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城墙》是由中国城墙研究院等机构主办的专业学术辑刊,以深入持久挖掘、研究、推广、保护、利用中国城墙遗产,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助力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现有“城墙学研究”“城墙考古”“城墙历史”“城墙保护”“城墙利用”“世界城墙遗产观察”“成果评介”等常设栏目。诚向广大学者及关注城墙的有识之士征集以上方面的优秀稿件,欢迎赐稿。  相似文献   

2.
《大众考古》2021,(2):94-94
《中国城墙》是由中国城墙研究院等机构主办的专业学术辑刊,以深入持久挖掘、研究、推广、保护、利用中国城墙遗产,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助力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现有“城墙学研究”“城墙考古”“城墙历史”“城墙保护”“城墙利用”“世界城墙遗产观察”“成果评介”等常设栏目。诚向广大学者及关注城墙的有识之士征集以上方面的优秀稿件,欢迎赐稿。  相似文献   

3.
《大众考古》2020,(2):95-95
《中国城墙》是由中国城墙研究院等机构主办的专业学术辑刊,以深入持久挖掘、研究、推广、保护、利用中国城墙遗产,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助力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现有"城墙学研究""城墙考古""城墙历史""城墙保护""城墙利用""世界城墙遗产观察""成果评介"等常设栏目。诚向广大学者及关注城墙的有识之士征集以上方面的优秀稿件,欢迎赐稿。  相似文献   

4.
《四川文物》(双月刊)是四川省文物局主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四川文物》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四川文物》立足西南,面向全国,坚持学术性为主,知识性和资料性兼顾的办刊宗旨。自1984年创刊以来,已出版209期,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在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四川文物》现有"考古中国""探索与研究""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科技考古""文博论坛""古蜀文明""文明互鉴""近现代文物""学术动态"等常设栏目。为更好地促进学术交流,提升刊物质量,特向广大专家、学者征求以上方面的佳作,期望不吝赐稿。为使稿件能够得到及时处理,作者来稿时请注意以下事项:1.来稿一般为7000~10000字,做到齐、清、定。要求论点鲜明,层次清楚,文字精练。并附3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其中,摘要要求表达简明,语义确切,直接表明文章的内容、观点。  相似文献   

5.
张红霞 《丝绸之路》2012,(10):26-27
历史文化名城陇西有着2000多年悠久的筑城史,唐贞观始修,后经元、明所扩建。金、元以来,陇西是巩昌府的所在地,为封建王朝在甘肃境内设置的较高行政建置地区。陇西县城现残存的明代城墙建筑,见证了陇西古城昔日的辉煌。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城墙的起源与发展 探寻中国古城墙的起源无外乎从古文献资料和现代考古发现着手,有关我国“城”的出现在我国古文献资料中有一些零散的记载。如《轩辕本纪》云:“黄帝筑城邑,凿五城”;《礼记·祭法篇》正义引《世本》曰:“鲧作城郭”等。当然.仅凭古文献的只言片语是很难搞清楚我国城的起源问题的.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在全面回顾总结10年办刊经验,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重新优化栏目设置,突出专业性、学术性。热情期盼各地文博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界专家学者、热心人士关注本刊,并加盟支持、踊跃赐稿。专题研究关注文博行业重点工作,对文化遗产领域前沿问题、基础问题以及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专业解读、学术探讨,推动难题破解、创新发展。科研前沿国家文物局立项科研课题成果选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科研成果精选;其他研发机构有关文物保护前沿性科研成果选刊。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在全面回顾总结10年办刊经验,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重新优化栏目设置,突出专业性、学术性。热情期盼各地文博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界专家学者、热心人士关注本刊,并加盟支持、踊跃赐稿。专题研究关注文博行业重点工作,对文化遗产领域前沿问题、基础问题以及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专业解读、学术探讨,推动难题破解、创新发展。科研前沿国家文物局立项科研课题成果选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科研成果精选;其他研发机构有关文物保护前沿性科研成果选刊。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5~9月,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队在晋源镇康培集团苗圃内进行发掘时新发现一段城墙。新发现的城墙位于康培集团苗圃内西北角,西距大运高速公路约20米(图一)。此段城墙与地面上现存的西城墙方向一致,为了了解城墙的时代、夯筑技术等具体信息,在明确这段城墙的分布范围后,选择城墙南段进行了解剖。现结合发掘时的情况,简报如下。一、地层堆积新发现城墙的地层堆积,从解剖城墙时的探沟南壁剖面看,城墙东西两侧的地层堆积大致相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城墙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即龙山文化时代。它是由壕沟演变而来的防御工程,并逐渐代替壕沟而成为城市防御的主要手段。
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西周时代已普遍筑城,城和国已成为同义词。而且筑城技术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与今天的筑城方法十分相似。
城和市都兴起很早,二者之间也没有关系。由于西周时代城内设市,就出现了中国早期的城市。"城市"一词起源于战国,即设市之城邑谓之城市。  相似文献   

