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刚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3):82-86+149-150
初唐的吐蕃应已织造丝绸,都兰出土物当含其产品。在少数民族统治的地区,工艺美术品样貌常晚于汉地的同类,重要原因当为其统治集团喜爱早年受赐物的样貌,令工匠依样制作。唐代的丝绸外销屡遭禁断,合法的出关主要是马价绢和赐赠品。或因丝绸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到元代中叶,朝廷依然禁断其外销。  相似文献   

2.
清雍正朝的官造玻璃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玻璃器是清代工艺美术品中的新宠,备受皇家珍爱。清代的玻璃制造始于康熙朝。雍正朝在此基础上继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制作为皇室享用、馈赠的玻璃器皿。本文通过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有关雍正朝玻璃制作档案的整理,并结合现存珍贵的玻璃实物,系统地对雍正朝玻璃厂制作的玻璃品种、工艺、用途及风格特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铜镜是中国艺术价值极高的工艺美术品,制作水平更代表了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历程,辽金铜镜是一批富有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铜镜、过去不为人所识。由于考古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辽金时期的铜镜在中国古代青铜镜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为我们认识和研究辽金时期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因此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4.
印章琐谈     
印章通称为篆刻艺术,是指用篆书和雕刻制作的工艺美术品。因为印章的文字,过去大都是用篆文,所以叫做篆刻。  相似文献   

5.
19到20世纪西方阳伞受中国文化的传播影响,多以丝绸为伞面,伞柄多采用象牙等材质,制作工艺具有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特征,是见证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目前国内针对阳伞修复的研究和实例鲜见,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藏19世纪西方绸面阳伞为例,在利用便携式显微镜和近红外光谱仪无损分析织物材质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经工艺研究、制作支撑物、伞面拆除、平整、修复、拼合等步骤完成阳伞修复。重点研究阳伞修复的形制分解、修复支撑物模具的设计制作,此为阳伞修复的关键,可为此类文物的科学修复保护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栽桑、养蚕和利用蚕丝织造丝绸,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考古出土的丝绸实物是丝绸起源、织造工艺、纺织技术、丝绸艺术的忠实记录。丝织品是由蛋白质组成的高分子材料,易于受多种因素影响而降解老化。对古代丝织品的老化原因及老化程度的确定,是研究、选择及评价保护方法的重要依据,并可为后人提供与丝绸文物保存状况及其变化有关的基本信息资料,从而使对丝织品长期跟踪研究、保护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许亭 《神州》2014,(18):199-199
丝绸之路从何而来?在漫长的岁月里,这只是一个属于中国人的秘密。虽然早在公元前6-5世纪的时候,古代游牧民族的驼队已闯过亚欧内陆的沙漠、戈壁和荒原,将中国的丝绸售到西方,但对西方人而言,产丝之国"赛里斯"仍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关于中原的桑丝技术如何传播到西域,《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传丝公主"的美丽传说。从出土实物看,中原的丝绸技术首先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到新疆及中亚一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已出现养蚕和丝织生产,并在不断地文化交流中产生了大量融汇中西艺术风格的丝绸制品。  相似文献   

8.
清代漆器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漆业经过元明两代,进入清代,更为繁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制作的规模扩大,超过了前代;其二,制作工艺在原先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品种。其中,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盛,代表着清代漆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此后,漆器制造和其他工艺美术品一样,逐渐走向衰弱。本文撰述  相似文献   

9.
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的等价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钱币匮乏 ,对外贸易及大宗贸易中主要用金银器皿和丝绸支付物价 ,同时也使用金银钱币。由于金银钱币和器皿及丝绸分割困难 ,不利于小宗贸易 ,因此从吐蕃占领敦煌到归义军时期结束 ,敦煌贸易市场一般使用实物支付物价。作为交换计算价格标准的等价物 ,系以麦为主 ,辅之以粟。  相似文献   

10.
研究明清丝织物总要面对实物不足的困境,以方志记述来补充实物缺失是有效的弥补手段。明清丝织生产聚集于江浙一带,江浙方志中的丝织史料尤为丰富,主要存于物产、风俗、贡赋等内容中,反映了当时丝织生产及使用状况,是研究明清丝织物的重要资料。这些史料直接或间接记录了丝绸的品种、工艺、色彩及图案,或可与实物形成互证,或可补充实物缺失,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方志中的丝织史料有清晰的地域和时间信息,依照时间顺序纵向对比,可以总结审美风气之变迁;依照地域线索横向对比,则可归纳生产分布之格局,具有其他史料难以比拟的优势。学界如能重视并充分利用明清方志史料,必将能发现更多的新材料、新问题,推动丝绸艺术史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1.
埃及发现公元前十世纪中国丝绸李华纽约时报1993年3月科学版刊载文章说,最近在埃及一木乃伊头发上发现一束中国丝绸,为我们研究古代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这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横贯欧亚的古代贸易活动以某种形式开始的时间很可能比人们以往认为的要早许多...  相似文献   

