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华 《丝绸之路》2014,(19):20-27
探索华夏文明 自从2010年独自西北访古以来,我每年夏天都来寻找铜踪夏迹,探索华夏文明之源。今年有幸参加“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旧地重游,感受常新!早已有人指出齐家文化可能是夏文化,但还没有人进行系统有力的论证。《河西走廊与华夏文明》有专章论述齐家文化和华夏之关联,《夷夏先后说》亦讨论了齐家文化作为夏文化的可能性。最近五年,我多次到西北调研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之关联,从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和神话传说四方面找到了许多证据。通过此次多学科综合调研深受启发,对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之关系有了立体的认识。基本上可以肯定齐家文化就是夏文化,《齐家华夏说》将进行系统论证。  相似文献   

2.
张敏 《东南文化》2023,(1):70-91+190+192
太湖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马家浜时期文明曙光初现于太湖北部,奠定了太湖流域文明化进程的基础;崧泽时期的太湖北部率先进入王权统治的古国时代,形成了太湖流域的民族共同体,东山村遗址群成为原生型“崧泽古国”的政治中心;良渚时期的太湖流域进入神权统治的古国时代,太湖南部的“良渚遗址群”与太湖北部的“寺墩遗址群”成为“良渚古国”并立的政治中心。王权统治的“崧泽古国”转型为神权统治的“良渚古国”,成为中华文明化进程中独树一帜的“太湖模式”。  相似文献   

3.
王心喜 《华夏考古》2006,(1):102-109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一支重要的史前文化。该文化因浙江余杭良渚遗址而得名。1936年,原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主持发掘了良渚遗址,开长江下游地区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之先河。他撰写的《良渚》一书,是良渚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考古报告之一。施昕更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开拓业绩和治学精神,将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4.
良渚文化及其所代表的良渚文明距今约5300-4300年,良渚古城城墙是良渚遗址中重要的城市建设遗存,其建设活动标志着良渚古人对核心宫城区域的确认和围合,是对可利用的自然地貌进行人工干预结果。建设方法展示出良渚古人已经具备丰富工程经验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本文结合考古资料、现场调查和工程原理,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铺底垫石"工艺进行工程技术分析,判断古人利用自然进行工程实践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秋阳 《贵阳文史》2013,(2):33-37
本文是笔者"华夏创世之谜"的系列之三。前两篇刊于《贵州文史丛刊》,题目是《千古文明开涿鹿》和《蚩尤和良渚文化》。本篇就良渚玉文化的神秘性试作破解,目的在于展现蚩尤族所开创的玉文化对华夏创世的不朽功绩,并揭示良渚玉文化为商周吸收并与红山玉文化相融合而形成汉文化的主流;同时被其后裔苗族直接传承,世代不绝。  相似文献   

6.
秋阳 《贵阳文史》2013,(1):36-39
本文是笔者“华夏创世之谜”的系列之三。前两篇刊于《贵州文史丛刊》,题目是《千古文明开涿鹿》和《蚩尤和良渚文化》。本篇就良渚玉文化的神秘性试作破解,目的在于展现蚩尤族所开创的玉文化对华夏创世的不朽功绩,并揭示良渚玉文化为商周吸收并与红山玉文化相融合而形成汉文化的主流;同时被其后裔苗族直接传承,世代不绝。  相似文献   

7.
正沿着玉石之路,长而又长,良渚人奋然北上,不像是逃难,反倒像扩张。虽然战争难免,死人的事会经常发生,但良渚人还是锲而不舍,逐玉远行。他们往西北去,最远到了哪里?考古人在齐家文化发现了良渚玉器,是良渚人追求玉石到了这里,还是良渚玉文化的影响到了这里?在这一追求中,良渚文化的"越禹"变成了"戎  相似文献   

8.
良渚文化古城古国研究车广锦探索文明的起源,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古城古国的诞生,是人类文明肇始的辉煌标志。几十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已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现多座龙山文化古城,在长江中游地区发现多座屈家岭文化古城。这对于中国文明史的提前,具有极为重...  相似文献   

9.
刘基 《丝绸之路》2014,(19):8-9
为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华夏文明,探索和分享玉石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成果,不断服务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物局、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西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启动仪式。在此,我代表西北师范大学对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领导、专家长期以来对西北师范大学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  相似文献   

10.
良渚文明的核心分布区——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与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等文明的发源地均大致处于北纬30°附近。环太湖流域经过距今7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6000年的崧泽文化发展的积淀,到距今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太湖流域迎来了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良渚文明存在的时期,也是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开始出现的年代,以良渚文明为代表的距今5300-4300年,可称为良渚时代,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良渚文明是中国距今五千年最为耀眼和突出的区域文明。它是土筑文明,又是水利文明,更重要的是高度发达的玉器系统在同时期的世界可谓独树一帜,水稻作为唯一主食又揭示出良渚文明的稻作文明属性。良渚文明的确立丰富了世界早期文明的内容,将为世界早期文明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正>公元前3000年前后,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辽河流域等地的考古学文化,纷纷在文明化道路上阔步向前。良渚文化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在礼制规范、信仰统一方面,在早期文明中堪称出类拔萃。无可争议的文化中心杭州余杭的良渚遗址群,分布着莫角山、反山、瑶山、汇观山等130多处良渚文化遗址,它们以良渚古城为核心框架,布局有序、等级分明、规模宏大、  相似文献   

