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煌 《炎黄春秋》2009,(1):71-72
多年前读到一篇文章,很有感触。 据这篇文章的作者说,他读到中华书局1991年8月出版的《孙中山年谱长编》和其他相关史料记载: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先生为促成南北统一,毅然辞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让位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并于当月20日乘船去福建游察。当船抵马尾时,他看到欢迎他的人群中和水面的大小船只上,都闪动着“欢迎孙大总统”和“孙大总统万岁”的大小纸旗和布条。他很不高兴地说:我已辞去了临时大总统,为什么还要这样高抬我?他并对上船迎候的福建都督孙道仁说:“这太不成话了。  相似文献   

2.
正孙中山在任临时大总统时就曾说过,大总统之位非袁项城(袁世凯)莫属,将来袁世凯推翻清政府后,他会将大总统之位还于袁世凯,因此自己只是"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孙中山兑现诺言,将大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1912年8月,孙中山入京晋见新任大总统的袁世凯,受到袁世凯热情而盛大的接待。那段时间可以说是孙中山与袁世凯两人的蜜月  相似文献   

3.
史学界在论及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事时,几乎众口一词说是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然而历史事实表明,革命党人和南方独立各省,从开始酝酿到具体筹组民国临时政府,始终都是选定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来选了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是独立各省与革命党人的权宜之计,事实上是替尚未来归的袁世凯行使主持政府的大元帅。孙中山所任始终是一有临时总统之名、无临时总统之实的“虚位待袁”的总统,系临时承乏。后来孙中山的卸任交印实属“还位”而非“让位”给袁世凯。  相似文献   

4.
《文史天地》2008,(9):69-70
1912年8月,孙中山刚从临时大总统的位置上下来。他入京跟新任总统袁世凯密谈多次,正与袁处于蜜月期。  相似文献   

5.
笑园     
《旅游》1994,(10)
在川流不息的北京二环路上,有一辆小汽车追尾撞到了前面的汽车上。前面汽车的司机下车后,看到自己豪华的凌志车尾已被撞得惨不忍睹,就对撞他车的司机说:“你会开车吗?”那个司机回答:“车我倒是会开的。”“哪你怎么把我的车撞了?”“我就是不大会停车。”  相似文献   

6.
徐渭,字文长,浙江绍兴人,有明一代诗文、书画、戏剧大家。他的诗被“公安三袁”之一的袁宏道尊为“有明一人”,他的戏剧受到汤显祖的极力推崇,他的书画则崇拜者更多,郑板桥自称“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说,如果生在三百年前,愿意为他磨墨理纸,倘若他不肯接纳,我就站在门外,即使饿扁了肚子也决不离去。  相似文献   

7.
宋案中赵秉钧的形象,实际上是由袁世凯、国民党、当时舆论及后来研究者多方扭曲、误解而成的。就事实来看,赵秉钧绝非宋案主谋。其致洪述祖、应夔丞函完全不针对国民党,其送应夔丞密码电本也无对付国民党目的。他曾卷入构陷“孙黄宋”阴谋,但又中途退出,并将“应密”电本交给了洪述祖。洪、应后来策划杀宋,赵并不知情。说他为“长保”权位而杀宋则是个伪命题,因宋教仁被刺,适逢临时政府期限将届,不论有无刺案发生,赵秉钧都将卸任;而国民党的政党内阁主张,对赵秉钧而言非但不是威胁,反而是机会。宋被刺后,赵欲辞职自证清白,因受袁与总统府人员、部分国务员以及一些舆论反对而未果;赵拒绝上海地方检察厅票传,背后也是袁世凯在起作用。但袁所为也并非因为他是杀宋主谋,而是为了防止宋被刺给其竞选正式大总统造成进一步冲击。故可以说,赵其实是以牺牲自己的声誉为代价,维护了袁的利益。袁没有理由将赵毒杀,事实上,根据医学检验报告,赵也是病死而非被毒杀。百年宋案谜团不能解开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赵秉钧被严重扭曲、误解的本来面目未能得到还原。  相似文献   

8.
1912年孙中山辞去大总统后的北上,是民国史上引人注目的问题。他北上,是必要呢,还是失策之举?就其个人来说,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对于一个政治家,特别是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来说,都有研究的必要。这里先从他北上的缘起来探索。他的北上是应袁世凯的邀请,袁迫使他辞去大总统,抢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是他的劲敌。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为之奋斗了16年才实现的,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新鲜事物。他是第一位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总统,正想施展宏图,把中国  相似文献   

9.
阎锡山的回忆录云:民国3年(1914年),袁世凯修改约法以后(即孙中山的约法同宪法),事实上袁已成为终身总统,且继承人亦由他自己提出,实在想不出他还有什么称帝的必要,就当时的蛛丝马迹观云,促成袁世凯称帝的有五种人:一为 袁氏长子袁定意在获立太子膺承大统;一为清朝的旧僚,意在尔公尔候,谋求子孙荣爵;一为满清的亲臣,意在促袁失败,以作复清之地步;一为副总统黎元洪之羽翼,意在陷袁不义,冀黎得以继任总统;一为日英俄三国,意在促中国于分崩离析,永陷贫弱落后之境地,以保持其在中国之利益与东亚之霸权及瓜分中国的阴谋.当时见他的有关这些人,都是以劝进帝制的话包围他,我曾对有些熟朋友说:你们要将大总统促居炉火.可以说怂恿帝制的人,很少明智,大多数是为富贵利禄所驱,或者是另有别图,其中最促使袁动心的因素,是日本强力主张改行帝制.这多少因素将袁毁了,但说到底总不能不怨袁认识不够,判断不够.  相似文献   

