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9年,湖南省东江水力发电工程建设指挥部文物考古工作队,在资兴发掘了新莽时期的墓葬八十余座,其中M264出土两枚大布黄千铁钱(图一)、十五枚大泉五十(图二:上)、二十枚五铢钱(图二:下),以及一些陶、铜、铁器。两枚铁钱发现于墓室的左侧,靠近中部。从位置看,入葬时似放在死者左手中。铁钱平叠,已锈结在一起。钱文正互相粘连,大部分无法见到,只从未粘连在一起的地方,可见到黄字的下半部。钱表面褐色。  相似文献   

2.
1999年,据河南泉友告知,当地发现40多公斤古钱,大部分粘连在一起,经砸开清理,内有四铢半两一枚,五铢三枚,其余都是开元、乾元钱。但没有一枚会昌开元,因此可推知该窑藏的入藏年代在会昌五年(845年)之前。史载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铸乾元重宝当十钱,乾元二年又铸当五十大钱。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收集的“半两”钱中,发现三枚背阴文“半两”钱。一般“半两”钱的读法是由右至左,这三枚背阴文“半两”钱,均是“两”在穿右,“半”在穿左,故应称为背阴文“两半”钱,或背阴文传形“半两”钱。所见几篇文章,皆称为背阴文“半两”钱,为便于讨论,本文仍从旧称。三枚之中,一枚面无内外郭,径2.35、穿0.78、厚0.1厘米,重2.5克。背平,有阴文“半两”二字,“半”在穿左,“两”在穿右(图1)。第二枚面有外郭,径2.36、穿0.9、厚0.1厘米,重2.1克。背平、有阴文“半两”二字,“半”在穿左,“两”在穿右。但阴文“半”字少第四笔,“两”字缺第二笔(图2)。第三枚面有外郭,径2.4、穿0.82、厚0.1  相似文献   

4.
2007年12月,笔者在上海老街古玩市场喜获一枚木雕宝苏局咸丰当五百大钱。由来自江苏泰州的古玩商小王口中获悉,此钱是他从泰州郊区乡间所收购,从同一家还收到一枚乾隆通宝大木雕钱,直径约260mm。由此,笔者认为,这两枚木雕钱,很可能是当时钱庄或当铺的装饰悬挂之物。  相似文献   

5.
辽宁凌源县发现燕国钱阎奇1989年10月12日,凌钢工程队刘国栋在凌钢烧结土工地掘土时距地表30厘米处发现40枚古货币。经整理其中有战国时期的燕国圆钱39枚,西汉八铢半两一枚。钱面文分两种,一种是字,另一种是字。重量1.8一4.2克不等,铜质。钱...  相似文献   

6.
2008年《新疆钱币》杂志第一期刊登了《鎏金乾隆红钱赏析》一文,作者李柯先生在文中介绍了两枚“宝源局乾隆通宝红钱”,被作者称为“鎏金乾隆红钱”。本人反复研读该文并仔细揣摩这两枚钱币(图1、图2),结合多年收藏心得,“甚觉蹊跷”,并认为图1、图2既非“红钱”,又非“鎏金”,而是两枚普通的清钱。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7.
1999年夏,宁夏固原县头营乡张崖村村民取土,距地表不到一米处挖出窖藏钱币约10公斤.钱币装在长方形红砂岩石槽内,上盖不规则石板,周围未见伴随物.窖藏钱币共2100余枚.最早的是西汉半两,最晚的是西夏仁宗(1171-1193年)乾祜元宝钱.除少量五铢、货泉及开元通宝钱,大多数是北宋钱,约占95%.未见南宋、金、元及以后各朝钱.其中一枚北宋康定元宝铁钱和一枚西夏乾祜元宝钱较少见,还有一枚异书大观通宝钱.现将这三枚钱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8.
近年,在浙江瑞安县废品收购站发现两枚阔廓"金钱义记"钱。一枚钱面金字从"人"字,钱背两方胜,穿上首有一"雕"字。钱径4.7厘米(图一)。一枚钱面金字从"入"字,钱背两方胜。钱径4厘米(图二)。  相似文献   

9.
去年春上,在沈阳南湖市场偶遇一小袋同坑出土的綖环钱,生坑绿锈,保存完好,经清洗共456枚。具体分类如下:四铢半两綖环钱2枚(图1);西汉至东汉时期的五铢綖环钱435枚(图2、图3、图4),其中传形五铢1枚(图5),四出五铢1枚(图6),剪凿半成品五铢綖环钱2枚(图7);  相似文献   

10.
李塔 ,又名“礼塔” ,位于上海市松江县城西南 ,黄浦江上游横潦泾畔的李塔汇镇。塔平面正方形 ,高 41米 ,是一座四面七级砖木结构楼阁式佛塔。1 995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维修李塔时 ,在塔心室中部地面下 0 56米内出土文物 60余件 ,有阿育王铁塔 ,银舍利塔 ,银、铜造像 ,银鼎 ,石钵 ,琉璃高柄炉 ,玉、玛瑙、水晶、琥珀饰件和钱币等 ,钱币中有3枚压胜钱。本文就此 3枚压胜钱做一探究。地宫珍藏的 3枚压胜钱 ,两枚为张天师驱鬼生肖钱 ,一枚为星官生肖钱。一、张天师驱鬼生肖钱 ,两枚形制、尺寸、图案完全相同 ,直径 74、孔径 1 1、厚 3毫米 …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整理黄石西塞山1967年11月出土的南宋窖藏铜钱①时,发现一枚治平、至道元宝合背铜钱。这枚铜钱虽然也是合背钱,也是因为错版而形成的,但它与普通合背钱有很大的差异,普通合背钱面背文均是一致的,是铸工合范时误将该种钱的两个面  相似文献   

