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结合献记载和实物考查,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清代四川籍书画家张问陶的书画艺术。对其艺术特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这帧小横披,是父执涂月僧先生所赠。行书七言绝句二首。第一首《家居旧作》:"频年驱马即天涯,腊雪春风感岁华。不及帘前双燕子,年年来绕故园花。"第二首《奔牛道中作》:"层楼高榭间精蓝,人隐红窗影半含。画艇乱摇三汊水,任他分路到江南。"款为:"甲子春分船山",下钤"张问陶印"白文和"船山"朱文印各一枚。原是四块斗方,我得到后请刘竹书师傅重新装裱成横披。  相似文献   

3.
肖亚男 《收藏家》2007,(8):87-90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杜诗论文》五十六卷,两函十六册。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江苏常州岱渊堂刻本。书长24.3、宽15.6厘米,半叶9行,行22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版框高19.6、宽13.6厘米。卷端题名后列"吴兴祚伯成定、武进吴见思齐贤注、宜兴潘眉元白评、武进董元恺舜民参"。《杜诗论文》岱渊堂刻本并不十分稀  相似文献   

4.
李阳 《沧桑》2010,(2):233-234
作为清代"性灵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张问陶素以直抒真性情见称。本文通过对其闺情诗的分析,进一步探讨船山诗之不同流俗、至情至性,及其在清中叶诗坛所特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传淮 《收藏家》2008,(6):61-62
最近,我从《收藏家》2007年第8期上,拜读了肖亚男撰写的《张问陶批点杜诗论文赏析》一文,发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杜诗论文》(共56卷,清康熙十一年江苏常州岱渊堂刻本,在该书的行间及天头有近3万字的批点)一书中的批语,系伪托清代乾嘉诗豪、书画名家张问陶所为。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6.
读张问陶<南台寺饮酒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大学博物馆珍藏的清代张问陶<南台寺饮酒图>,不仅绘画富有特色,而且有众多的题画诗,题者大都是四川近代史上的名人,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文中对此作了详细介绍,并对相关问题作了考证和探析.  相似文献   

7.
四川大学博物馆珍藏的清代张问陶《南台寺饮酒图》,不仅绘画富有特色,而且有众多的题画诗,题大都是四川近代史上的名人,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中对此作了详细介绍,并对相关问题作了考证和探析。  相似文献   

8.
坭兴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岁月中,历经岭南各族人民的创造和传承,形成了具有广西地域特色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古代纵横交错的历史文化网络中考量坭兴陶的嬗变,是弘扬传统文化、树立坭兴陶文化自信而急待论证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徐倩倩 《南方文物》2022,(1):173-186
龙凤耳陶簋是春秋时期出现的仿铜陶礼器,沿用到战国时期。簋身为盆、盂或豆形,腹有对称的龙耳、凤耳,耳多形体较大、造型夸张,器身及耳有彩绘。山东地区出土较多,其他地区也有少量出土。本文在对此类陶器进行型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其空间分布、器物组合等,发现此类仿铜陶礼器在滕国、鲁国、齐国都各有不同,透过不同区域的代表器型,可以窥及背后的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0.
姜涛  周小兵 《中原文物》2012,(4):105-107
彩绘陶是先入窑烧制成器,再在器物上施彩绘制。我国的彩绘陶兴起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姆渡文化发现的两片彩绘陶片,是目前最早的彩绘陶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新石器时代各区系文化出土的陶作了序列排比及类型分析,指出陶可分实足与袋足两类,它们各自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途径,实足起源于海岱文化区,袋足起源于太湖文化区;纠正了以往一般认为袋足由实足发展而来的看法。这对于确立良渚文化的时空框架,理清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以及良渚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历史地位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苏奎 《四川文物》2020,(4):57-64
近年,在四川崖墓当中发现了新奇、罕见的陶翼虎,年代为东汉中晚期。陶翼虎背部方形或者圆形的孔洞模仿自商周时期的铜虎尊,显然,其用途应为陶牺尊,而不是以往学者们所说的陶器座;其羽化造型的思想渊源来自两汉时期的升仙思想,既有本地因素的直接影响,也有关中因素的间接影响;其写实的模塑表现方式与本地崖墓当中的动物俑完全一致。总的来看,四川汉代陶翼虎是融合了早期牺尊造型、本地升仙思想和陶俑艺术的复古创新产物,颇具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这类器物被随葬于崖墓当中,不仅是仙境模拟之物,也反映了个别墓主人的思古之情。  相似文献   

