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西周至南北自制玻璃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玻璃起步较晚,大体始于西周初或先周(殷末),主要是蓝色、浅蓝色或绿色玻璃珠管,与玉、玛瑙配合制成“杂佩”。其时玻璃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并含有少量铅、钡,故称为铅钡玻璃,与西方钠钙玻璃不同而独树一帜。春秋战国时期,西方蜻蜓眼玻璃珠输入我国,从此,以仿羊脂白玉美若明月的“隋侯珠”为代表的自制玻璃与外来玻璃并存。西方(大月氏)吹制玻璃术于汉魏传入我国之后,也出现了自制的空心玻璃器皿。  相似文献   

2.
青海大通县出土汉代玻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共对12件玻璃样品进行化学组成分析.其中,部分样品还进行了密度测定,X 射线衍射分析和显微镜观察.此外,还对一颗黄色玻璃珠的表面层进行 SEM-EDX 分析.结果表明,该玻璃珠表面有金箔涂层.根据分析结果,青海大通县出土玻璃的基础成分可归为三类,即铅钡玻璃(Na_2O-PbO-BaO-SiO_2系统玻璃),钠钙玻璃和钾硅玻璃(K_2O-SiO_2系统)。此外,还对玻璃的来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玻璃画自欧洲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形成了广州和北京宫廷两个绘制中心。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文献档案的分析,指出玻璃画进入中国后首先在广州发展起来,后进入清代宫廷,宫廷画家在广州玻璃画师的指导下掌握了玻璃画绘制技艺。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广州和宫廷的玻璃画后来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且渐行渐远,以外销为主的广州玻璃画迎合着西方市场的需求,而宫廷玻璃画则为了适应皇家品位,逐渐与宫廷绘画风格相融合。  相似文献   

4.
玻璃,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但清雍正朝开始在宫中安装门窗用的平板玻璃则属于舶来品。而乾隆、嘉庆时期风靡一时的玻璃画,因其色彩鲜明强烈,具有喜庆气息,成为当时皇家贵族所追求的时尚。本文依据档案资料,结合故宫博物院所保存的玻璃画实物,讨论了乾隆朝玻璃画的内容与特点,并指出此批玻璃画原用于重华宫厨旁前殿的装修。  相似文献   

5.
中国玻璃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到今,玻璃从最开始的稀有物品和装饰品,到平常随意可见的日常生活用品,玻璃的历史不仅是一种从精神的文化到物质的文化,更是人们生活变迁的实证。从它的材料、用途、影响都能够反应出其背后深层次的东西,玻璃的发展就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从另一角度研究历史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玻璃画是一种由西洋传入的工艺种类,可作建筑装饰之用。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保存了一批(103块)规格和装裱相同的玻璃画,作者通过大量的档案爬梳、实物分析,并借鉴科学成分检测结果,认定其最初为乾隆朝用在为宴请蒙古贵族而临时搭建在紫禁城内的"玻璃蒙古包"上,装饰位置为蒙古包的窗户和槅扇门上,此项研究解决了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薛吕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4):110-119+154
清宫造办处玻璃厂的建立和沿革一直是中国清代玻璃研究中有待厘清的重要课题,而档案中“玻璃厂”和“玻璃作”等名称的出现,又为该题目增添了纠结不清的地方。本文通过《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和内务府档案等史料,梳理了造办处玻璃作坊的发展脉络,包括考察建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位于北京西安门蚕池口的造办处“玻璃厂”在19世纪的两次厂址变迁,以及雍正时期“玻璃作”的新建、运作和西洋人的活动,并利用以上一系列论述,明确了“玻璃作”与“玻璃厂”的区别及各自承担的功能等。  相似文献   

8.
清代镶嵌器物数量巨大且种类繁多,玻璃是其中一种重要的镶嵌材料。为探讨清代镶嵌玻璃饰件的成分特征和加工工艺,本工作采用微区X射线荧光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等方法,对故宫馆藏清代紫檀木边嵌玉石楼阁挂屏上的6件镶嵌玻璃饰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6件玻璃饰件属于K2O-CaO-SiO2体系,以石英岩引入SiO2作玻璃基体,硝石作助熔剂引入K2O,CaO有方解石和萤石两个主要来源;深蓝色玻璃着色元素为钴,浅蓝色玻璃着色元素为铜,蓝绿色玻璃为铜和铁共同着色,4件玻璃饰件乳浊剂均为CaF2;黄色玻璃以铅锡黄为着色剂并乳浊剂。通过显微形貌观察结合档案记载,认为镶嵌玻璃饰件是在熔制好的玻璃块上经过二次加工而成,加工工艺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治玉工艺。研究结果可为清代镶嵌工艺及玻璃制作工艺的研究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9.
酷品     
《南方人物周刊》2013,(14):98-99
渐变玻璃3D电视 飞利浦近日推出了渐变玻璃3D电视(DesignLine LED HDTV),它的主体是一整块玻璃,  相似文献   

