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卿 《丝绸之路》2015,(2):56-57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逐渐发展成为语篇分析的一个新领域。电影、电视剧的宣传片充分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彰显其表现力,从而吸引观众,达到宣传的目的。本文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下,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和形式层面对电视剧《咱家那些事》央视宣传片进行分析,探讨其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符号、视觉和听觉构建多模态语篇实现吸引观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邵蕾 《南京史志》2023,(11):56-57
<正>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地位。它利用了人的各种感受,借助声音、语言、动作和符号进行语言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适应时代发展,初中英语教师要合理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一、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一个普遍出现的现象是:尽管已经上课了,但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却不在课堂上,大部分时候,  相似文献   

3.
李靖 《神州》2014,(12)
新闻的传播不在像以前一样只单纯的依靠文字向读者传递信息,越来越多的以文字加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出现。因此,分析对新闻的分析不能再只是单一模态的分析,而要以多模态的角度分析。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基础,分析2014年一期《人民日报》体育版的意义构建以及如何运用文本及图像来实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运用这一理论框架对一则公益电视广告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和文字在宣传公益广告的主题时是如何共建以实现语篇的整体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朝萍 《神州》2014,(6):138-139
国际语言学界自20世纪末开始,兴起了多模态话语研究的热潮。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分析《爸爸去哪儿》这一多模态动态语篇,初步探讨动态语篇的多模态意义构建。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观众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博物馆文物陈列展览需要不断创新自身的内容设计,在满足故事性与叙事性、多样性与互动性、教育性与普及性、保护性与可持续性的原则下,根据文物特点、基于历史时期或事件等确立主题思想,并通过引入、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构建一个有层次、有逻辑的展览内容结构,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历史文化知识。在文物陈列展览中还应该采取多样化的互动设计,包括多媒体展示、互动游戏、模拟体验等,丰富观众的参观体验,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和期待。  相似文献   

7.
陈日翠 《风景名胜》2021,(2):0107-0107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出了一种结合线上互联网技术与线下课堂教学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比如高校英语教师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学生进行英语写作的教学。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多模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基于此,接下来我会就如何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英语写作多模态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周蒙 《神州》2014,(11):126+128
认知语言学研究所探讨的隐喻主要集中在语言隐喻,而较少涉及到非语言隐喻或多模态隐喻。本文通过阐述多模态隐喻的定义、研究现状及意义,探讨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赵若涓 《黑龙江史志》2013,(15):168-168
临时展览是博物馆展览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了让观众得到更好的观展体验,可以在展览中设计观众互动,让观众不仅仅是看展览,更能够参与到展览中来。本文将就临时展览的特点,分析临时展览中经常使用的观众互动设计之利弊。  相似文献   

10.
随着博物馆工作重心从物到人的转变,中国的博物馆正进入一个以"观众取向"为策略的时代。研究观众的心理效应会给博物馆策展者带来启发,从而更好地协调展览、观众、藏品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李精明 《东南文化》2022,(1):171-177
意义建构既是展览研究的一个主题,也是研究物件意义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强调物件的意义是建构的而非给定的.在涉及意义建构主题的具体研究方法中,符号学分析强调展览是意义建构的网络;心理学分析重视观众的心理过程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互动模式分析提出诸种要素互动过程中观众的核心作用;现象学分析突出个人生活世界的维度;认知过程分析聚焦...  相似文献   

