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争 《攀登》2016,(4):67-71
女性身体消费是消费社会中的一大景观。女性近乎疯狂的沉浸于身体消费有其系统的发生学机制。从女性的个体诉求来说,追求美是女人的天性,安全感的缺乏、对衰老的恐惧使得女性紧紧抓住自己的身体。同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促进了女性的身体消费活动。从社会层面来说,资本增值愿望、意识形态操持诱使女性沉浸于身体消费世界。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审美观引导女性正确认识"美";规范女性身体消费市场,引导女性健康消费;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女性正确认识自我;引导女性向内求索,建构女性的主体性,以实现女性的最终解放。  相似文献   

2.
范莹 《神州》2011,(23):23-24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女性文学的园地里可说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派繁荣景象。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大陆女性写作高潮的涌现,我们发现评论界在谈到女性文学时,就会与"身体写作""欲望叙事"这类的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概念相关联,有关女性身体书写的文学、文化现象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一点不可否认"身体写作"确是当代女性文学写作的一大特色,有的作家成为"女性文学"中"欲望叙事"的代表人物,并因此而走红。现在就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探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是否就囿于"身体欲望"写作中,在"身体写作"之外还有着怎样新的话题?本文将从王安忆、铁凝、张洁和迟子建等几位作家及作品入手,尝试着对女性与我们民族历史、女性与传统伦理、女性与社会底层等"身体写作"之外的话题进行思考和阐释,洞见在"身体写作"和"欲望叙事"之外,女性文学研究的广阔天地,寻求女性文学研究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3.
《啥是佩奇》是2019年贺岁片《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先导片,这支短片将小猪佩奇这一2018年的超热IP与亲情成功关联起来,从而引发刷屏式曝光。从符号叙述学角度来分析,《啥是佩奇》成功找到并运用了符号意义生成的机制,从而让消费者不费力地解读出其广告背后的符号意义并接受它。  相似文献   

4.
郝小斐  陈瀚晖 《人文地理》2021,36(4):61-71,79
旅游作为休闲活动为空间中的身体实践提供了特定情境,且伴随技术迭代,旅游者可“置身”于地理实体空间与数字虚拟空间。本文选取90后中国女性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身体于旅游异地空间和虚拟异质空间中的自我建构;采用深度访谈法并对访谈文本进行扎根理论分析,研究发现:①90后女性具身化模型由内外两个维度构成,身体唤醒、身体建构等构成内部维度,场域空间、自他认知等构成外部维度;②尽管90后女性逐步唤起身体的自我意识,打破女性身体在消费主义影响下产生的“商品化”“神话化”现象,但其身体仍受到日常审美标准与他者监视的压迫。  相似文献   

5.
在近期西方地理学"情感转向"的影响下,情感对塑造社会空间的重要性日益体现,从情感的角度对地方性进行解读已成为地方研究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经历了城中村改造的岭南水乡村落猎德村为研究对象,探讨本土居民的情感如何建构起地方的意义,以及情感在地方性重构过程中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地方性重构不仅是对地方文化景观、符号和文本等一套系统简单的重新构建,更是对情感空间的塑造以及这套系统如何被人从情感上感知和认同。研究认为地理学不应忽视情感在社会文化空间建构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民俗学研究中,如何理解和运用那些经由访谈得来的具有"个人叙事"性质的资料,需要进行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探讨。近年来,民俗学研究的身体视角得到加强,这不仅是对哲学、社会学等学术思想中身体视角的借鉴,而且与当代社会发展过程带给人们的一些现实感受有更加直接的关联。与春节有关的个人叙事,来源于个人节日生活经历中的身体经验,具有身体记忆的性质,并因之赋予春节以鲜活的文化意义。对于个人叙事文化建构作用的关注,应在今后的民俗学研究中成为常态。  相似文献   

7.
范莹 《神州》2011,(10):23-24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女性文学的园地里可说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派繁荣景象。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大陆女性写作高潮的涌现,我们发现评论界在谈到女性文学时,就会与“身体写作”“欲望叙事”这类的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概念相关联,有关女性身体书写的文学、文化现象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一点不可否认“身体写作”确是当代女性文学写作的一大特色,有的作家成为“女性文学”中“欲望叙事”的代表人物,并因此而走红。现在就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探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是否就囿于“身体欲望”写作中,在“身体写作”之外还有着怎样新的话题?本文将从王安忆、铁凝、张洁和迟子建等几位作家及作品入手,尝试着对女性与我们民族历史、女性与传统伦理、女性与社会底层等“身体写作”之外的话题进行思考和阐释,洞见在“身体写作”和“欲望叙事”之外,女性文学研究的广阔天地,寻求女性文学研究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的建构中,人的思维与意志占据着重要位置。通过对历史进行建构,今人将自己的意识写进历史之中。当代贵州地方志中对南明史的叙述,恰恰正是历史与建构之间的一种复杂反映。编撰者在编写南明史时其实就是对贵州安龙的南明史进行重构,从某种程度上说,被建构了的历史已经不完全是原来意义上的历史,字里行间,历史建构者的褒贬之意、好恶之感贯穿历史的始终,溢于言表,袒露无遗。  相似文献   

