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把明教遗迹辨识作为纯学术性课题探讨,以泉州晋江华表山麓草庵遗址为个案,在逾半个世纪学界研究的基础上,从学理与方法之角度,解读确认该遗址明教属性之依据,期有助於促进明教遗迹监定之学术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吾林 《旅游》2015,(4):84-89
从来没人说过泉州大。在中国版图上,那不过是个弹丸之地;在地球仪上,你甚至辨不清哪个点是它。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却装了满满一城的历史;就是那么一个小小的地方,汇聚了佛教、道教、儒教、印度教、伊斯兰教、明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等九大宗教;就是那么一个小小地方,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世界级"非遗"4个,国家级"非遗"31个,成为全国唯一的"非遗大满贯"城市。游人来泉州,根本不必花心思去找什么景点,随便到大街上晃两圈,你就能碰到各种活色生香的文物古迹。它们大大咧咧地出现在身旁,既不牵你的手,也不开口,  相似文献   

3.
封面介绍     
  相似文献   

4.
源于波斯的摩尼教 ,是中古时代的一个世界性宗教 ,也是古代中国的一大外来宗教。该教已消亡数百年 ;不过 ,自上个世纪开始以来 ,各国考古学家首先在吐鲁番 ,尔后又在欧亚其他地区以及北非 ,发现了该教的大量遗物 ,重新展现了其历史的面貌。在这些遗物中 ,学者也找到本文所要讨论的教主摩尼的形象 ,但不多 ,目前可以确定的仅见于中国境内的考古发现 :一在福建省的泉州 ,一在新疆的吐鲁番。本文拟将此两地发现的摩尼形象作一比较 ,期以揭示宗教文化传播中的变异现象 ,就教方家。位于华南沿海的泉州是摩尼教在中国、也是在世界的最后消亡地 ,因…  相似文献   

5.
宋元时代滨海地域流行华化摩尼教——明教,文献资料记载凿凿,20世纪下半叶以来陆续的考古发现,也佐证这一结论。就有关的考古发现,自以泉州成绩为卓着,学界瞩目;前辈学者刘铭恕先生在泉州摩尼教考古成绩的鼓舞下,曾根据浙江文献,对浙江地区摩尼教遗址的发现也充满信心,早就吁请文博界努力;但时至1988年始有斩获,是为温州平阳县方志专家林顺道先生所发现的元碑《选真寺记》。  相似文献   

6.
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闽南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历史上闻名的东方贸易大港.在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南朝史籍中开始有泉州与国外的往来记载.唐代后期泉州已经成了南方重要港口之一。两宋时期.泉州港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至元代进入极盛时期.成为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贸易大港。明清两代,泉州的海外交通贸易逐渐衰落.[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许泉 《文物》1959,(10)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海滨,是我国东南文化古城;也是我国古代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从公元六世纪的南朝开始,亚、非各国人民便不断渡海来泉,进行和平貿易和传教。特別是宋元时代,泉州海外交通得到进一步发展,被誉为世界最大的貿易港之一。泉州海外交通史,也是我国与亚、非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通过海上和平貿易,进行了經济文化交流。为整理这分历史資料并予陈列,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于1959年7月15日建成开馆了。这不仅是我国博物馆事业中又一新成就;也是研究亚、非人民友好历史的重要一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通过四百七十九件历  相似文献   

8.
泉州是我国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同时也是一座富有神奇色彩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文化广融博纳,在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海外的舶来文化兼容并蓄,因此史学界譬喻它为“宗教博物馆”。在泉州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宗教文化,有些已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消失,有些则融入泉州地方文化之中,这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相似文献   

9.
在21世纪,加快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矛盾日益突出.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通常显示着这个城市既往文化创造的极致.泉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世界多元文化的汇合之地,而泉州老城区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最好见证.泉州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切实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成绩斐然,但也存在较多问题.研究采取相应对策乃是当务之需.  相似文献   

