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蜀印章”与古代商旅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一) “巴蜀印章”是一类有别于传统印章的巴蜀考古文物,其显著特点是印面没有文字,而是一些图纹、符号。“巴蜀印章”皆为铜铸,绝大多数为圆形,少数为方形、矩形、半圆形、椭圆形,个别为八角形(峨眉) 及“”形(荥经)。圆形印章径0.8——3.5厘米不等,以径2厘米以下者居多;印体较薄,一般在0.5厘米以下;钮形较简单,一般为桥钮、鼻钮,个别为动物形钮。此外,在荥经南罗村,约相当于西周至春秋早期的墓葬中,还出土了骨质刻制的方形印一颗。(附图)  相似文献   

2.
1979年5月,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农民孟繁荣在平整土地时,于距地表约0.6米深处发现一方印章。印铜质,方形,有柄,柄端残。边长6.3、厚1.5、高3.6厘米,重850克。印文为  相似文献   

3.
1988年5月,房县门古镇狮子岩村的青年农民刘继群,在自己土坡地的坎下发现一灰色小陶罐。罐中藏有铜印一枚和重约一两的马蹄形银元宝一锭。印为黄铜铸,长方形。印面长9.2厘米,宽5.4厘米,边厚1.2厘米。直柱状纽,长9.8厘米,无穿。印重900克。印文共六字:“前营参将关防”,为阳刻九叠篆文,字体端正,大小、间距相等。印文四周围有阔边(见图)。银元宝形状规范,表面没有文字和年号。  相似文献   

4.
一在中国古代印章中,道教印是一个重要的群体,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是国家政权设立任命的道教事务机关和道宫所用官印;第二朝廷封赐给道教首领、重要人物的封号印及各种道阶的等级印章;第三是道教内部各门派的主持人依传统尊号或社会公认的名号所制作的各种印章;第四是道教人物或各道教组织依道书、道经与尊神名目,刻制各种施法时使用的印、章、玺、宝,此类中的个别印章也有由朝廷颁给的,本文统称这类印章为道教法印。前三类道印或有关道教的印章多见於文献记载,现今所存实物品种较少,受多种因素影响,著录及公开发表的数量更少;从印文角度看,除极个别残缺甚重者外,这三类印章一般都能辨认识读。但第四类即道教法印的情况就大相径  相似文献   

5.
1989年11月,甘肃省民乐县新天乡许树村一农民在锄田时发现一方西夏官印,后送交张掖市博物馆,现为该馆收藏。该印为铜质,方形,长方形纽(图一)。长宽5.5、通高2.8厘米。印面高1、印纽高1.8、长2、宽1.7厘米。印文为西夏文九叠篆字,笔画工整,字迹清晰(图二)。印背上刻有两行西夏文字,行四字。纽顶刻一西夏文字(图三)。据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一书辑录西夏官印及其对甘肃省天祝县发现的西夏官印的考证,该印印文汉译应为“首领”。背款文字一行为铸印、颁印纪年,一行为持印者  相似文献   

6.
收到《文物》1985年第5期,对其中《山东沂水县荆山西汉墓》报告(马玺伦氏执笔)提及的一枚印章,有几点疑问,愿提请研究。 (1)报告介绍印章为"阳篆刻",从图二一影印印文看,应为"阴篆刻"之误。 (2)印文"徐术之印"似读作"徐之术印"为妥。印文的顺序,一般为_(42)~(31),也有回文作_(34)~(21)但未见_(43)~(21)这样读法的。(3)报告介绍印边长4厘米,从图二一所注原大尺寸,  相似文献   

7.
1986年5月,辽宁省凤城县赛马乡红石村村民在采石时发现一方铜印,遂即送交文物部门,现藏风城县文管所。印为铜质,印面呈长方形,长方梯形钮。印面长6.8厘米,宽6.5厘米,通高4.5厘米,边厚1.3厘米,重675克。阴刻汉字九重叠篆书,印文为“提控所弹压印”(见图).钮上端阴刻一个“上”字,以示用印方向。  相似文献   

8.
一个铜质方章二十四面印文,真会令人费解。原来这个清代篆章叫做多面子母印,即在3.4厘米的母印中套着2.8、2.5、1.9厘米的子印,而且其六面或四面皆有印文(图一)。这种铸刻古代格言、警语、诗句的文人学士印章。它以书法、章法、刀法相结合,在小小的面积内构成精美的图案。下面给大家介绍的这个篆刻印章,在二十四面印文中有15个阳文、9个阴文;形状  相似文献   

9.
一"神射第十二指挥第四都记"(图一)此印1972年在辽宁省凌源县北炉公社出土。青铜铸造。方形,长5.5、宽5.3、高1.5厘米。板状纽,纽高2.5、长3、宽1.1厘米。纽顶部有一"上"字。印面篆刻"神射第十二指挥第四都记"。印背有刻款:"端拱元年五月铸"。  相似文献   

10.
最近见到四方春秋战国小印,然而这小小的印文却反映了时代巨变中的文人取向,以其无言的历史价值展现在今人面前,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启迪。这四方印如下:1、“云子思士”,为田字格白文印章,印面尺寸为2.84×2.94厘米,通高1.1厘米,桥钮,钮宽0.61、长0.91厘米,  相似文献   

