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Summary: Charcoal analysis data from 15 megalithic monuments in the highlands of Serra da Aboboreira, north-west Portugal,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terpreted only in terms of presence/absence of taxa, give us important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vegetal cover of this area and the relationships with man, from the Middle/Late Neolithic until the Early Bronze Age.  相似文献   

2.
3.
Instrumental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INAA) has been applied to archaeological samples at the Portuguese Research Reactor (RPI) since 1973, and the number of samples analysed has increased steadily since the mid‐1990s. Archaeometric applications of INAA at RPI include the analysis of archaeological ceramics and the stones used in monumental architecture (menhirs) and other historical monuments. A programme of analysis also exists for measuring the precision of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certified values of geochemical reference samples. In addition, the study of interference factors is performed to obtain better accuracy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concentrations of some elements (e.g., corrections for spectral interferences from uranium fission products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barium,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zirconium).  相似文献   

4.
吴志才 《人文地理》2012,27(4):147-152,136
从夏朝建立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近四千年之久中国古代社会,休闲受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科技水平、文化宗教等影响下,休闲活动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从休闲社会阶层、休闲内容、休闲空间等方面分析中国古代休闲活动发展演变,总结了其演变规律及其原因。最后从休闲阶层、休闲内容和休闲空间三方面总结了中国古代休闲特点。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地关系的生态旅游地域系统演变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卫红 《人文地理》2006,21(4):74-78
本研究通过建立人类活动无序度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用简化系统结构关系的方法测算生态旅游地域系统熵值,以此来分析生态旅游地域系统的功能状况;生态旅游地域系统中人类活动主要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当地社区和居民的活动和当地旅游业活动三个方面,构建了27个具体指标来评价人类活动的无序度;生态环境承载力主要通过自然基础、生态系统、水资源和大气环境四个方面共8个具体指标来测算。最后通过生态旅游地域系统熵变即两个不同时刻人类活动无序度熵变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熵变差值,来判断生态旅游地域系统在时间断面上的演变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6.
刘震  杨勇  吴丹丹 《人文地理》2022,37(5):121-129
基于网络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法和条件Logit模型,分析了上海购物中心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上海购物中心的空间布局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观察期内,其空间分布的轴线均呈东北—西南走向,整体布局趋向均衡。(2)上海购物中心具有全域分散化与局域集聚化并存的演化特征。中、外环附近的购物中心密度逐步提升,区县、街道的空间差异不断缩小。在城市不同方位上,则形成了一个核心集聚区、四个次级集聚区的空间组织结构。(3)市场需求、地租成本、交通可达性、政策规划、集聚因素对购物中心布局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时间推移,休闲资源和政策规划的影响有所减弱,购物中心倾向于从集聚发展中获益。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及工业化主导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为了揭示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及演变机制,分析了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并从工业化、区域政策和城镇化等方面分析了其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机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湖南省经济正处于空间集聚过程,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模式;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与工业化、区域政策和城镇化存在内在联系和耦合关系,其中工业发展是湖南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经济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基于城市流和连锁网络模型,构建了2000年、2005年和2013年中原经济区复杂产业网络的有向拓扑结构图模型,借助复杂网络相关理论和方法及PAJEK软件,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复杂产业网络的结构特征和演化特征。结果显示:1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马太效应",网络呈现出无标度网络的"择优增长"特征。2郑州、信阳和邯郸在中原经济区复杂产业网络中具有良好的资源控制能力和重要的地位,网络水平发育不明显,产业网络密度偏小。3在中原经济区复杂产业网络中,产业度与产业集聚系数表现出反向关联,与介数中心性呈现正向关联。4中原经济区产业网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朝着更加复杂化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多尺度的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演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差、加权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从县域、地市州和四大板块3个尺度对湖南省1990-2013年区域经济差异演变进行测度,进而采用泰尔指数对全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在3个尺度上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且表现出较明显的尺度特征和尺度效应;2全省总体经济差异演进呈"M"型曲线,可划分为逐步上升、持续下降、再次上升、趋于收敛四个阶段;31990-2009年板块间差异对全省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从26.55%快速上升至51.35%,近年来有所下降并趋于稳定;4区域经济差异形成与演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发展阶段、交通建设、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以及国家宏观区域政策等。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84、1997、2003、2006年4个时相数据,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盐城城市工业、居住、公共服务用地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多种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三种功能用地的完整性、集聚性和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984-2006年盐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可划分为集聚、分散、再集聚三个阶段,同时演变中存在"工业围城"、城市中心区的工业和居住用地比重偏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华北平原农村居民点演变及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勇  邓祥征  吴锋  陈彤 《人文地理》2019,34(2):116-124
基于遥感图像分类解译数据,利用位序-规模模型、洛伦兹曲线、景观指数,定量识别了2000-2015年华北平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规模与形态演变特征,分析了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农村居民点南-北方向呈显著的空间分异与集聚特征,密度分布呈现南密北疏的态势,与面积规模分布存在局域负相关;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显示出密度增大、形状更加规则、斑块面积差异增大、斑块间邻近距离不断缩短的变化特征;总人口数量和乡村户数等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具有促进作用,乡村常住人口、乡村从业人员数量等的作用为负。  相似文献   

