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2年,陕西安塞县郝家坪公社桥坪村的一座古墓内,出土了一件银错铜卧牛,长6、宽3、高4.5厘米,重500克。身上肌肉突出,前胸、后臀丰满,尾巴卷曲于身底,犄角短小。通身有银质斑点,系嵌入银丝,经过磨制而成。安塞县在秦末汉初曾为翟王董翳的都城高奴所在地,境内的汉墓群很多。这件银错  相似文献   

2.
2006年,铜川新区西南变电站发掘了3座唐代墓葬,出土有三彩陶器、瓷器、铜镜、鎏金银钗、鎏金铜带具等随葬品。这三座墓排列有序,方向一致,应该是一个家族墓地。但从人骨特征来看,墓主无一例外,都是成年女性,这种以相同性别集中埋葬的现象比较少见,是研究唐代葬俗葬制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3.
东北烈士纪念馆收藏着一件特殊的文物--一口大钟.这口钟底部直径84厘米,顶部直径43厘米,高82厘米,重约300公斤,由金、银、铜、铁合铸而成,主要成份是铜.  相似文献   

4.
2017年5月至2018年11月,为配合余庆县敖溪镇打造"千年土司文化旅游"古镇项目,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余庆县文物管理所对月台高屋基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2018年6月到7月,对调查发现的一座双室合葬砖室墓(M2)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出土金、银、铜、铁、木器等166件,其中金瓜棱式葫芦耳环、纽索式银钗等金银器有典型的元代特征,银质下颌托为中国西南地区元代下颌托唯一一例。该墓的发现为研究贵州黔北宋元时期丧葬习俗和播州土司文化特征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梁柱 《收藏家》2007,(7):75-81
2001年4月中旬至5月初,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了梁庄王墓。该墓是明仁宗第九子朱瞻及其继妃魏氏的合葬墓,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区东南约16.5公里处的一座名叫"龙山坡"的小山上。墓内随葬品极为丰富,计有金、银、玉、瓷、陶、铜、铁、铅锡等器物达1400件(套),若计入成套器的配件数,则共计5340件,其中金、银器便有1070余件。金器保存完好,光亮如新。器物的打胎工艺,除少数是浇铸或锉磨成器外,大部分为锤制作,  相似文献   

6.
信息之窗     
考古与文物 定陵之后又一明代重要考古发现2001年4—5月,湖北省文物工作者对钏祥市长滩镇大洪村梁庄王墓进行了发掘,目前已完成了室内整理的第一阶段工作。该墓是一座王与妃的合葬墓,随葬品十分丰富,有金、锡、玉、宝石、铜、铁等各类文物5100余件,其中金、银、玉器1400余件,珠饰宝石则多达3400余件。它们保存完好,灿灿生辉,可谓金玉满堂,既有单件成器的,也有多饰件组发一器的。一墓随葬如些大量的金银珠宝,为已往发现的明代墓葬所未见,仅次于明代皇陵定陵。 寿山石、和田玉被推荐为国石、国玉2001年10月17日,中国国石、国玉评选工  相似文献   

7.
郑蓉 《巴蜀史志》2009,(5):52-54
银花丝技艺是成都最具特色的传统金银工艺.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以白银为材料,运用银丝的粗、细、光、花的对比和花丝、点錾等技法,做出各种典雅秀美、玲珑剔透的首饰、摆件、饰品以及生活用品。明清时期,成都金银花丝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银丝制品不用模具,全凭艺人用手将细如发的银丝运用填丝、垒丝、穿丝、搓丝等工艺。制作出各种造型的器物。传统产品有女性用的钗、环和儿童服饰品罗汉、八仙、狮子滚绣球以及银耳碗、银镶筷子等。民间银饰风行.银作坊成为一种民间职业越来越兴盛,艺人们随心所欲却又精到人微的创造.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8.
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1983年9月至1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和原固原县文物工作站联合对固原县南郊乡深沟村的一座古墓进行了发掘。经发掘清理得知此墓为北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李贤夫妇合葬墓,葬于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此墓虽经严重盗扰,但仍出土了金、银、铜、铁、陶、玉等各种质地的随葬品三百余件,其中鎏金银壶、金戒指、玻璃碗等具有非常珍贵的文物价值。在墓道和墓室内还绘有壁画多幅。这座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当时  相似文献   

