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侯锐 《史学集刊》2006,3(3):91-96
火箭和导弹技术的突破使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首先掌握了陆基洲际导弹,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而引发了美国国内对“导弹差距”和基本国家安全政策的一系列辩论。肯尼迪执政时期,美国洲际导弹生存能力和进攻能力的改进,对其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罗山爱 《环球人物》2012,(26):54-55
它能携带10颗弹头,可以进行二次核反击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日前报道,被认为"保中国未来50年安全"的新型东风—41洲际导弹在7月下旬进行了成功的试射,这是中国的首个多弹头分导式重返大气层运载工具。据称,该导弹集高机动性、高精度、强突防能力于一身,是突破美国反导系统的"战略之锤"。研发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美国经济遏制战略与高新技术转让限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50— 60年代 ,美国经济遏制战略是以禁运战略物资为主 ,从 70年代开始 ,转向以限制高新技术转让为主 ;1 979年《出口管制法》标志着这种转变的完成。在“缓和时代” ,美国经济遏制战略追求的目标是 ,以有限发展东西方贸易换取苏联的政治让步。在“新冷战”时期 ,美国经济遏制战略将打击对象从中国重新转向苏联 ,更重要的是将高新技术转让限制作为迫使苏联“改变国内政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1964年10月,中国爆炸了第一枚核装置,1966年10月又成功试射了第一枚带有核弹头的制导导弹,自此进入拥有战略核武器的国家行列。中国战略核武器的发展引发了美国约翰逊和尼克松两届政府任期内的ABM部署纷争,并最终在“威胁预期最大化”原则和“限制伤害”理论的指导下部署了美国早期的ABM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5.
张颖 《世界历史》2007,13(2):125-128
核“特殊关系”曾是美英“特殊关系”的重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闪电”导弹危机一度使美英核“特殊关系”濒于崩溃的边缘。它是美国精心策划的终止英国独立核力量的成功行动。“闪电”导弹危机一方面反映了冷战时期美英之间的矛盾与妥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冷战时期美国的核战略。  相似文献   

6.
全球核武器分布情况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储备了约3万件核武器。美国《原子科学家通报》杂志警告说:"人类灭亡只需7分钟。"美国拥有1.06万件核武器,在550枚洲际导弹上安装了1700个核弹头,在18艘核潜艇上安装了3120个核弹头。此外,美国的B-52、B-2远程战略轰炸机还携带有1660个核炸弹。另据推算,美国的核炸弹和"战斧"式巡航导弹上安装的非战略核弹头有1670个。俄罗斯拥有1.8万件核武器,在706枚洲际导弹上安装了3011个核弹头,在14艘核潜艇上部署了1072个核弹头。俄罗斯有78架远程战略轰炸机,可携带868枚导弹和核炸弹。此外,俄罗斯还有3400件战术核武器。英国拥有大约200件核武器,都是战略核弹头,部署在4艘"三叉戟"  相似文献   

7.
1957年任志愿军二十兵团代司令的孙继先被急电调回国,接受了一个他从未听说过的任务——“筹建导弹试验靶场”。这是毛主席亲自点将。他自嘲“从正经的兵团司令变成杂牌军司令”,带领着各地抽调来的专家、战士奔赴内蒙古荒原,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成为新中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成功发射的奠基者与见证人。  相似文献   

8.
在祖国西北边陲的戈壁沙漠深处,坐落着我国建设得最早、规模最大的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几代航天人正是在这里谱写了20世纪我国国防尖端事业和航天技术崛起与发展的新篇章。 勘察建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制造出原子弹才20天,便以飞机作运载把原子弹投到了日本广岛。这个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海滨城市,眨眼间浓烟滚滚,尸骨遍野,成了一望无际的废墟。战后,世界各国从德国V—1、V—2导弹的参战情况,看到了导弹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纷纷开展了导弹技术研究。特别是苏联和美国,利用德国V—1、V—2的研制经验,对导弹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展开了全面研究。在短短几年内,便相继研制出多种型号导弹,使这个本来就不安宁的世界,又被蒙上了一层可怕、恐怖的高新技术战争的阴影。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将可携带核弹头的"朱庇特"导弹部署在土耳其。除遏制苏联的军事需要之外,"朱庇特"导弹对土耳其还有着重要的政治和心理价值。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国一方面决定撤走"朱庇特"导弹来换取苏联撤走古巴导弹,另一方面采取措施避免此举破坏美土关系。不过,美国在提供补偿方面未能满足土耳其的要求。"朱庇特"导弹的撤离导致土耳其对美国信任度下降,弱化了美土同盟关系,迫使土耳其政府重新审视之前"亲西方"的对外政策,继而转向更加独立自主的多元外交。美、土两国围绕"朱庇特"导弹撤离产生的纠纷,反映出冷战时期美国与其盟国由于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相差悬殊和审视问题的视角不同,难以形成共同的利益诉求和战略意志。  相似文献   

