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玉红 《民俗研究》2005,(2):103-105
中国古代有避病移居的习俗,即在某人生病之时,移居他处,希望以此康复。这种习俗源远流长,对它进行一番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2.
3.
魏山 《丝绸之路》2010,(20):45-46
汉字多具表意功能,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本文取"姓"、"父"、"婚"、"娶"、"妻"、"嫁"、"媵"、"侄"诸字,通过对其字形、字义的解读,探析了群婚、抢婚、买卖婚、媵制等古代婚俗.  相似文献   

4.
论民俗的易感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民俗,民俗学家研究最巨,其他从事实地田野研究的社会学科多从民俗学家的直接描述与归类中获益良多。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不用多费笔墨。不过民俗究竟是什么,连民俗学家自己也在争论,而围绕这一争论最为直接的论著应该是高丙中教授的《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其中有详尽的对于民俗学学科史中有关民俗的界定,最后作者以“生活文化”作为民俗的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5.
自西周起,中国形成了藩属体制和海外朝贡贸易关系,为监管中原地区内部及与各藩部、蕃属国间的经济交往,各朝代产生了关津、榷场、市舶等多种组织。它们虽在类型上划为内地之关、藩部之关和蕃国之关,在空间上形成圈层布局结构,但其监管跨区域或对外经济交往的行为本质均与现代海关相通。16世纪,欧洲诸国率先撤除国内税关,建立统一国境海关。近代中国被动纳入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以后,在沿海、沿边、沿江等地不断创设洋人代管的国境新关,国内固有常关也逐渐被改造。1931年,中国陆、海相统一的国境海关体制最终确立,标志着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传统税关体系彻底瓦解。  相似文献   

6.
郑杰文 《民俗研究》2004,2(2):56-63
用“三重证法”,即以文献资料、考古资料、民族民俗学资料相互比照的研究方法,来进行古民族文化研究,可以解决其他研究方法无法解决的诸多问题。今试以此种方法进行云南古俗与中原上古风俗的比照研究。  相似文献   

7.
《风俗通义》的民俗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汉东 《民俗研究》2000,(2):164-171
《风俗通义》,亦称《风俗通》。作者应劭,字仲瑗,汉末南顿(今河南项城)人,历任萧令、营陵令、泰山太守等职,博览多闻,著述丰富。《风俗通义》是应劭研究民间风俗的专门撰述,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和全面地专  相似文献   

8.
《真腊风土记校注》之补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人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是世界上仅存的最早全面记载柬埔寨吴哥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化、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情况的专。据作亲身经历而录,以其记载的翔实可信而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全仅8,500字,真可谓字字珠玑。历代中外学为《真腊风土记》作校注不乏其人,其中以夏鼐先生的《真腊风土记校注》最受世人称道。中华书局于1981年出版了单行本,2000年又收入中外交通史籍丛刊再版。  相似文献   

9.
吴潮海 《民俗研究》2007,(3):125-135
在距今7000多年前,中国历史进入新石器时期。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跨入文明门槛前的最后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先民们在衣、食、住、行、生产、宗教、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中国商周时期已大量使用宝贝,将它们作为货币和财富。这些产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暖热地区的海贝,是如何传到黄河流域的?本对此作了探讨,认为主要有三条搬运路线,并列举了考古发现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古道西行     
马丽华 《华夏地理》2002,(12):10-27
千余年来,以"茶马互市"而闻名的古道,由成都盆地的边缘、云南的热带雨林深处通往青藏高原,为藏地源源不断输入了人们不可或缺的茶叶,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艰险的通商网路和文化交流通道.2002年6月,两支考察队分别沿着昔日茶马古道的两条路线重走古道,作者的这支队伍走川藏线入西藏,途经江达、昌都、类乌齐、丁青……,以生动的见闻印证了古道上密集的文化风景.  相似文献   

14.
古濝关考     
古濝关即为现济源市邵原镇东侧的邵原关,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有偏误之处,此关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太行山上最重要的关口之一.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Historic and place-nam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a Roman road ran along the south-west flank of the Pennines from North Staffordshire to the Tame valley on the Lancashire–Yorkshire border. Place-names also suggest a series of camps or fort sites along the route. The hypothesis is supported by the context of a find of a coin of Augustus and by the probable remains of a camp rampart on Werneth Low at the entrance to Longdendal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road was constructed for the pacification of Brigantia and afterwards was of little importance other than as a boundary which gave rise to the ‘lyme’ place-name elements found along the south-west Pennine edge.  相似文献   

16.
徐晓旭 《世界历史》2002,2(5):80-91
本通过古代希腊人语言中的“自耕农”一词的研究,力图揭示古代希腊自耕农的经济、社会、政治和观念意识诸方面的特性,并借助于对这些特性的剖析,尝试性地估测古希腊社会的经济性质。  相似文献   

17.
于云瀚 《民俗研究》2000,(4):100-109
一、工商业者的组织 古代城市中的民间社团组织在唐朝以前封闭式的里坊管理体制下是缺乏其发展的现实基础的.这一种把"里"或"坊"作为城市居民的基本聚居单位的体制,事实上已将居民置于政府的严密控制之下,且同里之人"少则同侪,长则同友,游敖同品,祭祀同福,死生同受,祸灾同忧,居处同乐,行作同和"①,因而难以形成较为固定的民间组织.唐宋以降,伴随着古代城市经济的繁荣,特别是由于宋朝以后城市管理由封闭向开放的转折,古老的里坊制渐次废施,政府对城市居民的控制相对减弱,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增多,民间工商业活动日趋活跃.在此基础上,古代城市中除了政府的居民组织体系外,逐步形成了众多名称各异的工商业组织.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传统礼俗文化及其在近代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俗是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了解传统的礼俗以及其变迁,对于了解中国灿烂的文明很有帮助和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很有益处。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的移风易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阶段。因此,在民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共同习惯中,既积淀着周秦以降的传统,也夹杂着晚清以来由外国而来的西方习尚,这是中国从未有的中与西、新与旧的杂处和碰撞以至融合的剧变时期。在这剧变过程中,民国政府和国民党都采取了移风易俗的措施,他们试图通过改革将民众引向现代文明以巩固其统治。这是关于民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现代化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