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促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敏 《攀登》2011,(3):14-17
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同化力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容的相通和精神实质的一致,使二者有了融合的可能;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使二者的融合走向必然。二者的融合与促进是相伴而生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化;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是当前旅游文化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但是对于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发展仍然存在很多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旅游商品化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有学者认为旅游商品化会导致民族属性降低,使文化向浅薄化、庸俗化发展。由此可见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发展不仅存在正面影响,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的发展,在兼顾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强调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本文主要对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的利弊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四个观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脱离不开我国是多民族国家这种实际,我国各民族又都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于是这两者之间便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促进各个民族的共同繁荣,而各个民族的发展进步还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在各项民族事业中,民族浯言文字的发展是共同繁荣的一个内容。从这一角度出发,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发展就与实现四个现代化有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策导向。高校在巩固和谐民族关系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应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主动承担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责任,积极适应民族工作发展新趋势,在大学生民族观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在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大局中发挥自身特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法律.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化发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法律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至今.民族地区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这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民族区域自治法》自身也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我们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修订《民族区域自治法》.确保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地位.最终达到促进民族关系深化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19世纪80年代初期至20世纪40年代末期,是晚清民国政府构筑“国民国家”的时期。“国民国家”即“Nation-State”,又译为“民族国家”,至于其含义,评者赞同丸山真男的说法:一些以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以及其他文化传统的共同性作为基础的族群(或称之为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一体性具有明确的自觉,并且是针对外部来拥护自身文化的一体性,在此基础上,它把自身的存在提升到政治上的高度,并迫切要求形成国家共同体,即国民国家。①国民国家是一种有着明确的线状边界的政治共同体,这种代表“民族—国民”(the nation-people)的主权国家萌芽于17世纪…  相似文献   

7.
《攀登》2016,(1)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利用当代语境这一理论范畴对少数民族发展问题进行解构,从而赋予少数民族发展问题以时代价值。在当代语境下,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日益成为主导少数民族发展的新变量,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因此有可能被置于边缘化的地位。而民族交往中的不确定因素也随之增多,唯有促进民族经济增长、增加民族间的交流与沟通,方能实现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络与互动,从而实现少数民族自身的良性发展,这也必将有利于新型民族关系的产生与培育。  相似文献   

8.
<正>以笔者之见,所谓"全球史",就是对于世界历史发展和演进的一种主观认知和解释模式,即对客观存在的世界历史演进体系进行全球视角下的探究和阐释。换言之,在全球史视角下,人们突破了传统的以国家和民族历史为审视视角的世界历史释读框架,将认知重点从个体的、局部的各民族和各国的纵向演进历史,转向整体的、以横向互动和交流为着眼点的跨国家、跨民族乃至跨地区的历史。因此,从根本上说,"全球史"转向并不涉及世界历史的客观发展进程问题,或者说,基于"全球史"的主观探究和  相似文献   

9.
张春博 《风景名胜》2020,(2):0258-0258,0260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的魂灵、发展的根脉、强盛的标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代代民族后人的应尽责任和义务。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五十六个民族同气连根、荣辱与共、福祉同享的大家庭,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即传承和发展五十六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个也不能少。在民族文化中,音乐文化是一个重要成分,基于音乐教育者的本职,文章以传承满族音乐为视角,置于繁荣文化产业的大社会背景下进行探讨,提出“三强化”对策,即:强化遗产挖掘、强化学校教学、强化产业化运作。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民族特征之一,在多民族国家里,语言政策是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或不尊重民族语言常常成为决定社会安定与否的因素。例如,魁北克因英裔加拿大人用英文招牌而在1988年底引起了一场风波。可见,语言问题,乃是多民族国家政府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在俄罗斯化十分严重的苏联,语言是民族存在的重要表现。目前苏联都市化进程、加盟共和国的国语运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城市语言问题,是苏联语言政策失误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嗜好。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日本文学 ,都不例外。但是 ,文学所反映出的民族嗜好 ,都不是在一瞬间突然形成的 ,而是在一个民族漫长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风土中逐渐形成的。一、中国古代文学的“政治性格”文学研究家们经常指出 ,中国文学有着很强的政治性。反之 ,文学的“超政治性”却被视为日本文学的传统性格之一。中国文学是政治性很强的文学 ,这是中国文学自古以来的一种传统 ,一种性格 ,这种传统和性格至今仍然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定…  相似文献   