11.
《世界遗产》2014,(1):76-78
8处明清城墙位于中国6省8市,它们完整构建了中国南方与北方、都城与王城、府城与县城的逻辑体系,代表着长达500多年时间范围内的不同城市级别、不同地域范围却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中国城市制度体系,最大限度地代表了组成该遗产的完整的文化背景、观念及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城墙从原始聚落时代的壕沟发展而来,目前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城墙出现在大溪文化一期。至汉代,继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春秋战国时代两次筑城高峰之后,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三次筑城高峰,筑城活动十分活跃,城墙的修筑规模亦不断扩大,形成了较为严密的城墙防御体系,为以后各代城墙防御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5~9月,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队在晋源镇康培集团苗圃内进行了一次发掘,发掘城墙部分时发现一条东西向的引水渠。水渠两端位于城墙东西两侧,中部叠压于夯土内(图一)。2014年5月,对其进行了解剖,现将发掘和解剖的结果简报如下。一、地层堆积根据解剖时的情况,结合水闸南壁剖面介绍如下。第1层:现代耕土层。灰褐色土,质地疏松,较杂乱,包含植物根系、碎石块、砖块等。厚15~25厘米。  相似文献   

14.
缪小荣 《南方文物》2022,(2):181-189
中国早期城址阶段的闭合性城墙有圆形、方形和不规则形三类。三类城墙在地域分布方面,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老哈河及大小凌河流域也是其分布地区之一;设计特征主要体现在城墙的选址、城墙拐角的弧度、平面形状及城墙形体的大小等方面。仰韶时代以圆形城墙为主,龙山时代之后方形城墙成为闭合性城墙的主流。圆形城墙经历了从多到少的演变过程;方形城墙从少到多,并一直盛行;不规则形城墙数量有限,非主流形态,但长期存在。闭合性城墙在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主要见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夏代多见于黄河下游的中原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集中出现在英金河、阴河流域;商代以黄河下游习见,长江以南也有发现。  相似文献   

15.
城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阶段性的产物;城墙文化伴随城墙自始至终,是人类城市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当物质城墙消失以后,城墙文化仍然肩负着解读城市历史的功能。中国的城墙发端于新石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普及于秦汉,颠峰于明代大部分消亡于20世纪。其中有三次筑城高潮。现存的中国地面遗存城墙绝大多数为明清时期建造或修筑。到了近现代,重型火炮等先进军事设备在中国的出现,昭示着冷兵器时代城市防御工事——城墙原始功能上的蜕化与不足。最终导致大量地面城墙的消失。这种消失主要由自然界因素,战乱摧残和人为拆除三种因素造成,最严重和最彻底的是后者。  相似文献   

16.
明南京城墙设计思想探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认为明代南京城墙的平面为“南斗星”与“北斗星”的聚合形态,这一形式是朱元璋、刘基等人在明初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确立的。  相似文献   

17.
杨国庆 《世界》2006,(4):56-58
南京,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登临钟山而俯视,长江浩淼如练如线, 丘陵起伏如烟如黛。南京城墙,恰似这座美丽城市一条若隐若现的璀璨项链。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建造这座旷世城垣,先后动用民工百余万,在南京造城墙的时间总计长达39年,共修筑了四  相似文献   

18.
唐涓 《中国土族》2008,(3):40-41
天气渐冷的时候,离我家不远的北门坡口突然堆积了些建筑材料,高大的广告牌上这样解释:这里将在2008年7月前,矗立起一座城门楼,也就是说,将复原西宁城600年前的北门城楼。  相似文献   

19.
南京城于洪武元年正式动工,先后二十几年,最后完成于洪武末年。据最近几年的实地调查,共有33府行省、12州、150县和7镇提供了城砖,并有兵部、工部系统的造砖以及犯人造砖等。在制砖材料上当时一些县已开始了石膏砖的制作,也有用瓷土烧制的瓷砖。  相似文献   

20.
所谓“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是区别于“个体记忆”(individual memory)的一个社会学概念。社会学家认为,绝对私人的回忆,往往因缺乏逻辑和系统而显得校糊混乱,并且通常会因为时间消逝而变得零碎、散乱、淡化,相较而言,社会化的集体记忆,却能通过特定群体中存在一定联系的人所共享、传承以及共同建构,将最美好、神圣的事或物贮存在另一个维度里,形成可追溯的、增强社会认同感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