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台县地埂坡M4壁画娱乐图中绘四人。通过对四人发式、服制和服色之研究,推知其发式为鲜卑髡剃之辫发,服制为鲜卑常着之袴褶,服色为鲜卑常见之赭色、黑色和白色。所进行的娱乐活动在表演形式上与鲜卑传统力士舞相吻合,应为鲜卑传统舞蹈。而其击打之乐器或是鲜卑传统乐器之虏鼓,或为秦汉时期发轫于北方游牧民族鼓吹乐中的手鼓。该图表明十六国时期表氏县(高台县境)及其周围生活着为数不少的河西鲜卑,独具特色的河西鲜卑文化丰富了古代河西地区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甘肃高台地埂坡一号晋墓前室所反映的仿木结构,摹写的是一土木混合结构融合横向构架建筑的其中一间,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结构清楚的中国古代建筑横向梁架形象实物,对研究河西地区魏晋墓葬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史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高台地埂坡M4墓葬壁画娱乐图像演奏的乐器是龟兹乐中的腰鼓,表演的形式来自西域的胡舞:胡腾舞或者胡旋舞,是发源于龟兹地区的苏摩遮舞蹈的一个截图.苏摩遮是队舞的起源,发端于十六国,形成于唐宋时期,是中外乐舞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高台县地埂坡M4墓葬壁画娱乐图由击鼓图和角抵图构成。图中人物高鼻深目,髡发留辫,穿连衣窄袖长身短裙,经研究是粟特人的长相、发式和服饰。所击之鼓是流行于康国、安国的和鼓,又称应鼓、加鼓,即史籍记载的小鼓。而角抵图由于肢体未接触,很可能是康国乐、安国乐中的二人舞者。该图表明十六国时期酒泉郡表氏县(高台县)粟特人聚落已经存在,到西魏时代表国家出使突厥。  相似文献   

5.
高台一日高台县临近黑河,是河西重要的农业大县。近几年,高台发展很快,城区建设格外整洁、漂亮,黑河沿岸还规划了湿地公园,沿途很多旅游配套设施也在忙碌建设中。第二天上午,参观高台县博物馆。高台出土了很多魏晋时期墓葬,2010年8月,还在高台专门召开了关于魏晋壁画墓葬艺术的学术会议。这次  相似文献   

6.
羌女图像考     
孙彦 《华夏考古》2012,(3):123-126
通过对图像资料和传世文献、出土简牍的分析、比定,魏晋墓葬壁画中的羌女形象以及同类图像人物的民族属等问题得到了初步阐释。  相似文献   

7.
倪润安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3):37-61,160,161
石景山八角村魏晋墓是北京地区发现的一座出有特殊壁画石龛的重要墓葬。石龛出现的原因必与墓葬的时代背景及墓主人身份密切相关。本文从"晋制"演变发展的角度考察该墓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年代范围,首先进一步研究充实魏晋都城洛阳地区"晋制"墓葬的演变序列和阶段性特点,然后以之为参照,建立北京地区魏晋墓葬的演变系统,从而认为该墓的年代为西晋晚期,下限可到十六国初期。石龛壁画的中心图像是执麈尾正坐的男墓主人,这一形象是改进东汉旧样后、创新于幽州地区的新图式,体现了与幽州鲜卑的文化联系。本文由此进一步推测,八角村墓墓主人为遇害于蓟城的西晋并州刺史刘琨,该墓为二次改葬墓,石龛为段部鲜卑单于供奉的祭龛。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所见魏晋十六国河西墓葬壁画中,有榜题者共64例。这些榜题均在1-4字之间,简明扼要地说明指代内容。根据榜题指代内容,可分为三大类七种,第一类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有人名与身份、农牧生产场景、器物名、建筑名称等四种;第二类两种,即历史人物榜题和以奇禽异兽为代表的祥瑞和神话传说榜题;第三类一种,是书写于作为墓葬建筑构件的龙头之上表示方位的榜题。这些榜题广泛分布于敦煌、嘉峪关、酒泉、高台等地的魏晋十六国墓葬之中,书写灵活,书法多样,并且反映了丰富的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社会历史信息,为研究该时期河西历史、文化、风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
宋代是一个茶文化"风靡"的时代,茶文化影响着宋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宋代墓葬文化的改变和影响。文章以宋代墓葬中与茶相关的壁画为研究对象,通过壁画中的饮茶图与备茶图,来探讨宋代壁画中所反映出的"茶文化"的特点,以及墓葬壁画中出现"茶文化"因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郑怡楠 《敦煌学辑刊》2010,1(1):110-126
高台县地埂坡M4出土墓葬壁画中绘制有一幅精美的祥瑞图,主要绘制一条后爪屈跪身体直立前爪捧盘献物的龙,两边绘制有形似鹿有一角身上长翼的神兽。经过我们的详细考证,中间绘制的是河图洛书,两边是麒麟,即河图洛书麒麟双臻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