10.
1921年,有着"南张北周"之称的民族实业家周学熙与比利时乌得米财团合作,在秦皇岛开办了远东第一家机械法生产玻璃的企业——耀华玻璃公司,开启了我国民族玻璃工业的创业之路。本文介绍了当时驻比利时使馆领事许熊章写给国民政府农商部的一封信函,从中可还原耀华玻璃公司的创建历史,折射出我国民族玻璃工业发展的最初契机。  相似文献   

11.
在清代数量众多的鼻烟壶中,以玻璃为材料制作的鼻烟壶成为一颗辉煌璀璨的艺术明珠。  相似文献   

12.
~(87)Sr/~(86)Sr比值用来测定第6-11世纪,在东地中海地区的4个产地的玻璃。而其样品取自Bet Eliezer,Bet She'an,Tel el Ashmunein和Banias。样品分为两种:低氧化镁或泡碱玻璃和高氧化镁或植物灰玻璃。样品原件均为容器,或大块的未经处理的玻璃。样品经用金刚石丝处理表面后,取约100mg玻璃碎片,经仔细的清洁处理以除污染,在硝酸和氢氟酸中蒸煮,至于,再用二级酸HNO_3及HCl改变氯化物,在2.5mol/L HCl中的溶液通过适当的阳离子交换柱,含微量的锶被收集,并在脱气单钽丝珠  相似文献   

13.
考古发掘中出土玻璃器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其中,通过对古玻璃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的科学分析,以探讨其工艺技术及产地问题,是古玻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研究,学界已对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工艺技术特点及产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杨凤明 《丝绸之路》2011,(24):28-29
本文主要介绍了甘肃省博物馆国宝级文物元代玻璃莲花托盏。元代玻璃器皿出土比较少,玻璃莲花托盏以精美的造型、亮丽的色彩突显出其强烈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浙江古代玻璃瓶目前仅见3件,分别出土于瑞安县慧光塔和杭州雷峰塔地宫中。本文对这3件玻璃瓶从器形、纹饰、制作工艺、玻璃质量等方面作了初步分析,认为这3件玻璃瓶代表了我国古代玻璃制品的铅钡玻璃和钠钙玻璃这两大不同系统以及国产与舶来两个不同的来源。文章还对玻璃瓶的用途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四川、重庆、贵州、广西、广东地区出土的100余个古玻璃样品的化学成分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结果表明:中国南方和西南地区的古玻璃制品主要由具有中国特色的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钾硅酸盐玻璃组成,可细分为五大系统类别:K2O CaO(~10wt%)SiO2系统、K2O SiO2系统、PbO BaO SiO2系统、PbO(~25wt%)BaO SiO2系统、CaO PbO(~40wt%)BaO SiO2系统。用因子分析探讨了我国汉代南方和西南地区的玻璃本地生产情况,表明该地区在汉代已经拥有自主生产古玻璃的能力。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上古玻璃的生产和技术交流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出土的一批战国古玻璃样品化学成分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化学成分体系的确定是中国古代玻璃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用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PIXE)、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ICP AES)等方法,对新疆、湖北、河南和重庆等地区出土的一批战国时期的玻璃珠(包含镶嵌玻璃珠)、玻璃璧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战国时期中国境内同时存在PbO BaOSiO2、K2O SiO2、Na2O CaO SiO2三种硅酸盐玻璃,分布的地域范围从中国的新疆东部一直到长江、黄河流域,以及南方的四川、贵州等地区。中国古代的PbO BaO SiO2和K2O SiO2玻璃在技术发展上应该具有密切联系。结合文献资料对这些玻璃的产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8.
刘瑶 《丝绸之路》2013,(8):51-55
公元前25世纪至公元前23世纪诞生于两河流域的玻璃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古老的人造材料之一。今天,玻璃已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极常见的普通材料,但在古代,玻璃的价值完全可以和黄金相比,其以绚丽的色彩和坚实的质地一直备受皇家贵族和高官僧侣的喜爱,成为古代上层地位的人才能够享用的奢侈品。纵观历史,中国玻璃器以其独特的风格享誉世界,既与世界其他玻璃产地的产品有所交流,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研究玻璃的起源及其诞生发展的过程,可以了解古代社会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和宗教观,并从中可知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摇光 《中华遗产》2013,(9):124-141
上海宝山区长江西路685号,醒目的黑色玻璃外墙冲击着观者的视线,这里就是2011年开幕的上海玻璃博物馆。它原为一座旧玻璃熔炉车间,设计师在重新规划架构时,刻意保留并突出了旧厂房的原有特色,使其别致而新颖。  相似文献   

20.
员雅丽  冯钢 《华夏考古》2020,(2):98-108
1982年太原北齐韩祖念墓出土了一件玻璃高足杯,我们用X射线荧光光谱对其进行了无损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这件玻璃杯是典型的萨珊草木灰类型玻璃。结合器形、纹饰和文献记载,推测其应为波斯萨珊使者向北齐进献的贡品,为萨珊玻璃沿丝绸之路传播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还对魏晋南北朝外来玻璃检测结果进行了总结,并系统划分了这一时期舶来玻璃的类型及其在中国分布的地域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