9.
信息之窗     
考古 文物 备受世人关注的杭州西湖雷峰塔地宫发掘工作高潮迭起,小小的千年地宫几乎成了“百宝箱”。考古人员已从开启的地宫中取出了莲花座青铜佛像、舍利函等59件珍贵文物和数百枚“开元通宝”古钱币。专家们对青铜佛像评价极高。中国考古协会理事长徐苹芳先生指出,在佛像的底座与莲花座之间,有一条腾升而上的龙,这一造型在全世界都很罕见。在舍利函内,藏有金涂塔、方形铜镜、鎏金银盒、皮带和小蓝玻璃瓶等六件珍贵文物。其中鎏金银质金涂塔通高35厘米,方形塔身边长12.6厘米,四面饰有佛祖故事的浅浮雕,塔身各面均有人物形像,记述着佛祖一生的故事。与前不久在雷峰塔的天宫中发现的金涂塔相比,这座塔的做工更为考究,造型更为精美,代表了五  相似文献   

10.
朝阳十二台乡砖厂88M1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二台乡砖厂88M1于1988年5月发掘,出土金、银、铜、铁、陶、石、骨、漆类文物300余件(套)以及纺织品和皮革等残片。其中数量最多,最引人瞩目的是成套的装饰精美的马具,包括甲骑具装1套、铜鎏金鞍桥2套以及当卢等。三合成墓葬出土的99件随葬品中,也发现制作精细的铜鎏金鞍桥和各式马具。以上两墓均为三燕时期的前燕文化遗存。这批三燕文物尤其是马具的发现,对研究慕容鲜卑文化和我国马具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所见唐代金、银、铜钗进行类型学研究并对此分期。第一期钗形简单,多为“U”形。第二期“U”形钗开始变为环形或云头形,钗头装饰性加强。第三期各式花钗出现并极为流行。唐钗装饰形式由简而繁,期间受到外来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08年西安博物院推出"百家藏珍"民间藏品展,其中有一件罕见的宋代陶塑玩具.该件陶塑为单面模印人物,脚部微残,残高8厘米,为披发男子立像,披膊、护肩等处有铠甲.这件陶塑玩具在展览时被标注为"胡人开膛俑",被认为反映佛教舍身取义寓意.男子口叼短刀,用双手扒开胸膛,连肋骨都加以塑造,令观览者称奇不已.在西安民间藏品中笔者还拍摄到另一件残高7厘米的同类陶塑,恰好两件陶塑可互为补充.与同时代的西安所出宋代陶塑武士玩具比较,人物手臂、腿部等处都有甲胄,铠甲罩着外衣.  相似文献   

13.
<正>1981年6月,在当时的六安县嵩寮岩乡花石咀发现了两座长方形石板封盖的古墓,出土有金、银、铜、角、漆器等随葬品48件。经过对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特征的分析,确定此墓葬时代为宋末元初。在48件出土器物中,银器种类丰富、造型典雅、工艺精湛。尤其是器物的纹饰、造型及寓意表达了古人对爱情的追求、对神灵的祈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择其精品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59,(11)
上海市嘉定县发现一座汉墓最近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文物普查小組。在嘉定县外岡镇发現了一座汉墓。这是一座汉代的土坑竪穴墓。墓穴离地表約70厘米,墓葬范圍因已扰乱,无法确定,葬具和人骨架全已腐朽,基底留有石灰痕迹。随葬器物有陶罍、陶鼎,陶盒、陶壶等十一件。其中有灰陶罍一件,为小口,平医,鼓腹,直唇微向外撇出。器身下部带有籃紋,高28,腹径38.4、口徑20厘米,灰陶罐三件(其中一件器身稍高,余均一致),直唇、鼓腹、平底。素面无紋,器高11.5、腹徑20.3,口徑10.3厘米。  相似文献   

