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久即分兵西征,开辟上游战场。从此,皖、赣、鄂三省成为太平天国的主要战区之一,太平军与湘军在广阔的水陆战场上相峙角逐,进行了持续十年之久的血战。而1853—1856年西征则奠定了往后6年上游战场基本战争格局。本文试图对西征初期战略问题作一探讨,剖析其阶段性演变,以再现战略指挥不断升级的动态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一八五五年初的湖口、九江之役,是太平军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著名战役之一,颇有研究价值。这一战役与在它之前进行的田家镇战役有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图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对两次战役的成败得失作对比分析。一战争经过一八五三年三月十九日晨,太平军攻克南京——天京,五月即同时开始北伐和西征。西征军进展极为迅速,相继占领了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的名城重镇。可是,他们却在极盛之时碰上了凶悍的湘军。一八五四年五月一日,太平军林绍璋部在湘潭大败,损失船只一  相似文献   

3.
自从拙文《太平军“第二次西征”若干史实辨析》发表后,围绕太平军“第二次西征”史实的讨论,先后又有金式《太平军第二次西征是战略决战吗?》(《安徽史学》1985年第1期)、苏双碧《会剿武汉以救安庆的历史真相》(《学术月刊》1985年第4期)、朱哲芳《试论太平军第二次西征失败原因》(《安徽史学》1985年第3期)等文章发表。这些文章都从不同问题和方面,揭示了太平军“第二次西征”历史真相,发表了不少独到的见解,拜读之后,颇受启发。但感到有些问题还需要继续探讨,为此,本文就有关问题再略陈己见,以求教同志们。  相似文献   

4.
太平军于1851年1月金田起义后,军事上节节胜利,1853年3月定都天京(南京)。太平军进京后,政治上出现腐败,大兴王府,热衷声色;争权夺利,内讧分裂;互相猜疑,自相残杀。上层的腐败、昏庸、分裂,造成军事上屡屡失利。1864年初,天京被围。6月天王洪秀全怀愤而逝。7月天京陷落。“太平军历时14年,转战18省,攻克600多个城镇”,给清封建王朝及西方势力沉重打击。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的失败,但在长江南北各战场数十万太平军,仍顽强抵抗清军的进攻。长江以南浙江、江西的太平军,遭到清湘军、淮军的围攻夹击,大部并入太平军侍王李世贤与康王汪海洋部,转战广东、福建。9月上旬李世贤、汪海洋率十多万兵由粤入闽,攻占武平、大埔、龙岩、永定,向漳州进军。  相似文献   

5.
蓝盛春,是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麾下重要将领,1862年春,太平军远征西北的主要统帅之一。对于他的历史,遗留甚少,我们根据各方面材料综合,大体知道他原叫洪仁春,因避讳改姓为蓝,广西人,参加过金田起义。1853年参加太平军西征,此后即留在皖北,曾随胡以晃夺取庐州(今安徽合肥),击毙皖北团练首领周盛华,先后任第十五检查,付丞相,1858年守卫庐州要镇派河驿,后升亮天义、祜王。1864年春,天京危急,汉中的陈得才和蓝成春,分路疾驰来援,声势浩大,“但见旌旗遍岩谷,多不由路,惟漫山而进”,“前队虽入皖,后队计尚在鄂”。5日,前军(《弢园随笔》),可是行抵安徽英山附近,天京失陷耗音传来,军心开始混乱。11月  相似文献   

6.
郑振 《安徽史学》2002,(3):36-38
广德发现的清咸丰五至七年宁国府谕札是太平天国天京事变前后太平军皖南军事活动的倒影。五折谕札再现了太平军攻陷徽州、战略放弃芜湖,后又败走宁国府的三次战事,反映了太平军在天京事变前后军事形势的变化,清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上所受到的沉重打击,各反动势力之间由此而产生的深刻矛盾。从一个侧面说明革命领导集团的分裂、各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是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五折谕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石达开出走     
在太平天国首义诸王中,石达开年纪最轻,有突出的军事才能。太平军从广西向金陵进军,途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石达开均为开路先锋,攻城夺镇,所向无敌,号称为“石敢当”。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石达开和杨秀清、韦昌辉同为洪秀全的重要辅臣。后来又在西征战场上,大败湘军于湖口、九江等地,迫使曾国藩投水自杀(遇救)。在天京事变中,他兴师靖难,支持洪秀全平定韦、秦、陈的叛乱,被朝野尊为义王,并成为洪秀全的首辅大臣。但就在这之后不久,担任如此重要显赫职位,集声望功劳卓著于一身的石达开,却径自率部20万出走天京,与洪秀全分袂,…  相似文献   

8.
太平军在北京李惠民1853年3月太平天国攻克南京,改为天京,并建都于此。为了尽快推翻清王朝取得全国胜利,天王洪秀全等针对当时军事态势作出分兵北伐的决定。以林凤祥、李开芳为主帅于当年5月从扬州出发,开始了以攻打北京为战略目标的北伐。太平军势如破竹,于当...  相似文献   