10.
自2008年以来,福建霞浦、福州、福清、屏南、晋江等地发现了多种摩尼教科仪书、摩尼教造像和多种文物,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至今已历十岁,诸多学者发表论文已逾百篇,从历史、文献、语言、艺术、宗教等各领域各角度对霞浦摩尼教展开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国内学者林悟殊、杨富学、包朗用力较勤,国外以马小鹤、吉田丰、康高宝(Kosa Gabor)和古乐慈(Z.Gulacsi)等贡献尤多,可以看出,近年的研究成绩固然巨大,亦同样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诚当综而述之评之,以为后来学者之镜鉴。  相似文献   

11.
姚乐音 《南方文物》2010,(3):124-127
<正>伊斯兰教是7世纪中叶由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建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唐朝在泉州登陆,正值泉州港成为世界贸易大港。泉州伊斯兰文化,充分显示了泉州文化丰厚的历史积淀。中世纪时,来到泉州的海外穆斯林与当地人民  相似文献   

12.
泉州府文庙位于泉州古城核心地带,是中国东南现存规模较大的一组文庙建筑群,其主体格局形成于宋代,历史底蕴深厚。本次考古勘探在文庙区域发现宋元时期的地层以及砖铺地面等遗迹,对泉州府文庙历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泉州海外交通史略》李玉昆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泉州是中世纪世界著名的贸易港之一,泉州港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海外交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泉州港被列为考察的重点港口之一。泉州海外交通史的研究正在引...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古代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海上交通史料 ,以广州城为主要论述线索 ,全面阐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为广州是我国海上丝调之路的最早始发港和海岸城市。徐闻和泉州是在特定条件下 ,如徐闻在番禺城烧毁 ,南越国灭后的外贸中成为新兴始发港 ;泉州是南宋偏安后 ,朝廷特别经营下成为超广州的外贸中心 ,全国最大的外贸城市。在徐闻、泉州兴盛时 ,广州外贸并未消失 ,而只是退居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韩莎莎 《神州》2013,(31):8-8
摩尼教是一个起源于波斯的世界性宗教,在产生和发展阶段时借鉴许多西方宗教思想,其传播过程中又吸收了包括佛教在内的多种宗教因素而形成的。当摩尼教传入中国后,为了与中原地区佛教流行这一特定的宗教历史环境相协调,大量吸收佛教各方面因素以便于传教,甚至不惜披上佛教的外衣,亦可说摩尼教入华后已经是佛化的摩尼教。  相似文献   

16.
福建泉州是我国“海路”回族的发源地之一。现在泉州湾附近生活着二三万回民,其中有万余郭姓回民聚居在泉州湾东南畔的惠安白奇的十三个自然村。 1983年 9月,我随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人类学联合调查组在惠安白奇作了六天的调查访间,得到的突出印象是:白奇郭姓回族的原有文化特征已相当模糊了。本文从惠安白奇回族伊斯兰教和不吃猪肉的历史演变来探讨其文化变迁史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7.
呈现过"涨海声中万国商"盛景的泉州,古越族文化、中原文化与古代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诸种文化曾在这里交融汇合,泉州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30多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景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多种宗教都在此留有历史遗存,可以说是我国独一无二的"世界宗教博物馆"。  相似文献   

18.
“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这是1960年10月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来泉州视察时留下的诗句,董老用十个字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作出了形象的描绘。这南北一条街,正是泉州百年来最繁华的中山路。  相似文献   

19.
提起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不能不提及泉州海外交通贸易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宗教交融:而提起宋元泉州港鼎盛时期的海外交通贸易.则不能不提及提举福建路市舶司赵汝适及其《诸蕃志》。研究泉州港史的著名专家庄为玑先生曾经说:“泉州港史最重要的资料是南宋赵汝适的《诸蕃志》。  相似文献   

20.
泉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文化底蕴丰厚,经济发达,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首个东亚文化之都,闽南文化生态区的核心区域,具有丰富的建筑遗产,尤为突出的是红砖建筑。泉州红砖建筑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正面临日渐消亡的窘境。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对泉州红砖建筑的分布、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其保护利用的一点浅见,以期引起更多人来保护和研究这一特色地方建筑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