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避难行为活动的高效开展是避难空间产生并进行合理布局的根本动因。居民自主的避难行为具有有限理性的属性,其特征是避难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老城区的避难资源缺乏是各地的共性问题,在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的工程实践和相关研究中,缺少对避难行为和空间的相关性的研究。本文以南京老旧住区为例,系统研究了居民选择紧急避难地点的空间特征和行为特征,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典型避难行为的产生原因;最后,基于对避难行为选择统计分析的结果,提出了未来避难场所规划中应注意的关键原则,研究结论可作为避难场所布局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城市防灾空间的关键要素-紧急避难场所为切入点,通过NDVI指数法从遥感图像中解译出适合作为紧急避难场所的绿地。同时,结合人口统计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对北京市城六区紧急避难场所的服务距离、覆盖率、人均避难面积等关键参数进行了测算。此外,研究在望京地区,通过实地调查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研究了影响居民避难行为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避难者的性别,年龄,避难的宣传教育,及避难标识系统等对避难者的成功避难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研究提出提升紧急避难场所服务水平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3.
北京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优化配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城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北京市中心城区的应急避难场所为例,利用Voronoi多边形算法,研究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优化和配置。结论显示,北京市作为人口密集的国际大都市,其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存在一定的缺口,在空间上分布也不均衡;根据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原则,北京市中心城区至少需要新建40多个大型应急避难场所;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公平和效率原则出发,未来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重点不仅要增加数量和扩大规模,还应调整空间配置。  相似文献   

4.
外籍人士设立“南京安全区” 1937年11月12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之后,即兵分三路逼进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 11月 20日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老百姓惊恐万状,有钱的人纷纷外逃避难。就在日军兵临城下,形势万分危急,南京即将面临着一场血战的劫 难之时,为了使未及撤离南 京的难民有一个最后避难的 场所,由金陵大学董事会董 事长、中英文教基金会总干 事杭立武博士发起,邀约部 分自愿留在南京的热心公益 事业的外侨代表,仿效上海 饶神父在南市设立难民区的 办法,成立一个国际救济机 构,定名为“南京安全区(难 民区)…  相似文献   

5.
地震断层带上不能修建永久性建筑物;城市规划中预留避难场所;提高防震意识、普及防震技能  相似文献   

6.
南京大屠杀之前南京市民的社会心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自1937年8月15日日机首次空袭之后直到12月13日南京失陷,南京就一直处在战争威胁之中。在近4个月的日子里,虽然,经过政府和一些民间团体的努力,市民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在心理上有一定程度的准备.如向内地迁移、将女儿提前出嫁、避难安全区等;为应付日机空袭和战争威胁,政府及社会团体也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民众工作。但是,无论是政府还是市民,人们对日军占领南京后可能出现的疯狂暴行,其认识显然不足。  相似文献   

7.
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溃败,选择了海峡外的台湾作为最后的去处,超过百万人口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仓皇建立了流亡据点。他们临时聚居扎根的地方被称为眷村,成为事实上国民党“反攻大陆”的政治堡垒,因为国民党一直宣传台湾只是暂时的避难场所。  相似文献   

8.
论南京“安全区”功能的错位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区”和“大屠杀”是出现在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中一对似乎矛盾的词语。本文认为所以出现这一现象 ,是由于南京“安全区”的功能发生了错位 ,即 ,安全区某些未定或是次要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超过主要的功能。其原因是日军拒绝承认“安全区”;“安全区”的建立系个人行为 ,并非国际政治学意义上的“国际组织”,对主权国家不具约束力。因而“安全区”被赋予的功能能否正常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当局的意愿  相似文献   

9.
<正>杨富学先生与其弟子陈爱峰之新著《西夏与周边关系研究》由甘肃民族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该书除前言外,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编,选取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研究的薄弱环节和空白点,论述西夏时代的丝路与商贸往来、西夏与周边民族的政治关系、宗教与文化交流诸问题。其中广泛利用了敦煌出土的西夏文献和敦煌学界的相关成果,对于西夏与丝路西段的民族关系着墨  相似文献   

10.
樊良新  佟艳  刘昌华 《人文地理》2013,28(3):107-113
社区避难所是居民灾后第一时间紧急疏散避难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应急避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场地规划、基础设施和日常管理方面入手,结合GIS手段对社区避难所服务与建设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焦作市社区避难所具有良好的基础,但是基础设施和日常管理相对落后;同时社区避难所分布不均,服务区域有限,存在较大面积的覆盖盲区。在社区避难所建设中,应综合考虑社区避难所的影响要素,结合人口分布、合理布局,以提高社区避难所的满足性与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1.
《水经注》中记载的山西古栈道东湖栈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十分重要的交通设施,在西南各省,尤其是川、陕境内的山谷交通要道上分布相当普遍。不过在历史上,北方一些地区也有栈道存在,如北宋时期的陇东就曾修有栈道以济交通,学界对此已有论及。实际上,除甘肃而外,山西...  相似文献   