12.
在文化复兴国家战略背景下,我国与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发密切,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也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致力于推动国际文化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国际性临时展览自身具有特殊性,目前存在博物馆未能帮助观众构建背景知识、展览难以构建有利于观众认知的文化语境、展览呈现方式无法激励观众的学习兴趣等问题,因此应该通过系统的阐释方法将陌生的异域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有效传播。博物馆跨文化阐释有三种方法:思维转化、语境构建与互动交流。同时,跨文化阐释在帮助公众构建新的认知模式、引起观众情感共鸣以及增强公众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林  陈钰彬 《东南文化》2019,(1):102-108
在文化复兴国家战略背景下,我国与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发密切,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也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致力于推动国际文化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国际性临时展览自身具有特殊性,目前存在博物馆未能帮助观众构建背景知识、展览难以构建有利于观众认知的文化语境、展览呈现方式无法激励观众的学习兴趣等问题,因此应该通过系统的阐释方法将陌生的异域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有效传播。博物馆跨文化阐释有三种方法:思维转化、语境构建与互动交流。同时,跨文化阐释在帮助公众构建新的认知模式、引起观众情感共鸣以及增强公众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面对批判遗产学的兴起,跨文化反思与本土意义重构成为遗产领域的重要课题。这方面,话语分析大有可为。对历史文本的话语分析,可以挖掘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以衢州三部方志中的"文昌殿"书写个案,从遗产的物质性、文化肌理、当下价值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凸显出中国本土的文化遗产观、历史思维与意义生发方式。本土传统对文化遗产的思考才是根本,跨文化借鉴不能以忽视本土观念为代价。面对被全球化了的"遗产热",跨文化对话才是我们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民初“思想界”解析——报刊媒介与读书人的生活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清 《近代史研究》2007,20(3):1-25
基于报刊媒介所营造的思想环境,及读书人由此展现的新的生活形态,以解析民国初年之"思想界",是本文的中心论旨。一方面试图说明报刊经历晚清的发展到民国时期有什么新的变化,但这里所说的变化,主要不是指量的变化,而是指传播媒介与思想、政治、社会之间的互动。通过这样的研究以检讨民初由报刊所营造的思想环境有怎样的特征;另一方面则试图结合读书人与报刊的互动,尤其是身处大学校园的读书人与报刊的关联,审视读书人的生活形态呈现出的新的特性。无论什么时候,读书人总有展现其身份意义的象征,民初读书人也不例外。透过报刊与大学及读书人的互动,或者可以更好说明民初的思想环境对读书人的塑造,也有助于对民初"思想界"更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付静 《丝绸之路》2013,(2):101-102
微博这一新兴网络媒介,为人们提供了自我呈现和展示的新舞台,通过比较微博互动和现实沟通等方面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微博互动的特点和规律,实现通过微博这一互动平台良性而有价值的互动。  相似文献   

17.
邓启耀 《民俗研究》2023,(4):135-144+160
燃灯及灯节是一种以光影营造沉浸式体验的信仰民俗,同时具有行为艺术和空间装置艺术的特点。佛教燃灯及灯节通过仪式化行为,在特定时空借助灯烛的设置和流动,营造非世俗意象,并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被赋予种种意义,比如佛性遍在的象征、生死明灭的喻示以及国泰民安的祈祝等。参与者借助燃灯这种被“仪式化”的民俗艺术行为,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姿态和空间设置等多模态表达与感知的交互作用,获得身体的沉浸式美感体验和置身于某种历史传统及文化精神情境中的心理感悟。  相似文献   

18.
张瑜 《旅游纵览》2016,(12):6-11
正生态摄影家、鸟类摄影爱好者,是当今社会上一股宣传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他们风雨无阻,背着"长枪""短炮",守着鸟儿喜欢驻留的落脚点,循着鸟儿的飞行路径去观察和捕捉镜头,让一只只飞舞的鸟以最生动的姿态在相机定格。优秀的鸟类摄影作品,能够展现出鸟类世界的美丽与哀愁,饱含着拍摄者对鸟儿的深情,也凝聚了万千观众的目光。中国·北戴河国际观鸟摄影大展历年来一直倡导"保护大于拍摄"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群众对审美需求的提高,博物馆在坚持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提升,有利于更好地展示博物馆的魅力,进一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获得更佳的参观感受。文章结合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数字化提升实例,阐述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内容、意义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20.
虚拟技术与遗址博物馆的结合打破了时空壁垒,使遗址得以整体且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对二者结合的优势特点加以梳理,力求在促进遗址博物馆发展的同时实现与观众更好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