战类纪念馆成立背景、概况、展示内容及纪念活动的阐述,反映出除个别当局不尊重事实、歪曲侵略历史外,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是以纪念馆为依托,表达缅怀二战历史、热爱和平的美好希冀;...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美国占领政权通过历史反思与再教育实现了西德民主的再造。其中历史反思主要包括:去纳粹化、去军事化、去中央化和去垄断化;而再教育则通过黑、白名单的制定,彻底结束了德国人认知当中的种族主义和精英主义。在此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是对文化政策的提前计划与政策准备。它们使德国人意识到,宽容和责任意识对于民主制度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0.
日德两国虽然同是二战的侵略国、战败国,共同对人类犯下了滔天罪行.但两国政要对侵略历史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对侵略战争性质和罪行坦率承认、真诚反省,一个遮遮掩掩、图谋翻案;一个编撰合格的历史教科书对下一代进行正确的战争史观教育,一个处心积虑篡改历史教科书不让下一代了解历史真相;一个主动向受害国受害民族支付巨额战争赔款,一个百般抵赖、拒不赔偿。这主要是由以下七个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1.
德国历来重视历史教育。在欧洲最先提出在学校设历史课的便是德国人文佛林,此后,德国的历史教育虽然曾一度成为纳粹法西斯的“工具”,但战后其受重视的地位得到恢复并保持至今。德国中小学的历史课被置于常识和社会学科之中。其历史教学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历史了解祖国的过去,也了解别的民族,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重视历史陶冶作用并以此对青少年的好恶、志趣及文化修养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过程中讲求方法灵活多样,重视实地考察,形成独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二战结束,在民主主义的社会环境之下,重新回到学术轨道上来的日本中国史研究,先后经历了重建中国史学、注重实证和具体问题深入研究为特征的平稳发展时期以及以研究对象细化、倡导新理论、重视方法创新为特征的继承与创新时期这样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探讨英国国际形象塑造的动因,对把握国际形象变动的一般规律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本文从国家实力、国际政治格局、认同和文化建构、构建结构和大众传媒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英国国际形象塑造的动因。  相似文献   

14.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波兰、匈牙利、捷克12个国家的7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们就二战后德国与日本对本国侵略历史的态度、东亚与欧洲和解进程的差异及其原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如何汲取战后欧洲国家反思与和解的积极经验,推动日本的历史反思与东亚的和解进程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期的圆桌会议栏目选择了四位与会学者的发言在这里刊登。宋志勇的文章从整体上对德国和日本战后历史反思的不同态度做了勾画;鲍尔康泊和依田3家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两个国家对其在二战中所犯罪行的反思程度;李薇的文章则从战后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宽阔视野、日本近代的思想文化和当前国际政治较量的角度,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为什么日本不能正视自己所犯罪行的原因。通过这些文章的发表,我们希望能够推动这一专题的讨论与研究,有...  相似文献   

15.
二战结束后,德国寻求与欧洲国家进行历史和解,尝试与法国等西欧国家以及波兰等东欧国家共同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经过努力,在和解道路上取得了进步。将二战后德国修订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政治框架和条件与1945年后的东亚局势放在一起比较,尽管东亚在过去20年间也出现了一系列就中学教科书开展合作的倡议,为何迄今仍没有出现与西欧相似的发展趋势?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1934年8月,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孔祥熙与德国商人汉斯·克兰秘密签订《中德易货协定》。两年后,中德两国政府以补充信贷合同的形式正式确认了易货贸易的原则。中国以战略资源换取德国的军火,德国军火成为30年代中国国防建设的主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德国企业代表会体制的重建(1945-1952)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企业代表会体制的重建进程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代表会的复兴运动;第二阶段是在盟军规制下的法制化;第三阶段通过联邦德国内部劳资利益团体的相互角力,正式重建了企业代表会体制.企业代表会体制的重建既反映了德国人推动战后德国社会转型的努力,也反映出这种转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人移民德国的四个历史时期及其发展;阐述了中国成为德国的前十大外国人输入国的原因和在德中国人的组成类别。得出结论,中国人在德国的移民发展总体呈现增长的态势,学生和青少年是增长幅度最大的群体;中国人移民德国的迁徙明显受到中德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和相互交流往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波兰、匈牙利、捷克12个国家的7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们就二战后德国与日本对本国侵略历史的态度、东亚与欧洲和解进程的差异及其原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如何汲取战后欧洲国家反思与和解的积极经验,推动日本的历史反思与东亚的和解进程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期的圆桌会议栏目选择了四位与会学者的发言在这里刊登。宋志勇的文章从整体上对德国和日本战后历史反思的不同态度做了勾画;鲍尔康泊和依田3家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两个国家对其在二战中所犯罪行的反思程度;李薇的文章则从战后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宽阔视野、日本近代的思想文化和当前国际政治较量的角度,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为什么日本不能正视自己所犯罪行的原因。通过这些文章的发表,我们希望能够推动这一专题的讨论与研究,有...  相似文献   

20.
商豫 《文史月刊》2011,(12):14-17
一、美国大法官杰克逊主张以公正培育正义、以理性巩固和平,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法庭诞生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对于如何处置德国法西斯战犯这个问题,同盟国内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主张活埋;有人主张不经审判就处决;苏联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