10.
1941年1月15日,即在皖南事变大规模战斗结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在尚未与皖南被围、突围人员取得任何联系,对新四军皖南部队伤亡、被俘情况尚不清楚的情况下,匆匆发出了一个关于项(英)袁(国平)错误的决定。认为“此次失败,乃项、袁一贯机会主义领导的结果”,并加以“不服从中央”、“阳奉阴违”、“自寻绝路”等罪名,而且与叛徒张国焘相提并论。从此,项、袁的革命业绩,包括他们对创建和发展新四军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被一笔抹煞。但这个决定并不是最后的决定,因为这个文件的最后一条写道:“将项、袁错误提交党的七次代表大会讨论议处。”可至今…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一二年二月,蔡元培受命率代表团北上迎接袁世凯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其结果是以彻底失败而告终。论者或以此归咎迎袁专使蔡元培。有失公允,爰就现有材料作一考察。袁世凯以二月十五日当选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及参议院派蔡元培为专使,外交部次长魏宸组、海军部顾问刘  相似文献   

12.
曾经有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安徒生的故居。这位父亲是一名水手,经常来往于世界各大港口。现在,他就带着自己的儿子来到了丹麦。在简陋的安徒生故居里,孩子对眼前看到的东西产生了疑问。这哪里是安徒生笔下那个色彩斑斓、富丽堂皇的童话世界呢?孩子带着疑惑问父亲:“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平静地回答说:“不。安徒生只是一个鞋匠的儿子,他小时候就是生活在这间小阁楼里。”后来,父亲又有机会带儿子去参观画家梵高的故居。梵高是印象画派的大师,举世知名,他的画作曾经创下了艺术品拍卖会上的天价。看到故居里那张破旧的小木床还…  相似文献   

13.
正军阀混战时期,民国大总统非常难做。因为地方军阀守着自己的地盘,税收很少交到中央,不但如此,还总开口向中央政府要钱。因此,民国政府的运行非常困难,基本上年年都得靠借钱度日,有时为了应急,总统还经常自己垫钱。冯国璋当上代理大总统后,同样摆脱不了这个困境,整天东挪西借,搅得他非常烦。这时,还有让他更烦的事:自从他当上代理大总统以后,来找他的乡亲就多了起来,都  相似文献   

14.
贺大姐贺捷生,是开国元勋贺龙元帅的大女儿. 我和她第一次见面是1959年的夏天,我去青海省省城西宁市,看望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母亲的老上级和老战友——时任中共青海省省委书记、青海省省长的袁任远. 袁任远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家,党内外都尊称他为袁老.他年长我母亲,我称他为袁伯伯,称他的夫人、时任青海省邮电管理局副局长的周雪林为袁伯母.我在袁伯伯的家中住了些时日,一天晚上闲谈时,袁伯伯问我:“贺老总的女儿在民族学院工作,你想不想去看看她?”我当即表示愿意.  相似文献   

15.
学会看到孩子的优点一张白纸上有个黑点,我们通常都是看到那个黑点,这些年透过自己不断学习,我渐渐看到的是白色的部分。孩子若有85%的优点,15%的缺点,大部分的家长可能会看不到他的优点好处,所以,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孩子需要一个懂得疼惜他的父母”。  相似文献   

16.
国民党成立与《开封民立报》的创建 1912年8月11日,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和共和实进会于北京安庆会馆集会,决议合并为国民党,13日发表宣言,24日孙中山抵京,主持25日在湖广会馆举行的成立大会,通过《国民党政见宣言》及政纲。国民党成立后为国内第一大党,因要选举大总统,始公开悬旗挂牌。袁世凯自任总统后,一意排斥共和,打击革命党人。1913年3月20日暗杀宋教仁,接着又非法向五国银行“善后大借款”。袁的面目逐渐暴露,孙中山、黄兴决心发动二次革命,“非去袁不可”。7月初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兴兵讨袁。  相似文献   

17.
民初逸事     
袁世凯的狡诈民国四年(1915),袁世凯极欲帝制自为,袁的心腹大将冯国章(当时任江苏都督)闻讯,于六月二十二日亲赴北京见袁,欲探真象。袁坚决否认此事。据有关史料记载袁、冯两人这次会面时的谈话:冯言:“帝制运动,南方谣言颇盛。”袁答;“华甫(冯之字),你我多年在一起,难道不懂得我的心事?我想谣言之来,不外两种原因;第一,许多人都说我国骤行共和制,国人程度不够,要我多负点责任;第二,新约法规定大总统有颁赏爵位之权,遂有人认为改革国体之先声,满、蒙、回族都可受爵,汉人中有功民国者岂可丧失此种权利?这些都是…  相似文献   

18.
“我的车轮下面就是唐蕃古道,当年护送文成公主出嫁的马队就沿着这条路进藏。”司机的语气很熟练,也许他跟许多旅客都作过类似的介绍。透过路边树林,可以看到青藏铁路时隐时现的身影。在它的左侧,湟水在发出潺潺的水声。  相似文献   

19.
袁老师的“错误”不在于他颠覆了几十年的“教科书传统”,而是在于他教会了学生另一种观察历史的态度,那就是质疑历史,质疑历史其实就是一种创新的方式,不管对学生还是对自己。袁老师的学生是幸运的.而作为袁老师是很倒霉的。  相似文献   

20.
地处长江荆江南岸的湖北公安县,地广土肥,河湖交错,晚明名学革新派——“公安派”领袖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时称“三袁”)就出生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