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海报 《文博》2010,(1):44-48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齐、楚、秦、魏、赵、燕等诸侯国为了各自的防御需要纷纷修筑长城,而在各国的长城中,秦昭王长城最为著名。它不仅是战国时期最长的一条,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构筑方式及防御设施在中国长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构筑方式方面,秦昭王长城不仅采用常见的夯筑和石砌法,更是开创性的使用独特的三道堑构筑方法;防御设施方面,其墩台、烽燧、障城的构筑都有很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河西长城     
河西走廊的汉、明长城是中原政权为抵御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扰而构筑的边境防御设施。  相似文献   

3.
明初为安定海疆,在广东南海地区构筑了以卫所为主体的沿岸防御体系.嘉靖、万历年间,吴桂芳、殷正茂、凌云翼等两广总督为平定日趋严重的倭寇、海盗祸乱,逐步变革卫所体制,根据南海要冲港湾等地理及军事形势,先后通过构筑拓林、碣石、南头、北津、白鸽、白沙等“六水寨”,设置南澳副总兵,规划“海陆联防”、“分区防守”体制,形成完整的南海防御体系.嘉靖、万历年间南海海防体系的变革,对明清时期南海地区“东、中、西”三路海防思想的形成以及后世南海海防体系的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明代宣府镇城为例,研究明长城"九边"防御体系中最高级别的防御设施镇城的建置、功能及演变。依据历史资料推测出宣府镇城的空间功能构成图,还原其历史空间。从其最初建置、战略选址、功能构成、形态演变和精神层面等角度进行解析:宣府镇城的建制及演变受到自然条件、边防形势、经济生活以及礼法与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从防御效果看,"固若金汤"依靠的不仅仅是防御体系的设置和防御设施的构筑,还需要考虑军事实力、防御战略、人心向背等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5.
尤溪地处闽中山区,历史上为避免各种匪患,曾构筑了数量庞大、具有多重防御功能的土堡。本文对尤溪土堡的杰出代表——书京土堡群的建筑特色、突出价值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防御性建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坚守西陵峡     
据险抗敌寇固守西陵峡长江从四川瞿塘峡、巫峡流入湖北境内 ,西至秭归 ,东至宜昌之间 ,即称为西陵峡。峡口北岸即是南津关 ,这里两岸悬崖削壁 ,确是“一将当关 ,万夫莫开”的天险 ,成为我国抗战时陪都重庆的重要门户 ,在军事角度上 ,堪称战略要地。1940年鄂西会战 ,日寇在长江北岸 ,沿着汉宜公路 ,攻占宜昌后 ,渡过南岸 ,占领江边几个山头 ,作为他攻击到达点。敌人久据宜昌 ,几经调整部署 ,调兵增援 ,企图沿着长江两岸山地 ,向西挺进 ,直取重庆。时我江防总司令部设于湖北恩施县 ,总司令是陈诚 ,就凭借长江天险 ,选择地形要点 ,构筑强固…  相似文献   

7.
早在明代以前,我国就设置海防,但没有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自明代开始,在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江苏、辽宁和京师等沿海各地设立卫所,构筑了涵盖卫所城池、海上会哨和烽堠报警的海防体系,为防范和打击倭寇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节事活动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宜昌节事活动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塑造、传播宜昌城市形象的意义,并分析了宜昌节事活动中的问题,提出宜昌节事活动应体现城市的地脉和文脉,最后阐述宜昌节事活动主题应彰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城市形象定位。  相似文献   

9.
马巍 《历史地理研究》2023,(4):110-124+150
宋、辽对峙时期,宋军极为重视对河东路北部缘边忻、代二州边防体系的营建。在沿边四百余里的防线上,布局以代州为屯驻中心,繁峙、崞县为东西两翼,构筑以城池、堡寨为主体控扼辽军南下谷路的防御体系。堡寨在防御工事周边配置方田、防护林、石墙、沟堑、烽燧等设施,集瞭望、侦查、御敌、军情传递等职能为一体。区域内堡寨间,横向距离八至七十里不等,以三十里居多,纵向则依托滹沱河腹地的州县城镇,组成州城、县城、堡寨三级防御体系,在北宋缘边军事防御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1877年,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这年3月设宜昌海关于宜昌县城南门外。从此,以英、法、德、俄、日为首的帝国主义列强进一步染指宜昌。宜昌开关,不仅加深了帝国主义对我国西南、湘鄂地区物产资源的掠夺,扩大了对这一地区商品市场的侵噬,同时由于各国洋货大量倾销宜昌,又极大地排挤了我国民族工业,阻滞了我国民族资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金代长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代长城,又称“界壕”、“壕堑”。是金王朝为防御北方各部反抗、进攻而修筑的军事防线。河北省境内的金代长城分布在康保、沽源、丰宁三县境内,俗称“三道边”,有的地图上标有“成吉思汗长城”,也有认为是秦汉长城的。 1978年和1982年,有关地、县文物工作者曾对金代长城进行过实地调查,基本上查清了河北省境内金代长城的分布、走向、构筑特点,并采集、征集了许多文物标本,为研究金代长城的军事防御工程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受聘来华洋员对中国早期军事现代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协助中方购买军事装备与构筑防御设施;参与军工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动军备制造技术的进步;协助创练海陆军,为中国培养出了不少掌握着近代军事技术的人才。当然,在使用过程中也有不能尽力、不遵约束者。  相似文献   