9.
彭牧 《民俗研究》2022,(2):14-23
田野作业对民族志工作者来说本身即是一种具身性实践.田野作业虽然从一开始就意味着调查者身体的在场,但早期的参与观察对客观性的追求遮蔽了调查者与调查过程中的主观性及研究者身份角色对调查的根本影响.通过把田野作业的方法和理论放入美国民俗学20世纪表演转型及其后的学术史脉络,可以发现田野作业方法变化中不同的身体在场方式如何与学科理论与方法论的变迁深刻关联,甚至与表演转型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从采风式搜集到参与式融入,田野作业对于学科方法论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广告是一种为消费者提供产品资讯的传播样式,其功利目的十分明显。为成功地将诉求对象的注意力引向广告并有效地传达信息、帮助销售,现代广告不遗余力地通过形象构筑商品逻辑。广告不仅向消费者传播了物品的使用价值,而且"把消费者整合到一张充满复杂的社会身份和符号意义的大网里"。在广告者精心策划的广告形象中,"消费-审美、商品-文化、物质欲望-精神享受"实现了隐秘的置换,消费者不自觉地成为了消费意识形态的俘虏。  相似文献   

11.
李慧 《神州》2014,(14):36-36
从宗教的角度来说,《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拔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的叙述有着与中国本土叙述迥然不同的特点:其叙述逻辑主要是围绕着因果报应的逻辑展开的;其叙述方式又包含了第一人称全知视角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程式化叙述以及譬喻叙述等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12.
王盼 《神州》2013,(5):20-20
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大众媒体在建构女性形象时刻板印象时有发生,关于女性形象的呈现存在主体虚位、符号异化的问题。本文将就这两个问题,对大众媒体中所建构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民俗与身体——美国民俗学的身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牧 《民俗研究》2010,95(3):16-3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对灵肉二元论的反叛,身体成为西方人文社会各学科持久的热点之一。1989年美国民俗学年会上,民俗学家凯瑟琳·扬依照民俗(folklore)的构词法,创造性地提出"身体民俗"(bodylore)一词,着力于探讨有关身体的民俗或知识,特别是身体如何参与构建社会意义。本文主要追溯美国民俗学身体转向的社会与学术思潮背景,勾勒其基本理论视角与研究路径,并指出身体性、身体知识是民俗知识的根本属性之一。  相似文献   

14.
陈岗 《人文地理》2015,30(5):153-158
旅游者符号实践概念的提出旨在进一步凸显旅游者在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中的主体性。本文以杭州西湖的"西子"诗词为例,初步探讨了旅游者符号实践概念的基本内涵、理论支撑与研究价值。旅游者符号实践并不是对已有符号记忆的被动接受,而是借助旅游者的亲身体验,不断将其运用到旅游实践中去加以检验、深化和再创造的动态演进过程。符号学理论、实践理论和(身体)现象学理论构成了旅游者符号实践研究的三大理论支撑。符号实践是旅游者符号体验过程中主观与客观、过去与现在、已知与可能、我者与他者、代表物与对象等诸多二元关系的中间环节和关键枢纽,既关系到旅游者的符号体验质量,也与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因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唐王朝名义上统一的最终结束,到元世祖再次统一,10至13世纪是中国再次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一个完整的历史周期。从元朝直至今日,对于10至13世纪发生的中华世界的分裂、重组与再造,始终存在着多元立场、多种角度的叙事和建构,存在着牵动现实情感和思想分歧的争论。对这些观点和叙述框架进行全面的整理和检讨,以充分面对和理解中国历史的"叙述之难",以及这种"叙述之难"所呈现出的中国历史和文明内部的多元性、丰富性、异质性,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才能在今天的时代重新叙述和解释"中国"作为一个政治、文化共同体的历史形成,重新建立适于时合于势的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中国"认同。  相似文献   

16.
方璀 《神州》2012,(20):209
在所有的艺术类型中,比较而言,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音乐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笔者则借鉴音乐美学的观点,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这三个角度,对"音乐"的本质、意义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旨在从较为立体的维度中去理解"音乐"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7.
王钰宁  孙九霞 《人文地理》2022,37(4):175-181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对于实现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关注了近年火热的“外国人赴阳朔学太极”现象,综合运用非参与式观察法、深度访谈法与文本分析法,以“身体符号”的意义变迁为研究脉络,探讨“外国人学太极”这一跨文化情境下的主客互动活动,分析外国人赴阳朔学太极的动因、互动过程与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从互动媒介来看,身体作为符号在跨文化情境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身体符号的意义也在跨文化互动中逐渐深化;从互动过程来看,不同主体的角色和观念以身体符号为媒介在跨文化互动中实现交互协商,由此加深主体对于自我的认知。人与人之间的学习型紧密联结强化了人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苏红 《神州》2013,(11):175
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流行语作为流变着的语言符号象征,无一不是对现实问题的最理性思考,对其研究具有深刻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本文以"××style"为例,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一流行句式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9.
宋颖 《丝绸之路》2012,(16):8-10
传统文化符号的符号魅力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得到体现和良好的融合,在当下的符号消费语境之下,传统文化资源中深厚的符号价值被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构成一种新的叙述。2012纽约时装周引来众多媒体的关注,发布会特有的音乐、秀场设计以及模特展示过程将众多符号紧紧纳入一个携带有强烈意义的文本。服装本身与文化的内蕴结合使服装附加值得到扩展。原有的符号价值在现代时尚规约中被重新组合。  相似文献   

20.
王冲 《神州》2013,(15):152-153
网络流行语已经是时下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时代性的语言符号象征。对其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语言学价值。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简要分析了词语模是如何构成网络流行语的,并且以"Xstyle"为例,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