12.
我刚开始系统地收集古钱的时候,只有新疆红钱不在收集之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1960年左右,在古币市场中,还没有出现红钱的交易市场。并且,也不太清楚购买红钱的方法。如果能买到一枚甚至两枚的话,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事。  相似文献   

13.
读过吉田昭二先生的新著《乾元重宝钱谱》,感受甚多。再细读之,更觉有不少值得回味的地方,从中可以引出一些启迪。这本钱谱共收录各类乾元重宝的拓图677枚,其中包括当十钱82枚,当五十钱(含当五十仿铸钱)120枚,小平钱(含开元通宝“镶置钱”类)430枚。另有会昌记地钱13枚,“西域钱”3枚,“牡国手”钱4枚,楚大铜钱4枚,铁铸钱2枚,铅铸钱6枚,高丽钱3枚,日本钱3枚,不知品7枚。书中所谓的当五十仿铸钱,指的是减重“当五十”钱,此类钱中既有后来的仿铸钱,也有地方的私铸钱;书中所谓的开元通宝“镶置钱”类,即是指仿开元钱制的一类乾元重宝,是小平钱…  相似文献   

14.
1986年10月,我在陕西省发现三枚铁质五铢钱(图左、中)。这三枚铁五铢钱出土时与其它约三十枚铜五铢钱混穿在一起,穿钱的麻绳已经朽烂,铁钱与铜钱紧紧锈在一起。与这三枚铁五铢钱同时出土的几十枚铜钱,版式相同,制作精细,“五”字交叉弯曲,“铢”字的左旁“金”字头呈大三角形,四点细长,“朱”字两头稍近圆折,中间直笔,面无  相似文献   

15.
龚伟 《安徽钱币》2000,(2):46-46
部颁样钱向为收藏界所重。因为它是由国家发行的标准钱样,以供各省铸行时对照之用,故稀少名贵。笔者所介绍的两枚,一枚是同治通宝宝陕局小平样钱,另一枚是同治通宝宝福局小平样钱。  相似文献   

16.
新见到的一批綖环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去年春上,在沈阳南湖市场偶遇一小袋同坑出土的(纟延)环钱,生坑绿锈,保存完好,经清洗共456枚。具体分类如下:四铢半两(纟延)环钱2枚(图1);西汉至东汉时期的五铢(纟延)环钱435枚(图2、图3、图4),其中传形五铢1枚(图5),四出五铢1枚(图6),剪凿半成品五铢(纟延)环钱2枚(图7);  相似文献   

17.
传形“賹六化”钱纪中THEOPPOSITEWHITTEN“YILIUHUA”COINJiZhong先秦货币中,文字传形的方足布时有所见,不足为奇,而文字传形的刀币和圜钱却甚为少见,尤其像“共”字、“六化”等几种圜钱的传形钱更是如凤毛麟角,十分罕见;最近中国钱币博物馆征集到一枚传形“六化”钱,使我得以目睹了一枚旧谱未载的罕见品。该枚传形“六化”钱(见彩插及拓片1)重7.15克,较通常“六化”钱稍轻薄;铸文同常见品相反,“”字在正面方穿之左,“六化”二字在方穿之右,其中“六”字右侧一笔有明显流铜痕迹;该钱正背两面通体呈生坑绿锈底色,表层有土灰色硬质包浆,品相甚佳;此钱开门见山,勿庸置疑,且显见是出土新品。据该钱原主人陈德林君介绍,此钱1988年出土于山东省青州市(益都),与此钱伴随出土的是为数二、三百枚以上的一批:“四化”和“六化”钱,只因该枚系传形异品,当时即被单独挑出。笔者近几年先后共见到两枚传形“六化”钱,均为新出土品;除去前面介绍的一枚外,另见过山东省青州市丁昌五君有一枚,前两年丁君曾有该钱拓片一纸相赠,现一同发表附在这里(见拓片2),可供研究者鉴赏和参考比较。传形“賹六化”钱@纪中  相似文献   

18.
西安发现剪錾半两王泰初最近,笔者在西安出土的一批秦末汉初半两窖藏钱中发现18枚剪边半两。这批半两重约2000多克,锈蚀严重,部分结成块。其中汉初榆荚钱占20%左右。这批半两未见汉四铢半两,因此窖藏时间应在汉初行榆荚钱时。发现的18枚剪边半两均系秦半两...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新疆钱币收藏家王涛先生向中国钱币博物馆无偿捐赠了汉佉二体钱八枚。汉佉二体钱,即俗称的和田马钱,是流行于新疆和田地区的一种打制货币,铜钱的正背面都有文字和图案,文字采用了汉文和佉卢文二体文字。无论是从制作工艺还是币面特征来看,和田马钱兼具了东西方两大钱币体系的特点,是东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这八枚汉佉二体钱的入藏也将进一步丰富我馆在丝路货币方面的收藏。  相似文献   

20.
笔者曾在《安徽金融研究·钱币增刊》1991年第三期介绍过1985年西汉墓葬中一枚与五铢同出的铜质长方穿钱形物。该墓葬距汉武帝茂陵不远,7枚长方穿钱形物与120余枚五铢同置一陶罐内。 2001年11月,咸阳市东郊张家堡村墓葬再出这类长方穿钱形物。在一陶罐中共有五铢与长方穿钱形物200余枚,五铢时代多为东汉,长方穿钱形物共36枚。该物为圆形长方穿,直径与东汉五铢相近,穿孔比五铢窄且长,两面均无文字,有的正面有一星纹。这批长方穿钱形物的直径与厚薄比西汉墓葬同类物都有所减少,铸造质量也不一致。这两批材料具体数据及减重状况如下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