15.
江苏丹徒丁卯桥出土唐代银器窖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年元旦,在江苏丹徒县丁卯桥附近工地上,发现一大型的唐代银器窖藏,出土器物有瓮、龟负"玉烛"、酒令筹、盒、盆、托子、碟、盘、碗、杯、注子、瓶、熏炉、锅、筋、匕、勺、镯、钗等,共计九百五十余件,重约55公斤。另外,1980年12月在同一地点相隔仅20米处,曾发现一唐代银铤窖藏,出土二十笏,重约40余公斤。现一并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6.
1981年4月,大兴县红星公社南羊大队社员在基建工地距地表0.7米深处,发现银饼十九枚(图一)及银质包金双鱼坠饰一件(图二),并见腐朽木片残渣等伴出,原应是用木匣盛装的。银饼圆形,直径2.6—2.8、厚0.3厘米。正面微凸,錾有戳记三行:中行横书"库纹"、直书"七钱二分"(十九枚均同);右  相似文献   

17.
李子华 《南方文物》2013,(3):197-199,I0002,I0005
鄱阳县博物馆馆藏有两套鎏金银质盏托,这两套银质盏托是1992年4月由鄱阳县站前乡(现属高家岭镇)车廊李家村李炎林捐赠,出自自家耕地的一个陶坛所盛装的窖藏之中。当时一同出土的还有鎏金银质的手镯与发簪等。1995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全国馆藏一级历史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定级为一级文物,一套定名为"宋银鎏金菊花寿字纹盏盘",一套定名为"宋银鎏金月影梅纹盏盘"。鎏金菊花寿字纹银盏盘:一套二件,基本完整。银盏口沿有二处0.5厘米裂口。银盘口径17厘米、高1厘米,银盏  相似文献   

18.
信阳县出土南宋银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河南信阳县文管会在1986年5月收集到一件银铤,铤首两端呈圆弧形,束腰,通长12.8、厚1.6、铤首宽7.0、束腰宽4.9厘米,重970克。银铤正表光洁,近四角处均砸印有“聂秦家肥花银”六字,字迹清晰工整,银铤背面为蜂窝状(如图)。经我们调查核实,这件银铤出土时间是1980年,为信阳县查山乡龚岗村下卢寨队农民犁地时发现。这件银铤的形状和砸印戳记与湖北黄石市西塞山出土的南宋淳祐六年银铤、河南方城  相似文献   

19.
M111是叶家山墓地规模最大的一座墓葬,也是目前已发现的墓室规模最大的西周早期墓葬,出土铜、原始瓷、玉、陶、漆木、金、象牙等质地的器物2800余件。该墓出土多件带有"曾侯""曾侯犺"铭文的青铜器,结合墓葬规模、随葬品情况、马坑数量和规模,可推定该墓墓主为曾侯犺,年代属昭王时期,为叶家山墓地最晚的一代曾侯。铜器铭文中还见有"南公""太保"等人名,对于揭示西周早期曾国与周王室的关系等若干问题有着重大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物》1979,(8)
1978年春,永吉县黄榆公社大半截河四队社员在耕地时发现一件铜镜,捐献给国家,由吉林市博物馆入藏。这件铜镜,为黄铜质地,镜面磨光。直径20、边宽1.7、边厚0.7厘米。圆钮,钮径2、钮高1.5厘米。镜边篆刻"上京巡院正"铭文。另外,还有"金成县(巫口)"刻文,笔迹潦草,似为当年保存者所刻。镜背花纹为双鲤鱼,衬以波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