13.
陕北榆林地处河套之南黄土高原与草原的接壤区,古时是农耕民族防御游牧民而构筑防御工事的必然地带。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王朝几乎都在陕北修筑过长城。如今陕北榆林地区共存有6个历史时期的长城,是我国长城最多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河西汉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西地区,开始是汉军与匈奴军鏖战的战场,后来成为汉朝抗御匈奴的前沿地域,更是通向中亚和西亚的交通孔道。因此汉代在河西地区设郡驻防,构筑了一系列防御设施,至今保存有许多遗迹。过去把这些遗迹统统视为"长城"的遗迹,对其具体结构等方面缺乏细致的了解。自1972年以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大量调查工作,也进行了一些考古发掘,获得了广有关汉代防御设施遗迹的走向、结构等方面的大量资料,从而可以结合文献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选取滇东南边疆民族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清代、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三个时期在行政区划设置、军事防御体系构筑和基层社会组织治理方面的国家建构与整合进程。该过程体现在边疆地区国家治理与国家认同的互动关系之中,彰显边民对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炽热之心。  相似文献   

16.
孙吴长江防线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局面下的产物。绵延几千里的长江防线,分别以上游的江陵,中游的武昌和下游的建业为中心,划分为三个防区。每个防区内部,又有若干重要的防御据点,这些防御据点,往往驻扎了为数不少的防卫部队,并且,孙吴还常派遣大将镇守。长江防线的构筑,使孙吴在经济、军事实力落后于曹魏的情况下,依然维持了数十年割据局面。但它的存在,也促成了江东君臣偏安一隅的心理,使他们降低了必要的警惕性,这也是孙吴灭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李长盈 《江汉考古》2020,(4):121-128
正一、引言水在人类起源与发展中一直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古人在居住选址时大多选择临近水域的平川之上,不仅可以顺应遗址地形条件构筑防御体系,充分运用地形地貌解决遗址排水问题,还能够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用水需要及交通出行需求,这些建立在水边陆地上的聚居地废弃后便形成了滨水遗址。滨水  相似文献   

18.
吴明仁 《文史春秋》2005,(12):20-20
1938年10月26日,国民党军队撤出武昌。由于国民党的消极防御方针和片面抗战路线,致使历时4个半月的武汉保卫战,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武汉地区遂沦于日本侵略者之手。这时, 整个江汉平原狼烟四起,敌骑纵横,宜昌危在旦夕。扼守于川鄂边区的吉星文将军所部,同仇敌忾,与入侵者频频交手。日军虽常以空中优势耀武扬威,但也时常遭我地面部队的炮火打击。  相似文献   

19.
1911年 10月 10日,湖北爆发了震动世界的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古老的封建帝国终于崩溃了。革命的声势影响到全国各地,各地亦先后宣告光复共和,“而首先响应者,厥唯宜昌”(《辛亥武昌首义史编》1971年台湾出版)。作为武汉上游重镇宜昌,于10月18日正式宣布举义,成立了民军司令部,推行了“共和”民主政治。 辛亥革命前的宜昌 1877年 4月 1日,在宜昌正式成立了由外国人任税务司的中国宜昌海关,自此资本主义就在这块封建土地上开始萌芽了。从建关之日起,英国领事京华陀就到宜昌,会同地方官员勘测并商讨建立宜昌…  相似文献   

20.
<正>认识的经过和最初联系1939年10月,当时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已逾两年,我在宜昌任荆宜师管区第三团中尉连附。一次参加宜昌警备司令部主持的"国父"纪念周,当时宜昌所有党、政、军各界的官佐和公务人员均参加,在会场上我与列队邻近的宜昌第一区署区员张传心相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