12.
路智勇 《文博》2014,(1):70-74
"捻金线"是最经典、最成功、应用最广泛的丝绸文物装饰用金属线类型。随着对"捻金线"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技术信息被揭示出来,同时对"捻金线"命名的合理性也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并有学者提出了"缠金线"的新命名。本文通过对传统"捻金线"制作工艺的调查,探究"捻金线"制作的技术核心,结合古代"捻金线"出土实物的技术信息规律,并对"捻金线"名称在历史文献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梳理,综合以上研究厘清了"捻金线"得名的缘由,证明"捻金线"的命名合理无误。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运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红外光谱等分析技术,对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部分青铜器表面进行了显微观察和检测分析。显微观察结果表明,青铜器表面附着有经纬组织明显的纺织残留物,根据保存状况可以分为纺织实物、炭化物和泥化物;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表面光整、截面呈三角形;结合显微红外分析结果,可以确定残留物的原料为蚕丝。实验结果证实了三星堆文化时期丝绸的存在,也探明了丝绸的发现位置,根据赋存状况,推测丝绸与青铜器、金器共同构建了三星堆祭祀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道的几个子项目中,如杭罗、蜀锦等拥有实物形式的项目所面临的困境大同小异。首先,工业化生产格局下,高质能的化学纤维大大挤压了丝绸的传统空问,丝绸的传统文化属性越来越弱,而只是成为一宗数据巨大的优质服装服饰面料。比如,大部分消费者在提到蜀锦时,第一反应是"传统被面""面料"等。换言之,在人们的印  相似文献   

15.
南京市博物馆征集的两件明代丝绸服装经苏州丝绸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修复后面貌一新。本文对服饰的修复过程与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记述与探讨。同时对这两件丝绸服饰的主人身份、产地、制作时代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南京市博物馆征集的二件明代丝绸服装经苏州丝绸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修复后面貌一新。本文对服饰的修复过程与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记述与探讨。同时对这二件丝绸服饰的主人身份、产地、制作时代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赵丰  袁宣萍 《文博》2009,(6):348-353
彩绘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织物装饰工艺,文献上有记载并有历代出土实物的佐证。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的数量最多、技术最完善、图案最丰富的彩绘丝绸属于辽代。从辽代耶律羽之墓出土彩绘丝织品的鉴定和分析来看,辽代丝绸手绘色彩中最常见的为金、银、红、黑和白色等,均为矿物颜料,用毛笔在绢地或绫地上以勾勒着色和线描的手法进行彩绘,特别是在提花纹样的轮廓上作线描是辽代丝绸彩绘的特色。图案风格较丰富,体现了辽代艺术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8.
《文物》2017,(9)
<正>本文的讨论虽然以元代陶瓷为主题,但是当年的陶瓷文献存世极少,倘若仅凭它们对证实物,多数问题或许永远无法索解。因为陶瓷属于手工业,手工业的通则也一定适用于烧造,而手工业文献今存尚多,故本文征引的手工业文献较多。由于丝绸是元代最重要的手工制品,又与陶瓷同属手工艺,而丝绸文献大量遗存,故在本文征引的手工业文献里,记述丝绸的不少。一浮梁磁局职掌按照《元史》的记录,浮梁磁局是皇家的瓷  相似文献   

19.
夏鼐对稻、粟、小麦、番薯,人类食物的起源;蚕、桑、丝绸人类衣着实物;马、车马坑人类出行工具等作了深入的研究,阐述了古代农业的发展与实践,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演进。  相似文献   

20.
法门寺唐代丝绸捻金线是大批量出土的早期中国丝绸装饰金属线。本文以法门寺捻金线的形貌观察和材质科学分析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捻金线制作工艺调查线索,分析"捻"金线的相关历史文献,排除利用其他捻金线技术制作法门寺捻金线的可行性,并通过实验室模拟验证,得出法门寺捻金线是通过对芯线加捻,在芯线旋转过程中将金箔条自动捻绕在芯线外而制成的技术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