12.
游牧文化的研究正在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游牧人扮演了中原王朝和其他农业文明的毁灭者的角色.在世界系统中,他们长期以来又是定居文明的信息传播者.游牧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主要有马的驯化;车、马镫和骑兵的普及;对奢侈品的传播;对贸易交往的贡献、宗教与地理知识的传播.中国北方游牧文化曾经是东亚系统中的重要动力,并且是中国与其他文明的文化与贸易的发起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13.
玉琮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琮的缘起和功用,自古至今众说纷纭,迄无定论。从时代最早的良渚文化玉琮形制和纹饰考察,玉琮初创时当具有图腾柱性质。良渚玉琮传播到他种文化地域后,图腾柱性能随之消失,只保留了沟通天地祖先神灵的意义,并最终在周代贵族社会玉礼器体系中,定格为大地的象征物。在这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玉琮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个残损严重的遗址竟然保存着100多座良渚和崧泽古墓,数量之多在良渚文化中心区首屈一指。千余件随葬品中玉器占多数,其质地普遍较好,种类也较丰富,更有独特的玉器造型被发现。从2004年开始,随着良渚文化村房产项目的陆续推进,大雄山丘陵的神秘面纱被逐步揭示,新近发掘的官井头遗址无疑是大雄山丘陵史前文化的一个缩影,进一步证明了大雄山丘陵是良渚遗址群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发祥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明是一种农业社会文明。早期中国有东南的水稻和西北的粟黍两个农业起源与发展中心,而且水稻农业不断传播、扩张与发展的势头一直持续不断。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带粟黍农业开发较早,开发程度相对较高,小农经济特色较为鲜明,很早就形成了较为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聚落组织。因此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粟黍农业社会反而奠定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经济基础和凝聚核心,更多地影响了早期中国文明的形成方式、演变路向与一些关键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齐家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一支十分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以尕马台、宗日、高渠顶等遗址为代表的齐家文化遗存,分布于黄河上游共和盆地及周边,在与其他地区齐家文化面貌总体特征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又具有自身独特之处,这种大同小异应当是文化内部的地域性差异。该地区分布的齐家文化遗存当属于齐家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可称之为“尕马台类型”。其年代跨度较大,以高渠顶遗址为代表的遗存不晚于齐家文化中期,并有可能进入到齐家文化早期晚段,上限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以尕马台遗址和宗日遗址为代表的遗存年代较晚,属于齐家文化中晚期。齐家文化尕马台类型的形成应是东部地区齐家文化向西扩张并融合了部分土著因素的产物,去向暂时不明。  相似文献   

17.
对良渚末期遗存学界已有诸多讨论,在比较诸家观点的基础上,以好川墓地各种演变规律清晰的典型器物和组合为标尺,并结合年代分期较明确的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相关器物,可以推定良渚末期遗存相当于好川三期后段到四期前段,与大汶口文化第10~11段偏早年代接近;而钱山漾文化早期的部分遗存年代可追溯到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最末期(第11段偏晚)。良渚末期遗存阶段极有可能是良渚文化复杂社会机制解体的重要时间节点。在大汶口到龙山文化之交阶段,环太湖地区的物质文化遗存以延续本地传统为主,此时大汶口文化前锋已抵达宁镇地区,并初步影响到了环太湖地区。之后大规模的北方文化因素南下对环太湖地区产生了强烈辐射,进而催生了以钱山漾遗址为代表的典型钱山漾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8月举行的第十三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对西北史前玉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的探究有所推进:谁是最先发现和开采马鬃山玉矿的人,谁又是最早开采敦煌三危山玉矿的人。前者可能是距今3700年左右的四坝文化先民,后者则可能是距今4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先民。这是五年来系列考察所获得的新认识。把敦煌玉矿与齐家文化联系起来,将有重要的学术突破,即这个西北史前玉文化的分布区,越过整个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三危山地区。  相似文献   

19.
东土古国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古文献每称黄帝尧舜禹时有万国,五帝时代是个古国时代,这是我国历史的拂晓期。“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①,国家的诞生标志着文明史的开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实质上是中国国家起源研究。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还是宏观的分析讨论,为了阐明中国文明的形成,必须探索具体的古国。海岱地区是东夷部族的活动中心,商人称此为人方,周人则叫东土,在中国文明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上占有重要地位,探索该地区国家的诞生,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曾在一些文章中对东土古国作过探讨,但有关见解分散于各文,有的见解已有所更新…  相似文献   

20.
"古蜀文明"即"三星堆文明",形成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1600年~前1500年之间。三星堆文明形成时期的代表性文明因素主要有3种:一是以三星堆城址城墙为代表的本土文明因素,二是以具有二里头文化特征的文化遗存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因素,三是以具有齐家文化特征的文化遗存为代表的甘青地区文明因素。后二者是通过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就已经形成的岷江上游地区的文化通道,由陇西南进入成都平原地区,并促使成都平原本土文化发生巨变,产生了三星堆文明,开始了古蜀文明的历程。三星堆文明的形成过程反映了岷江上游地区在古蜀文明的形成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