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关于丝绸之路上西域佛教戏剧的情况,很少有人涉笔,历代文献亦不见详载。有关中国戏曲起源多有争议,但大多数人定为宋元时期,这与他们不熟悉西域历史有一定关系。研讨西域佛教戏剧,可以从张骞出使西域与《摩诃兜勒》曲、丝绸之路上佛教节日中的戏剧活动、西域出土的佛教原始剧本和《舍利弗传》与目连戏等方面着手。从西域出土的佛教原始剧本来看,任半塘先生认为中国戏曲源于唐代,其设想并不是主观臆断。  相似文献   

3.
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密宗唐晓军佛教密宗,原形成于印度。公元7世纪时,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诸部,建立了吐蕃王朝,密宗开始传入西藏地区。公元8世纪,印度僧人莲花生应吐蕃赤松德赞之请,入藏传播密宗,成为第一位在藏区传授密宗修法的大师。在藏传佛教...  相似文献   

4.
介永强 《丝绸之路》2009,(6):105-107
佛教传入中国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而来,丝绸之路与佛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丝路佛教文化研究是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丝绸之路佛教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尤以石窟造像得天独厚。沿着丝绸之路,自西向东,从天山南北到河西走廊,再到关陇地区,大大小小的石窟寺弥山跨谷,星罗棋布,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内涵丰富的丝绸之路文化。佛教石窟寺构成了丝绸之路的风景轮廓线,是丝绸之路上至关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全面深入研究丝绸之路佛教石窟寺,对于当前促进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密宗艺术唐晓军密宗也称恒特罗佛教或真言乘,它是与佛教显宗相对而言的。显宗是佛祖释迦牟尼生平所说的种种经典,主张公开宣道弘法,普渡众生,其典籍主要是经、律、论、戒,它要求信徒们悟道成佛,即“一语即至佛地”。密宗是印度大乘佛教吸收婆罗门教...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一是包容,一是融合。众所周知,自汉唐以来,佛教、祆教(俗称拜火教)、摩民教、景教(基督教的一个派别)、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都曾流行中国于一时,为中华文化所包容。有的宗教曾盛极一时,如大家所熟知的明朝的国号"明",就是源  相似文献   

7.
魏文斌 《丝绸之路》2014,(15):67-80
佛教及佛教石窟寺是古代印度与中国最有特色的文化交流.也是丝绸之路上最能反映东西交流的文化及文化遗存。受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中国自公元2~3世纪也开始了佛教艺术的创作。但在较长的时期内(1~4世纪),中国内地的佛教艺术一直受印度的影响,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四川及南方出土的汉晋时期的佛教造像,明显受到秣菟罗佛教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与佛教传播樊亚平,李永宁佛教在中国的出现,纯粹是传播的产物。本世纪30年代末兴起于美国的传播学认为,任何复杂的传播现象都可以用传播结构图表示如下:这个结构图体现了一切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佛教由印度传到中国,是一种典型的传播活动。在佛教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9.
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可知,公元1世纪至3世纪初(即东汉时代)西域佛教进入广泛传播时期。佛教何时传入龟兹,史料没有明确记载。龟兹佛教自公元3世纪中叶开始进入兴盛阶段,这从西晋太康五年(284)竺法护在敦煌得到龟兹佛教译文可知。当时龟兹地区大、小乘佛教并行,而以小乘佛教为主。公元4世纪中叶以后,大乘佛教在龟兹地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一直延续到公元13世纪,龟兹佛教文明才毁于一炬,最终成为一种文化遗迹。  相似文献   

10.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吐鲁番市东北约40公里的火焰山主峰山腰、木头沟河谷西岸的陡崖上。是回鹘佛教艺术中最重要、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宝库,同时也是一处著名的摩尼教寺院遗迹。其始凿于麴氏高昌国时期(499~640年);唐西州时期  相似文献   

11.
维吾尔族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700余万,信仰伊斯兰教。但在历史上,其祖先回鹘人在9—15世纪间大多是佛教徒,他们广事译经,大建庙宇,开凿石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佛教文明。由于各种原因,汉文史乘对其记载甚少,大量的相关文献都是古代...  相似文献   

12.
罗布泊南古城 位于若羌县东北,楼兰古城遗址以南50公里的荒漠中,罗布泊南古城遗址属楼兰国辖区,始建于奏汉时期,罗布泊南古城遗址废弃于公元400年前后。[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出玉门、阳关西行的“楼兰道”,是早期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楼兰古城是这条线路上最重要的军事设施,是丝绸之路西域段的门户、屯田中心和西域长史府的治所。可以说楼兰古城是丝绸之路发  相似文献   

14.
毛静一 《神州》2014,(2):244-244
西域佛教壁画艺术也同其他一切艺术一样经历了初创、发展、繁荣以及衰落的过程,但是壁画的主题一直是围绕着佛教来展开的。文中通过对龟兹壁画中佛教人物的服饰进行分析和探讨,一方面再现了西域文化的繁荣场景,一方面表明了其对后代服饰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典、俄国、法国、德国、芬兰、英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探险队在新疆以及甘肃等地进行了多次探险,并带走大量文物和文献.他们盗走的文物和文献馆藏于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本文将对德国西域探险团在中国西部地区进行的考古探险活动以及对盗走的回鹘语文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汉唐时期是西域佛教形成、发展及向内地传播的主要历史阶段。丝绸之路的开通与魏晋时期西域诸城郭大国的局部统一,为佛教在西域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与政治基础。西域佛教也因之在汉唐时期进入到发展的全盛期,并呈现出多中心和多样化的特征。西域佛教通过西域僧人东行弘法、内地僧人西行求法、政治交往、军事征伐、人口迁徙和商业贸易等几个主要路径向东方传播,而这些多样的、双向的传播路径对该时期西域与内地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有关西域民族对丝绸之路和边疆社会发展贡献的史料不多见,从这个角度探讨问题的学术论著亦不多见。本文结合出土材料和传世文献记载,论证汉唐时期西域民族参与了当地官府主导的屯田、水利、交通、赋役等活动,并发挥语言沟通等特长,为丝绸之路和边疆社会的建设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蒙古豳王家族与河西西域佛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豳王为元代诸王之一,始祖为察合台系的出伯、合班兄弟,形成于14世纪初期,包括豳王、肃王、西宁王和威武西宁王,分别驻牧于酒泉、瓜州、敦煌和哈密.豳王家族虔信佛教,但史书了无记载,幸赖敦煌、酒泉等地发现的各种文献,依稀可以考见豳王家族事佛活动之一斑.从中可以看到,豳王家族不仅对西域至敦煌间的佛教活动进行保护,而且常以供养人的身份出资兴建佛寺、修缮洞窟、塑造佛像、抄写佛经,尤其是对酒泉文殊山石窟、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之多处石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受其影响,西域至敦煌间的佛教在当时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使河西石窟的营建活动在元末渐趋高涨,莫高窟、榆林窟现存的14处元代洞窟大都为元朝晚期之遗存.  相似文献   

20.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长安佛教与丝绸之路上的石窟遗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教石窟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最。这些石窟以长安以西的丝绸之路沿线最为密集,它们的产生与发展,同长安佛教的传播与弘扬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历来众说纷纭,而以东汉明帝感梦求法说最为著名。但据考古资料以及《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的描述分析,佛教在西域的传播,应在二世纪中期的贵霜迦腻色迦时代。“及至桓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