10.
重要启事     
秋一 《世界历史》2001,(5):120-120
20 0 1年 6月 2 1 - 2 2日 ,在莫斯科“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会议厅 ,由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教育与科学委员会、Ф 埃别尔特基金会、“选择”基金会三方共同举办了“苏联解体 :1 0年以后”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英国、阿根廷、德国、中国、匈牙利、独联体的学者约三百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是 1 999— 2 0 0 0年召开的学术会议“决定俄罗斯 2 1世纪发展的战略”、“2 0 0 0年的俄罗斯 :社会力量与克服危机的道路”的继续。会议力求在全球的视野中讨论苏联解体的教训、有关俄罗斯发展道路的重大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的命运。会议第…  相似文献   

11.
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国试射了3个型号的战略弹‘道导弹,其中包括最新的东风-41型洲际导弹、巨浪-2型潜射导弹和多弹头的东风-5B洲际导弹。,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承认,最近中国军队曾试射导弹.但拒绝透露更多细节。有意思的是,《解放军报》发表头版文章,赞扬二炮的装备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实现全部可移动部署。  相似文献   

12.
苏联战后初期安全保障性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四五”和“五五”两个五年计划,获得好评。一位西方一流苏联史专家赞其保持了“(苏联)头三个五年计划所特有的很高的工业生产年增长率。”苏联学术界既肯定“在重工业加速发展的基础上,自1940年至1652年,“工业生产增长倍”,又指出“农业总产值(可比价格)仍停留在原有水平上”。这些看法固然不错,不过,笔者认为,判断战后初期苏联安全保障性  相似文献   

13.
1953年初,在不断加剧的危机背景下“高度中央集权”的苏联政治体制达到了顶峰,斯大林葬礼那天登上主席台的赫鲁晓夫等人在接受了一笔沉重遗产的同时,也接受了改革的契机。赫鲁晓夫在其任职期间(1953—1964年),对苏联“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虽然,有的改革措施不乏创新之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如果从改革的目标——建立一个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来看,这次改革则是“一次不成功的试验”、  相似文献   

14.
在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为了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和灾荒,根据党中央的号召,中共山西省委、省人委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纠正“左”倾错误的同时,组织全省人民开展了小秋收运动和“瓜菜代”运动。  相似文献   

15.
夏亚峰 《历史研究》2022,(1):185-205+224
里根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制定并实施了一套冷战战略。此战略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所谓“以实力求和平”,确立美国对苏联的实力优势地位;二是所谓“静默外交”,通过低调谈判,解决两个超级大国间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里根政府双管齐下,通过军备竞赛,企图拖垮苏联;利用外交手段,企图逼苏联就范。与此同时,里根政府冷战战略留下了后遗症,一是造成美国严重的财政负担,二是为后冷战时期世界动荡不安埋下种子。  相似文献   

16.
赫鲁晓夫教育改革始于1958年。它是整个经济改革的配套措施。1958年苏共中央举行9月全会,讨论和审核了《关于1959—1965年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的控制数字》(即“七年计划”)。1959年1月27日苏共举行第21次非常代表大会,赫鲁晓夫代表苏共中央作了“七年计划”的报告,宣称从现在起苏联开始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七年计划”既是在苏联建成共产主义,又是按人口计算的产品“赶超”美国的关键部署。为了实现  相似文献   

17.
余科杰 《百年潮》2000,(2):34-39
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中国、美国和苏联三者之间扑朔迷离、错综复杂的局势中,台湾和苏联这对看来不可能往来的宿敌,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却有过多次秘密接触。据报道,从1965年到1975年,前往台湾的苏联“秘使”至少有六人,有的多次到台湾。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以《伦敦晚报》记者身份为掩护,化名为维克托·路易斯的苏联“特务”维塔利·叶夫根尼耶维奇,在此期间他曾三次去台湾,密晤包括蒋经国在内的台湾高层人士。同时台湾也应邀或主动派出“特使”在维也纳等地与苏联“特使”接触。1995年5月21日至25日,台湾《联合报》全文连载了台湾前“新闻局长”魏景蒙日记《王平档案》(“王平”即路易斯的代号),首次披露了这些惊人的秘闻,其中对路易斯第一次台北之行和台苏双方“特使”两次维也纳会谈的记录尤为详尽。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战略和策略思想的历史考察──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李丹慧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明确、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他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  相似文献   

19.
自从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载人航天以来,各国已有22名宇航员为航天事业献出了生命,航天员的风险之大可想而知。从这个意义上讲,费俊龙、聂海胜是当之无愧的“航天英雄”。尽管美国、前苏联早在我们之前很早就实现了飞船  相似文献   

20.
苏联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它对苏联社会发展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苏联有一种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超越发展阶段的思想。这种急于过渡的思想在战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赫鲁晓夫提出的“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理论,把苏联在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冒进倾向发展到顶峰。赫鲁晓夫在1961年曾向全世界明确宣布苏联将于1980年基本实现共产主义。20多年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赫鲁晓夫的预言已成为神话。今天,重新探讨赫鲁晓夫“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理论,从中吸取教训,对我们今后更准确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