12.
认识人地关系要素因果反馈联系和构建定量模型是进行城市协调状态评价的关键,以"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为背景,探讨大西安人地关系协调演进趋势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突出表征城市环境因素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运行作用的基础上,优化指标体系,运用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函数构建复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度模型,对西部大开发以来研究区人地关系协调状态的等级与类型进行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灰色模型GM(1,1),预测2011-2020年研究区总人口与耕地面积的模拟值。分析发现:未来10年研究区的总人口年均增长13.99‰,耕地面积年均递减14.30‰,人多地狭的矛盾使生态安全将会受到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蔚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与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蔚州志和蔚县地名资料汇编为数据源,借助GIS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了蔚县乡村聚落商周时期至清朝3000多年间的空间格局演化特点。总体演化过程呈现由集中分布趋向随机分布的特征;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四个不同阶段的区域空间格局:"缓慢增长的壶流河一侧‘一’字形‘双核’分布模式"、"普遍增长的壶流河下游‘多核’分布模式"、"快速增长的壶流河两侧大范围增长带的空间扩展模式"、"稳定增长的壶流河两侧带状‘多核’空间分布模式"。根据演化特点和历史文化资料分析,总结了蔚县乡村聚落演化的自然条件、军事历史条件、人口迁移和经济贸易发展四个方面驱动因素。研究表明核密度估计法可以较好的表现聚落空间格局,方便历史聚落演化不同阶段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以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28个城镇为例,构建城镇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熵值法测度各城镇的中心性得分,评价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测度了1995年、2004年、2014年3个年份各城镇之间经济联系强度;借助GIS技术手段分析了城镇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格局,评价城镇等级体系演化特征;最后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了城镇经济空间联系和网络关系的演化规律,得出如下结论: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逐渐形成,经济重心由南向北转移,由右江区单中心逐步发展到兴义市、右江区、文山市三中心,再到兴义市发展成为强中心,平果县与靖西市具备发展为滇黔桂次中心城镇的潜力;城镇间的经济联系总体较弱,区域整体网络密度低,但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低等级城镇对高等级城镇的引力与高等级城镇对低等级城市的引力不同,形成两种不同的城镇网络体系,经济联系紧密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之间及中心城市与经济强县之间;三角结构的外围经济联系密度明显较低,对于大多数城镇来说,尚不具备经济辐射能力,辐射效应极弱。  相似文献   

15.
以人均GDP 作为测度指标,采用传统统计分析与ESDA相结合的方法,从时间、空间以及关联性三个方面对2005-2013 年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福建省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波动性增加,相对差异逐年缩小,其中福建省经济差异的最大贡献者是闽东南地区内部差异;②县域经济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但县域经济集聚性呈波动衰退状态,两级分化现象呈减弱趋势;③较发达县域沿四大交通线路呈“口”字型分布;④欠发达县域在部分省际接壤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出现经济落后走廊;⑤县域经济增长对全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表现为收敛;⑥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效应较强,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地名研究的批判主义转向,注重地方命名时地方意义的生产、再生产以及争夺。文章以黄岩岛地名的演变为例,研究其地名变迁背后的政治博弈。研究表明:①黄岩岛的地名演变是中、西方话语体系下国际行为主体政治角力的过程。②中国的黄岩岛地名演变彰显的是中国对其无可争辩的主权;西方殖民者的黄岩岛地名演变展示近代以来对南海及其周边地区的殖民统治;菲律宾当局对黄岩岛的更名,谋求建构国家认同、侵占更多海洋岛礁资源。③地名是集体记忆解构与重构的纽带和国家权力博弈的指示物。中国对内应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唤起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对外提升国际话语权,通过国际舞台阐释对南海主权维护的法理依据和坚强决心。  相似文献   

17.
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承良 《人文地理》2006,21(6):108-114
城市化、信息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群体化现象的大量涌现,使得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经济联系及其复杂性成为当前地理学研究的前沿与中心。基于经济联系发展与空间结构演替的共轭关系,通过相关统计资料统计分析,从城市化、交通化、工业化、信息化、服务产业化五方面归纳了建国来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发展历程:波动发展阶段(1949-1965年)、停滞不前阶段(1966-1978年)、快速发展阶段(1979-1989年)、全面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从经济联系作用的交通扩展与功能集散角度分析了武汉都市圈地域结构形态演变特征,揭示出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在城市扩展方向上呈现孤立-向心-离心-圈状-轴向变化,在空间形态上则表现为块状-星状-组群-圈状-带状演替,并对其未来高级形态--中部都市带发展提出空间组织构想。  相似文献   

18.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基于百度指数,采用空间自相关和变差函数分析我国居民对疫情关注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分异机理,运用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2020年1月16日-2月26日,全国范围内疫情的网络关注度呈先升后降的"倒V型"演变趋势,武汉"封城日"是其重要的时间拐点.②...  相似文献   

19.
20.
刘孟阳  林爱文 《人文地理》2015,30(6):113-120
通过ArcGIS利用区位商、最近邻距离分析、核密度分析与定向分布分析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武汉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创意产业总体呈集聚状态,依据发展水平差异可分为核心区、潜力区与待发展区,并主要集聚在汉口"核心圈"与武昌"潜力轴"上。城市内创意产业功能分布与集聚分布主要呈由内向外扩展的演变特征。但根据产业特征、发展基础与发展阶段的不同,不同创意产业部门在不同区域的集聚形态、集聚强度、空间演化过程及发展趋势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与创意人才机构、文化传播设施以及创意交流空间集聚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