12.
王卫星 《民国档案》2005,2(4):101-108
1937年南京沦陷前期,留在南京的一些外国人士,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定留在南京,并参照法国神甫饶家驹在上海设立南市难民区的成功经验,发起设立了南京国际安全区,以保护无辜的平民免遭战火的蹂躏。安全区设立的过程较为复杂,不仅需要中国方面的同意,而且还要征得日军当局的认可。这些外国人士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南京沦陷前成立了安全区,开始发挥保护平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现代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除了一些经典性论著外,学界的论述多是片断式的,仅仅基于现代性要素的考察,未能进行综合性的研究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另一缺陷是,各个学科都在简单套用现代化的理论模式,导致现代化研究趋于有名无实。有鉴于此,笔者在总结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浅谈一下学界对现代化理论研究的认识,及从历史变迁的过程来阐述中国现代化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以魏晋本土文学为例谈地理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这些年来颇是热闹,参与其中者,除了历史地理学界中人外,也有历史学界中人,地理学界中人,以及众多的其他学界中人。就研究的空间范围言,既有宏观的历史中国或现实中国,也有大小不一的自然区、经济区,而究以当今省区为研究范围者居多,乃至提出了一些以省区为范围的文化概念,如“皖文化”、“苏文化”之类。  相似文献   

15.
于宁 《黑龙江史志》2014,(3):280-281
抗战初期,法国神父饶家驹(Jacquinot)等人在上海南市建立的安全区拯救了大量中国平民。然而与南京安全区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对南市安全区的研究相对薄弱。虽然安全区存在期间屡经磨难,但是由于上海南市的特殊区域位置和饶家驹的个人声望,日本当局对南市安全区(Nantao Safety Area)的存在基本持默认肯定态度。  相似文献   

16.
长安终南山至相寺多宝塔善业佛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周武帝(566-578在位)毁佛灭法,佛教遭到进入中土后第二次严重打击,长安及其附近一带一些不愿还俗的僧人,为避免迫害,纷纷躲进终南山。为僧人提供避难场所的是普安。普安,郭姓,京兆泾阳人。少年依圆禅师出家,苦节头陀,捐削世务。周氏灭法,栖隐于终南山之椴子谷西坡,深林自庇,  相似文献   

17.
防空避难设施是为便于人们躲避空袭而修筑的军事设施。抗战时期西安的防空避难设施主要有防空地下室、城墙防空洞、防空壕以及城外防空窑洞等多种形式,不同形式的避难设施其建设过程、分布及实际作用各有不同。通过对这些避难设施三个方面的分类梳理,可以发现1939——1940年是西安防空避难设施建设的关键之年,一方面,避难设施由单一转变为多元,规模大增;另一方面,防空避难设施的建设由以防空地下室为主转变为以城墙防空洞和防空壕为主,其分布也从城内向城墙和城外转移。防空便门、顺城路和环城路的相继开通将这些避难设施最终联系起来,形成了覆盖城内外的防空避难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多样化的避难设施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满足了不同人群在各种情况下的避难需求,更加全面地保证了民众安全。同时,随着疏散工作的展开,城外防空窑洞亦逐渐转变为疏散安置之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批西域文献,主要出土于甘肃敦煌和新疆吐鲁番,其来源一部分为黄文弼随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新疆地区采集所得,另一部分为王树枏、梁素文等新疆官员旧藏,后辗转入藏国家博物馆。这批文献内容涵盖广泛,包括宗教文献、儒家典籍、官私文书等;语言文字丰富,除汉文外,还有婆罗谜文、吐火罗文等西域文字,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但因这批文献并未系统整理出版,学界对其整体情况不甚明了,本文旨在对其来源、收藏和刊布情况作一梳理,为学界研究该批文献提供基本信息和检索路径。  相似文献   

19.
<正>《昭王毁室》是上博简(四)中的一篇,现存五简,共计一百九十余字,言及楚昭王事迹,内容基本完整。经整理者与学界专家的共同努力,大意基本明了。~①除《昭王毁室》外,其他先秦儒家文献也有类似记载,然学界对这些文本的比较及其反映出的早期儒家思想观念等问题的研究还较为薄弱。笔者不揣鄙陋,愿就其中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不当之处祈请专家斧正。一《昭王毁室》简文大意基本清楚,唯少数简文仍存在较大争议,其中最为突出的即"訋寇"  相似文献   

20.
南京大屠杀时期的日军当局与南京安全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20余位西万人士成立南京安全区,对南京难民进行了人道主义的保护与救济。日军当局在攻占南京之前拒绝承认南京安全区,在攻占南京初期,又默认了安全区的存在,但其后不久日军便认为南京安全区的存在妨碍了他们对南京“新秩序”的建立。因此,日军当局对南京安全区便采用各种手段进行压迫,直到扶植“自治政权”以取代之。可以说。由于西方人士倡议成立和管理的安全区违背了日军当局的战略意图。南京安全区被迫解散的结局实际上早已注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