11.
1981年6月,三原县高渠乡西秦砖厂在掘土时发现一方古印,现为三原县博物馆征集。该印铜质,印面为正方形。朱文刻三行10字,印文为“蕃落第四副指挥使朱记”(图一),印文为九叠篆。长5.4、宽5.2、厚1.5厘米。有橛纽。带纽通高4.6厘米。印背以纽为界左右各阴刻铭文四字,右“天圣五年”,左“少府监铸”,印纽顶部阴刻  相似文献   

12.
刘杰 《成都文物》2006,(4):15-19
陶质“沙吕阳侯大安相印”,呈扁长方梯形,印面总长5.8厘米,印面上宽3.8厘米、下宽3.7厘米;印背上宽3.6厘米、下宽3.5厘米;印上高(厚)0.8厘米、下高(厚)0.7厘米;印面边框长5.8厘米、上边框宽3.8厘米、下边框宽3.7厘米;边框里有八个界格;每个界格高1.6厘米、宽1.3厘米、界格全长5.2厘米、宽3厘米;陶印背有一梯形长方框,长5厘米、上宽2.8厘米、下宽2.7厘米;在印侧面的5分之2处,有一直径0.2厘米的穿孔,在穿孔旁边,有两个下凹的小三角形压痕,印章全身各处有不均匀的黑痕。印凿刻八字:“沙昌阳侯大安相印。”(见右图)  相似文献   

13.
近年,河南赤城县博物馆征集到一批文物,今择四印作介绍。一云需总管府经历司印 1981年9月赤城县三道川乡大营子农民薛广在村东二里处耕地时发现。该印铜铸,重700克,方形。边长6.5、厚1.5、印体通高6.5厘米。带柄,柄高5、宽2.8~3.2厘米,呈楔状,柄顶端刻“上”字。印面略显凸起,印文为八思  相似文献   

14.
1979年5月,玉林县蒲塘公社新忠大队金鸡坪(旧名金鸡营),出土了一颗南明铜印,印文为篆书"平东将军之印"六字(见图)。铜印长、宽均为10.4、厚1.5厘米,重1.5公斤。印背铸一虎形立状印柄。印背分别刻有"平东将军印"、"永历六年礼部造"  相似文献   

15.
宝丰县文化馆最近在商酒务公社收集到一方金代铜质印。这方铜印出土于1969年冬,是社员李洼斗在关帝庙村西地挖渠时发现并交给了公社党委。最近,由公社党委付书记王在囿同志转交给县文化馆收藏。这方铜印为正方形,每边长6.5厘米、通高5.4厘米,边厚1.5厘米,重675克,印背有长方形印钮,钮上部有“上”字标记。印文为阳刻九叠篆书“都统盈字之印”,印背左侧镌刻楷书“林州行部造”,右侧有“兴定二年七月”等字,印边前部镌刻有印文楷书  相似文献   

16.
邢台市出土明代“昏钞”铜印1991年11月,邢台市桥东区政府在原顺德府府衙旧址上进行基建施工中,出土一方明代洪武九年铜质“昏钞”方印。该印铜质,印面呈长方形,长12.5厘米,宽5.5厘米,厚1.2厘米,直钮,通高8.5厘米,重845克。印文为汉书阳文...  相似文献   

17.
1984年4月,河北省遵化县新店子乡东南宅村一农民在院内挖沼气池时,在距地表1.5米深处挖出一方宋代铜印,当即送交文教局。1987年文教局将此印移交给县文物管理所。此印印面呈长方形,长5.3、宽5厘米,印体厚1.8厘米。矩形直纽,纽高3.1、宽3、厚1.5厘米。印面刻阳文篆书"广勇右第一军第八指挥第四都朱记"(图一)。印背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博物馆历年来搜集到不少金代铜官印。其来源大部分是从太原电解铜厂拣选而得,其中少部分征购于民间,均无出土地点。现将其中有代表性的7枚官印分别介绍并加以考证。 1.“平阳公府经历司之印”印面近正方形,印面长7.2、宽7.1、厚1.4厘米。长方形柄,印柄高3.1、宽3、厚1、通高4.5厘米。印文为九叠篆书(图一)。金代有两个平阳公,一是胡天作,兴定四年(1220年)封,元光元年(1222年)十月,降元,被诛。二是史詠,同年  相似文献   

19.
1989年10月,华蓥市高兴镇谭家桥村农民吴启全,在自己的屋宅前取土制砖时,距地表约1米深处发现古代铜印一方,现由华蓥市文物管理所征集收藏。铜印为方形,上下边长为5.7厘米、左右边长为5.5厘米,通高3.2厘米,印纽高1.7、宽2.7、厚1.1厘米。印身厚1.5厘米。铜印重290克。印背右上角和左下角均刻阴文一“上”字,印文为“冯氏图书之记”六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巩县文物管理所旧藏一方金代的铜印,青铜铸制,方形,印面为7×7厘米,厚1.5厘米,通高4.5厘米。正面印文为阳刻的八叠篆书:“义军都统之印”。背面中心有一个上小下大的不规则的长方体纽,纽的左右印背上凿款:“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行部造”。《金史·兵志》载:“凡猛安之上置军帅,军帅之上置万户,万户之上置统。”可见,都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