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中共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理念,并就两岸关系提出"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从中国梦与台湾前途的关系着手,阐述了两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从"坚持"、"尊重"、"共享"、"协商"等方面对如何走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共圆中华民族复兴梦进行了多次阐述。习近平关于两岸共圆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作为新一届政府两岸政策思路和主张的集中阐述,已基本形成比较全面、完备的系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统一理论做出了新的贡献。它既对宏观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和掌握两岸主导权有战略指导意义,又对当前如何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有实践推动意义,同时,以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传承、和平发展取向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一国两制"方针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一国两制"方针,根据两岸形势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制定了一系列的对台方针、政策和措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分裂,反对"台独"活动,维护祖国统一;坚持通过两岸对话和谈判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高度重视对台湾人民的工作,贯彻"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积极推动两岸的经贸交流与合作;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积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有力地推进了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正中共十八大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由开创期进入巩固深化的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大势,准确把握两岸关系发展大势,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举措。当前,两岸交流继续深化,但也面临挑战和不确定因素。习近平认为,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开展对台工作,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高  相似文献   

4.
"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对台工作做出了战略安排,主要体现在: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坚持反"台独"的政治底线。  相似文献   

5.
《攀登》2017,(6)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殷切期望与历史使命。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视角研究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两岸关系的治理原则:坚持"九二共识"是维系两岸和平的共同政治基础,维护"一国两制"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根本规制,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是打破两岸政经僵局的现实遵循。  相似文献   

6.
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为应对新世纪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开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新局面而提出的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战略构想,其提出主要是为了因应新世纪以来"台独"势力在岛内执政、对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构成严峻挑战的新形势,它既是时代的产物,更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包括政治基础、根本目标、实现路径等要素:第一,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方针政策虽然经历了从"解放台湾"到"一纲四目"乃至"一国两制"的演变,但坚持一个中国、维护祖国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其不变的原则.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共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处理两岸关系更趋务实灵活,进一步加强了其在两岸关系基本格局中的战略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双方就能开展对话,协商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往也不会存在障碍。"报告再次十分明确申明了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9.
桑东华 《百年潮》2017,(3):92-96
正1992年,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就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问题达成共识,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九二共识”。在此后的20多年里,两岸关系虽然历尽曲折,但“九二共识”始终是维护两岸互信的政治基础,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坚持这一共识的基础上,两岸关系走上和平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的血缘历史脐带,两岸对和平的共同诉求,使得2005年两岸政党交往有了现实可能。从国民党、亲民党、新党三党角度而言,两岸政党交往具有缅怀先烈、寻根祭祖、政党之间的政治和解、推动两岸的经贸合作等诉求和特点。两岸政党交往影响深远: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理解,为发展两岸关系奠定了现实基础;建立了政党定期沟通平台,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了新枢纽;促进了两岸的经贸合作,为发展两岸关系添加了润滑剂。  相似文献   

11.
1993年两岸经贸关系热络、台商赴大陆投资呈现"井喷性"增长,原因固然有多种,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大陆对外全面开放态势的确立、以浦东开放为龙头的"沿江开放"形势发展迅速,不但是其激发性因素,也是其主导性的关键因素,这从事实上证明了改革开放不但增进和加强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也有力地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与此同时,台湾当局对其大陆经贸政策稍有放松并提出"亚太区域营运中心"构想,以及第一次"汪辜会谈"成功举行,对两岸经贸交流也起了明显的"升温"作用。  相似文献   

12.
师艳玲 《攀登》2011,30(1):53-58
党政关系是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最基本的政治关系。在我国,党政关系先后历经了"寓党于政"、"以党代政"、"党政分开"以及"党政关系规范化"四个阶段。历史发展的进程告诉我们,党政关系规范化是正确处理党政关系的必然选择。因此,加强党的领导,积极发挥人大的作用,实现党政关系的法治化,建立党政信息公开机制,都将有助于实现党政关系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在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大局出发,尊重香港的现实,在坚持中国拥有对香港主权的大前提下,提出了“暂时维持现状”、“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等一系列战略决策,不仅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而且其中某些解决香港问题的构想还成为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思想来源。同时,这些战略决策的实施,不仅充分发挥了香港与外部世界联系的作用。而且保持了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为后来和平解决香港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从维护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提出的一项国际关系新主张,是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战略思想上的一项重要创新和理论建树。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恪守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中心作用;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大力倡导多边主义,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再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和国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科学地评价社会主义改造,必须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庸俗生产力论的界限;衡量社会主义改造是非得失的主要标准应当是看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至今,台海两岸虽然没有统一,但在军事安全领域存在着一些相互知会、心照不宣的默契,各自形成了一些自我约束的习惯做法,这也是台海两岸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没有发生战争的重要原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善于搁置争议、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严格限定军事行动目标,加强对军事要素的有效控制,以及保持沟通联系、避免相互隔绝是这些默契形成的基础,也是当前推进建立台海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必须汲取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7.
张汉 《人文地理》2012,27(2):6-11
通过对宁波天一广场治理机制的个案研究发现,中国新城市空间的治理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党建工作的一项地域性工程。在市场化改革与地方间竞争的背景下,地方党政机关极为关注基于行政辖区的地域性身份认同和利益,有意识的与非公有部门的经济精英共同塑造和强化地域性身份认同和利益诉求,并结成新形式的城市治理联盟。中共及其附属的群众组织的地方组织力量,通过地域导向的组织重构,加强了对非公有部门的控制力,填补了市场转型造成的新城市空间治理的真空,也加强了自身在新城市空间中的组织网络和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经济问题的论述把经济规律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相结合,充分体现了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十七大报告关于经济方面的论述有六个新提法:经济"发展"方式替代了经济"增长"方式,体现了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认识的深化;注重协调、调控和规划,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进程中宏观调控的新特点;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目标的新阶段;关注初次分配中的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体现了收入分配领域在发展变革中的新动向;在过去提"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同时增加了"信息化",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写入"廉租房制度",体现了生产力与城市化发展的新要求;将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土开发联系起来,首次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和"主体功能区定位",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