13.
劉奕 《中华文史论丛》2020,(2):303-335+403
陶淵明詩歌以自然超妙爲宗,但古今詩人、學者卻不乏陶詩極富力量的各種議論。只是陶詩的力量究竟何在,其存現方式有哪些,卻一直缺少專門論述。其實陶詩同時具有承載包容和超拔絶俗這兩種力量,這源於其人格上曠達深静、疏淡樸拙與憂憤沉鬱、耿介峻潔二者的融合。表現在詩歌上,可以從三個方面觀察其力量的存現:其一是從風格上的"左思風力"來審視;其二是從"介"與"拙"的自我認同與自我描繪來看;最後則可以從較隱秘的字法、句法、章法上發現這種深厚廣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烧陶师     
比黑土枯竭更快的是人的改变。烧陶师的下一代似乎再不愿像他们的祖辈一样日复一日守着炉火  相似文献   

15.
朝鲜半岛南部地区、日本和中国南方一样,都有发达的硬陶文化。本文从技术、资源、社会背景等方面对三个地区的硬陶文化作了比较研究,分析了与发达的硬陶文化密切相关的因素。土壤成分中硅铝含量高,成为这三个地区陶器高温烧成的有利条件,至少与其他地区相比,在硬陶的量产上更具优势。同时其他可用作礼器的高档容器相对不发达或欠缺,使得这些地区在经济、技术达到一定水准后,不得不将大量人力、物力投资于陶器生产。相反,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楚时的长江中游、朝鲜半岛北部的乐浪,除土质条件以外,还因将资源和人力主要用于青铜铸造、砖瓦烧制等,而没有形成发达的硬陶文化。  相似文献   

16.
二里头文化陶字符多见于伊洛河流域,以具有首都地位的二里头遗址数量最多.二里头文化陶字符主要限于本遗址内使用,为生产、生活、祭祀活动的记录.除一部分继承当地河南龙山文化陶刻符造型之外,多有所创新.对于先商文化南关外型影响明显.二里头文化早、晚期陶字符在字形、字频、载体等方面存在的分界现象支持学界的分期认识.  相似文献   

17.
张勇 《中原文物》2003,(3):48-53
在河南出土的汉代建筑明器中,以豫西地区陶水榭最具特色,不但数量多,而且具有时代连续性。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豫西陶水榭的类型、年代、产生的地理环境、用途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沙伲 《黑龙江史志》2012,(14):47-48
皋陶是"上古四圣"之一。皋陶文化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兴"五教"、定"五礼"、创"五刑"、立"九德"、亲"九族",皋陶的贡献体现在皋陶文化中,主要是破天荒地系统提出了一系列思想观念,而就是这些思想观念,竟成为千古铸造华夏民族之魂的圣火和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9.
皋陶墓     
皋陶墓位于安徽六安市东郊 ,周围一定范围内分布着近百处新石器至商周时期的古墓葬、古城址。 1 989年被安徽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20.
再论大汶口文化的陶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大汶口文化中出现的陶刻符号,就其意义问题,曾引起学术界的热烈争论。从 60年代首次发现于大汶口文化遗址以来,一直没有间断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本文通过相关文化的区域特征和刻划符号出土的背景资料,阐明大汶口文化的刻符,并非具有文字的意义,应该与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