9.
咸丰六年(1856),江南提督向荣死后,和春接替了向荣的位置。咸丰七年,和春当江宁将军。 咸丰十年春,太平天国天京会议后决定东进苏、杭,以解天京之围。和春任江南大营主帅,太平军破江南大营,和春逃到苏州进城不得,又逃浒墅关,当时,太平军正声势浩大地南下,和春已溃不成军,走投无路,只得在浒关上吊自尽。 堂堂主帅,为何落得如此惨败的下场? 清军所以有实力和太平军作战,他的粮饷来源主要在苏、浙。如太平军攻克常州,缴获大米四万多石,“粮台府库储银七、八十万,火药数十万斤”(《武阳志余》卷五《兵事》)。攻克无锡,“缴获粮食三百余万石”(《纪无锡县城失守克复本末》)。攻克苏州,缴获的粮食,白银更多了,1860年3月19日,太平军又攻克杭州,同日下丹阳,击毙消江南军务提督张国梁。  相似文献   

10.
太平军水营,从1852年12月萌发到1863年11月唐正才牺牲而解体的十一年中,所进行的重大水战大都集中在定都天京后到1857年10月的第二次鄱阳湖水战期间。这些长江水战的作战目的,无非是想沿江而上,重新夺取沿江战略要地——安庆、九江、武昌,以便有效地保卫天京的安全。由此,发生的一连串的水战,其实质量系为了争夺长江控制权。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久,立即组织一支精锐部队,发动北伐。北伐之役,曾震惊中外,对当时整个革命运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北伐战士足迹所至,全程达一万二千里,经历江苏、安徽、河南、山西、直隶、山东六个省(一路返旆进入湖北,与安徽之西征军会合)。北伐军前锋曾抵达天津附近。直隶京津是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中心地区,咸丰皇帝见太平军锐不可挡,象一把利刃插向清朝要害,曾哀叹说:当年崇祯皇帝殉国的命运恐怕已离自己不远了。马克思在《法国和英  相似文献   

12.
1856年10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的上空正翻腾着杨、韦内讧的阴云。北王韦昌辉在杀害了东王杨秀清及其两万部属后,又阴谋杀害翼王石达开。石达开逃往安庆,起兵东下进攻天京,讨伐韦昌辉。韦昌辉急忙加强对天京的防守。天京的形势分外紧张。这一天,一队太平军将士手捧韦昌辉的将令,从天京城南的聚宝门(今中华门)冲出,直奔长干桥南,进入位于雨花台山麓的大报恩寺。经过几年的战火,大报恩寺早已残破不堪,惟有那著名的琉璃塔仍巍然矗立着。这队太平军运来炸药与易燃物品装入塔内,只听轰然一声巨响,整个琉璃塔便陷入浓烟烈火…  相似文献   

13.
太平军第二次西征的失败,在太平天国史上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究其失败的原因,有一种意见认为,是由忠王李秀成对第二次西征战略决策取消极态度所造成的。但这种意见却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初步看法,以请教于同志  相似文献   

14.
雷颐 《炎黄春秋》2010,(3):85-86,84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是江南重镇,清代是江苏省城。太平军占领苏州后,为太平天国苏福省省会,忠王李秀城长期精心经营苏州,想将其建为第二个天京,是太平军占领的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攻占苏州,当然是时任江苏巡抚李鸿章梦寐以求之事。  相似文献   

15.
(一)南京是太平天国革命的首都天京,是当年的政治中心;从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克南京起,直到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止,太平天国政权在南京有十一年又四个月之久,比在其他地区活动时间  相似文献   

16.
太平军自1853年5月8日开始北伐,10月29日,兵锋直达天津杨柳青,眼看就要拿下北京城,但为何却失败了呢?原因之一就是北伐军所有与天京的交通与通信都被清军截断了,造成太平军人流、物流、信息流不通,苦战两年后,最终于1855年5月底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17.
太平军第二次西征,作为太平天国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在五十年代末年以后,才开始被人明确写进史册。论者往往把这次战略行动的胜负,看作是太平天国存亡的关键。然而,如认真探究一下太平军第二次西征的具体史实,即会发现,目前流行的中国近代史和太平天国史著作,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有关史实的论述,是颇多歧异的。在此,笔者想把一些不很清楚的问题提出来,特向治太平天国史的同志求答。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对天京的城市管理■文/周志生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取南京,改名“天京”,在此定都,正式建立与满清王朝相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成为当时中国革命风暴的中心。南京是座历史名城,到了清代,许多达官显贵云集南京,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两江总督府、江宁...  相似文献   

19.
清朝后期,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更趋尖锐。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定都并改称天京。1854年,太平天国开始铸钱。  相似文献   

20.
祁门县城内东衔敦仁里洪家大屋的墙上,有一列为省重点保护文物的太平军题字:“太平天国粤东前营叶”,面积约一平方米,至今字迹清晰。据祁门县志(同治志)和其他史料记载,从1854至1862年的九年中,太平军曾七次攻占祁城,石达开部1856年东返天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