12.
就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而言,全球化是某一地域内部的现代化逐步与世界性现代化浪潮相接轨的过程和结果,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该地域的内部规则与各种国际游戏规则的异质趋同和制度再创新过程。文章认为,如果将全球化视为一个发端于工业化和经由现代化承继的社会大变动过程,那么现代国家的出现及其发展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结果;民族和民族国家的演进与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关系密切,二者在全球化时代同样越来越多地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和冲击;而这一世界性大变动过程,在一个多世纪前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当中就已得到了天才的预见。  相似文献   

13.
华夏民族与国家的演进和互动走着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由此形成古代中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同一性传统及民族意识中的民族与国家认同相一致的深层价值结构,同时也导致古代中国独特的政治地缘与民族地缘的特征。它使中国在国家与民族认同上呈现重要特点:即族别上的兼容性、民族统一与国家安全的一致性、文化的开放性。近代以降,传统家天下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受到严峻挑战,其认同观念面临断裂和重新阐释、再塑的问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王宇博 《世界历史》2007,5(6):111-121
澳大利亚民族的生成与发展进程表现为英国移民的观念及身份由“澳大利亚英国人”演变为“澳大利亚人”的本土化。导致这种演变的内在因素是这些移民的民族认同取向由英国渐变为澳大利亚,进而形成诸多澳洲化的特有性,主要内容包含有社会权利、“白澳”意识、母国情结、经济利益等方面。这一演变过程进行于19世纪期间。  相似文献   

15.
于文杰 《世界历史》2006,3(3):69-75
休谟生活在一个天生自由又充满悖论的拥有独特传统的君主制国家,正是在这样的国家同时凝聚着丰富和深邃的共和思想。休谟的共和思想,不仅涉及到英国共和主义思想的历史根源和伟大传统,以及其如何以具体的存在方式影响英国政治的历史进程,而且影响到现代民族国家的演进和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因此休谟的共和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每个民族的进化和演变离不开本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那么,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则有赖于民族自身的历史进程。当一个民族走出封闭的隔膜,汇入人类文化的多元构成中,那种民族特有的秘密,那种民族特有的痛苦和欢乐,便会以文学艺术的方式强烈地凸现出来。我们在董秀英的小说中看到了这种凸现。文学是发现,是作家艺术灵感对历史,对现实世界的自我观照。董秀英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把艺术目光的聚合点牢牢地对准了自己那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但是,她不是简单地,照相式地罗  相似文献   

17.
<正>一、民族史传统与全球史研究路径以往的现代历史科学主要是在民族(国家)史的框架下进行的,至少自19世纪以来在西方国家是这样的。不管在大学还是在中小学,历史科学作为现代专业的机制化,都在民族国家史的框架下进行。绝大多数历史学家把他们的主要精力花在自己的即在本国的、本民族历史诸方面的研究上。一般而言,这主要是由于民族构建的巨大影响力,它不仅深刻影响了政治改革与革命,而且深刻影响了文化、习俗与人们的思维习惯。具体而言,这是由于民族构建与历史科学之间的紧密同盟。猛力崛起的民族国家推进了历史科学的机制化与对历史学家的专业认可,而历史学家则常常充当民  相似文献   

18.
刘慧 《满族研究》2004,(1):32-35
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个显特征,就是国际组织的蓬勃发展,这种变化可以称之为国际关系组织化,本以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的发展态势为研究的出发点,分析了国际关系组织化使得民族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拥有几个世纪恒久不变的稳固地位开始发生的变化,论述了国际关系组织化对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挑战,明确指出民族国家仍是国际关系的基石,在当今国际事务中仍处于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9.
许超 《丝绸之路》2011,(8):65-67
既要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实施,又要依法对国家法律变通实施,这是我国民族地区实施国家法律的基本特点。法律变通不仅是法律实施中解决国家法律与民族特点冲突的有效方法,而且具有可靠的理论根据和客观根据支持。法律变通权是法律赋予民族地区的特有权力,是自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地区的法律变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李长梅 《攀登》2005,24(3):129-132
民族地区精神明建设思想作为党的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枉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以及民族发展观的演进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充实和完善,形成包含战略地位、指导方针、建设方向等内容的理论化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将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